隨著疫情的逐步被控制,關閉了大半年的電影院終於在7月20日重新開放了,而萬眾期待的上海電影節也敲定於25日正式開幕。
對於影迷來說,這可都是大喜事啊!
而印粉們最關注的印度電影也有了眉目。此次,將有六部印度電影長片登陸上海電影節呢!
過客
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印度賈坎德邦的故事。
由於當地資源的匱乏,主角納圖尼與拉克瓦不得不遠赴南邊的城鎮找工作。途中,他們遇到了小貨車司機喬帕特拉爾,後者正打算送一對窮困潦倒、奄奄一息的老夫妻去醫院治病,但他的小貨車卻不幸陷在了泥濘中。善良的納圖尼與拉克瓦決定出手幫助,雖然這將會影響他們的生計。於是,三個人一起坐上貨車,旅途就此開始......
這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片,更是一部質樸的作品,細膩地刻畫了底層人民在困境中的互幫互助,展現了人性最原始的真善美。
第15條
故事發生在印度一個偏遠、落後的村莊。
某日清晨,兩名女孩被殘忍地吊死在了樹上,剛剛到任的警司阿彥,立即著手辦案,隨著調查的深入,他發現這並非一起單純的謀殺案,而是高種姓對低種姓的連環殘害事件,且整個村莊都籠罩這種無人性的種姓秩序之中。阿彥能突破重圍,伸張正義嗎?
影片通過充滿懸疑的案件破獲過程,深度描摹了印度種姓制度的各種亂象,並做出了嚴厲的批判,而片名「第15條」指的正是廢除種姓制度的憲法第十五條。
帕雷克沙
電影的主角布奇是一名人力車司機,他每天早晨都會富人家的孩子去著名的私立英語學校上學。他一直有一個夢想,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接受體面的教育,但他所在公立學校卻不能提供令人滿意的教育。隨後,為了讓才華橫溢的兒子成為國際學生,布奇走上了一條危險的道路。
故事的內容讓我們很容易想到前兩年引爆中國院線的印度佳作《起跑線》,它不僅反映了教育資源的商品化以及壟斷化,也體現了所謂公立學校的免費教育是多麼雞肋,但影片並不傾向於去批判這種現實,而是換了個角度向觀眾發問:教育是很重要,但不擇手段地爭取教育資源,是否又合乎道德?
刑法典第375條
影片講述了一樁特殊的強姦案。
一名服裝女助理控告著名的男導演強姦了自己,法院一審判處男導演10年有期徒刑。二審中,男導演聘請來經常到高校講座的著名律師當辯護人,後者從證物、證詞、雙方關係等一系列渠道,試圖扭轉局面,但最終還是失敗了。正當人們歡呼正義被伸張時,女助理的辯護律師發現,這竟然是一次誣告,所謂的受害者其實是加害者。
出乎意料的結局點出了影片的真正主題:司法公正不能建立在經驗主義之上,不能因為印度女性地位低,強姦案高發,就盲目的認定男性被告一定有罪,而應當維護法律的程序正義。
RK還是R KAY
這是一部奇幻片。
RK正在拍攝其自導自演的電影。有一天,剪輯師打來電話告訴他,RK扮演的男主角曼波「出走」了,所有素材畫面裡的曼波都不見了。原來,故事裡的曼波為躲避殺手的追捕,意外走出了故事,進入了現實世界。為了讓電影順利完成拍攝,RK找到了曼波,想盡辦法告訴後者,他並不屬於這個世界。
影片腦洞大開,講述了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故事,而在看完這部作品後,你會不會也將對自己存在,產生懷疑呢?
起跑線2
這是賣座電影《起跑線》的續集。
故事延續了前作「為求學上下折騰」的劇情模式,講述一名父親為送女兒去英國留學,費盡心力的喜劇故事,主角依然由伊爾凡·汗擔任(他前段時間已經過世,這也就成了最後的遺作),女主角則由曾主演《三傻》的卡琳娜·卡普出演。
儘管模樣很相像,但這部續集的主題和第一部並不相同,它沒有聚焦在教育問題上,而是描摹了孩子與父母的相處以及一些愛國主義,感覺不是特別深刻。
總結:
這六部電影中,五部是印度電影周單元的,一部是一帶一路單元的,總體來說是比較新的,都是去年到今年的新片,而且選的也比較人文,沒有常見的那種馬薩拉印度電影,比較人文主義,挺適合靜下心來看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