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盆景之人,對於系魚川真柏一定不陌生吧?
系魚川真柏屬日本系魚川市的樹種,其紋路細膩、木質堅固耐腐蝕,而葉子細密翠綠,成活造型後很有觀賞價值
系魚川真柏的發展史
明治40年
▲石縋真柏枯竭,山採者們尋找新生地,鈴木也是其中一位。
明治30年後期
▲為尋求真柏來到北海道,其中鈴木發現真柏的自生地稱為高葉性的系魚川真柏。
明治30年後期起初
▲鈴木以卷根方式把真柏運往家鄉,嘗試田地種植,最後以失敗告終。
大正元年
▲鈴木與弟弟移居開始真柏探取,但之後種種環境也未改變真柏的存活率。
大正元年後
▲根據地域不同,葉性不同,山採者們選擇為定期交換會研究。
當石縋真柏枯竭的時候,山採者們開始全國各地尋找新的自生地。在這些人中,有一個名為鈴木多平的人。
明治30年後期,為了尋求真柏的自生地而來到北海道後的返途中,在上越附近,鈴木多平發現了石灰巖質的黑姬山。熟知真柏喜愛石灰巖的鈴木氏在系魚川下船前往黑姬山。來到明星山山頂的鈴木多平發現了一片真柏的自生地。這就是被稱為真柏最高葉性的系魚川真柏。
發現自生地起初以卷根的狀態被運往家鄉的四國。嘗試著在自家的田地種植,但是幾乎全軍覆沒。多次嘗試失敗的鈴木氏決定離開家鄉前往黑姬山麓下定居。大正元年多平氏與同為山採者的弟弟福治一起移居到了明星山的山腳下,支付了該村5年的採取費用,開始真柏的採取。
但是即使移居之後也沒有改善真柏的存活率。這其中有這麼幾個原因:首先真柏自生的場所是懸崖峭壁。而且紮根於巖石之中。而採取多是從樹幹截斷的。其次,採取的時期不一定是移植的適期,也有在嚴冬採取的情況。無法忍受環境變化而導致存活率的下降。另外,用土也存在問題。多平氏使用的不是赤玉土,而是當時盆栽界普及的其他用土,此用土似乎與真柏的習性不匹配。不適於在石灰巖質的弱鹼性環境中生長的真柏。
在此地區山採的真柏被稱為「系魚川真柏」,不過直到戰前它還一直被稱為「上越真柏」。系魚川(上越)真柏的山採地中心是明星山,黑姬山,不過它的自生地不僅僅是這些山。四面的黑部峽谷內,東面的海谷周圍的群山,南面的白馬連峰,北面直到左渡島的海岸線都是系魚川真柏的自生地。根據地域不同,葉性也有很大的差異。周邊山採的素材集中在系魚川,定期舉行交換會。因此,系魚川真柏的由來不僅僅是因為系魚川的出產地,而且還因為這是山採素材的聚集地。
對於系魚川真柏這種,「小品中的極品」,如果日常沒有做到悉心養護,以致神採全無,那真是的浪費至極啊!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充足的光照與足夠的水分
對於日常光照、盆土溼潤度的控制,就需要先掌握系魚川真柏的生長習性~它喜好光照,要注意放在光照充足的地方,以免出現枯死的枝葉。但是要避免正午前後的強光暴曬,因為這樣會蒸發掉一部分水分,使得盆土表面營養鬚根壞死。
都說「幹松溼柏」,真柏類的盆景需要有足夠的水分,但不能過多。當夏季溫度高至30℃的時候,還要記得給樹冠以及四周進行噴水補給水分哦~
定期翻盆換土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的真柏種了幾年之後,即使日常進行合理的澆水施肥工作,但長勢就是比一開始時候欠佳~究竟是因為什麼呢?其實是翻盆換土的時間到啦!
除去根系不發達的原因外,生長多年的它的根須盤結在一起,自然就影響水分與養分的輸送啦。但是要注意,翻盆也是需要「擇日子」的哦!真柏一般每隔個2—3年就可以進行一次翻盆工作。
最佳季節是立春後至清明前,當然秋天也是可以的,但是梅雨季或者7—9月高溫季節,就最好不要動啦~
如何翻盆換土
取出盆景的時候要注意觀察根部的泥坨。
如果發現太緊密的時候需要先剔除盆邊土壤,等土壤稍鬆動後再取出來,千萬別用死力哦!溫柔點~
拔出後對根部進行適當修剪,去掉大概三分之一的舊土,換上肥沃疏鬆的腐葉土,摻拌稻殼灰以及沙土就完成啦!
病蟲害的防治
就好像人預防感冒生病一樣,盆景也是需要預防到位,別等病蟲建好窩繁衍後代的時候你才注意到預防,這時候就晚啦!
真柏類的盆景最容易遭紅蜘蛛、蟎蟲等危害了~每隔半個月左右就可以用三土日本住友殺菌殺蟲噴霧噴殺,防治整棵株樹葉面失綠髮黃,失去光澤!
外行人看「盆玩」,可能以為這只是「種一盆植物」的事兒~但真正投入去玩賞,都知道並不容易!所謂「三分做,七分養」,對於成活後的盆景我們仍然不能鬆懈。只有不斷的完善其枝椏的粗細成長,養護得當才能讓盆景的成長呈現最自然的造型,而審美價值才能進一步提升哦~
最後,與大家分享如何區分當下流行的系魚川、紀州、臺灣三個真柏品種的小技巧。
系魚川真柏和紀洲真柏都是日本的真柏品種,為區分品種和產地,都是以地區命名的。
系魚川真柏鱗葉小而細,條狀刺形葉呈二維分枝,葉色為淺翠色。而紀州真柏的葉色是更加厚重的深綠色,濃綠重染。
系魚川比紀州真柏鱗葉更短更細,系魚川的葉色是清亮明快的淺翠色,呈現的是清新的活潑翠綠;而紀州的葉色是深綠色,呈現的是端莊凝重的風格。
臺灣真柏,又稱臺灣田培真柏。葉團狀結構緊密、色木質部油脂豐富,鱗葉大而粗,葉色稍呈黃綠。相比紀州鱗葉長粗一倍左右,枝條微橫生長,刺葉鱗葉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