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春晚上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節目——英語京劇《打瓜緣》。這齣京劇講的故事很平常,表演中除了將臺詞翻譯成英語,其餘程式也都按傳統京劇表演進行;侯丹梅、張藝能、郭欣榮、陳少雲四位京劇演員表演時,臺下一片笑聲。
「英語京劇」這個新形式抓住了在場所有人的眼球,此節目一經播出,這個概念也成了熱議多年的話題;可自此以後,春晚舞臺上再未出現「英語京劇」,甚至「英語戲曲」也沒有。
當然,春晚的節目需讓普通觀眾看得懂,「英語京劇」作為噱頭出現一次會吸引眼球,常常出現就會令人厭煩,畢竟有能力欣賞英語京劇的觀眾數量有限。
而今,時間過去了整整30年,這種看似有噱頭、有賣點的新型戲曲節目早已銷聲匿跡。
01、起源於1934年的「英語京劇」
1991年春晚並不是「英語京劇」的開山之作,早在1934年,熊式一就將京劇《紅鬃烈馬》翻譯成英語《寶釧夫人》一書在倫敦出版,後來改成了英語京劇,當年11月28日在倫敦上演,座無虛席。後來此劇曾在愛爾蘭、瑞士、比利時等國巡演,這是「英語京劇」演出的開端!
次年,在國內也出現了「英語京劇」:唐瑛與滬江大學校長凌憲在上海合演英文京劇《王寶釧》,這是目前已知的國內「英語京劇」首秀(現在很多人認為這是「英語京劇」的開端,其實不是)。
當時國內的「英語京劇」是演給中國人看,影響力極為有限,只是把「英語京劇」當成幌子、噱頭來消費,並無長期進行「英語京劇」表演的準備。用英語演京劇給中國人看本就是「吃飽了撐的」,之後無人問津也不足為奇。
02、用英語演給誰看?
用英語表演京劇給中國人看是「吃飽了撐的」,但對語言不通、文化隔閡的外國人來說卻是一大福音。在早期,外國人想看京劇可不容易,只有少數京劇藝人到國外演出,演出場次也很少。
京劇第一次走出國門是1911年梅蘭芳訪日,他在東京、大阪、神戶等地表演了十多場。此後梅蘭芳還曾到美國、蘇聯演出,國外觀眾沒見過京劇,故而所到之處皆引起轟動,據說在蘇聯演出時甚至需要出動警察維護治安。
雖然如此轟動,顯示得如此興高採烈,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國外觀眾聽不懂也不會欣賞京劇,梅蘭芳是否精通日語、英語、俄語,尚待考察,但可以確定梅蘭芳在國外演出使用的是中文。
觀眾只是從報紙、海報上了解一下劇情與劇本,至於什麼唱腔、樂隊更是他們知識無法觸及到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人想要完整地欣賞京劇,故而「英語京劇」就成為一種便利的選擇。中國喜歡京劇的人數不多,國外就更少,而有想法且有能力翻譯京劇,進行「英語」京劇創作的人就更少了,故而這項工作的成就極小,甚至可以說只具有象徵意義。
魏麗莎教授任教的夏威夷大學戲劇舞蹈系對「英語京劇」的貢獻是最大的。魏莉莎是美國人,曾來中國拜梅派傳人沈小梅為師學習京劇,有「洋貴妃」之稱。
她曾攜英語京劇《玉堂春》在上海、南京、無錫等地演出,演出時主演、配角、龍套、打鼓、敲鑼、化妝、勾臉都是團隊獨立己搞定,可以說是純正的「英語京劇」。
03、「英語京劇」還是京劇嗎?
大部分的戲曲演員文化水平不高,即便之後惡補文化知識,也少有能熟練駕馭一門或幾門外語的京劇藝人,學者型藝人更是不多,尤其是舞臺地位較高的老一輩,故而在國內的京劇行家少有良好的語言能力,而國外有語言能力的人卻少有良好的京劇素養。
這種情況下,有著舞臺經驗的京劇藝人就難以切實參與到「英語京劇」的創作中去,而創作者是把握作品走向的關鍵。
魏麗莎在夏威夷劇場表演「英語京劇」《白蛇傳》時就在臺詞中加入了很多只有美國才有的幽默滑稽的玩笑,也加入了類似聳肩、攤手類的動作,臺上展示的完全是一副美國人的樣子。
中國的「英語京劇」在唱、念、做、打四個方面中,「做」、「打」完全按照傳統京劇表演,很顯然,國外創作的時候並不遵循這「規矩」,而是加入很多本土化的東西,他們是為了讓作品更具有文化根基,更有觀眾基礎,但這樣的「英語京劇」還是京劇嗎?
開明的藝人可能會支持,而看法較傳統的京劇藝人恐怕要義憤填膺了,若在國外存在著另一個模樣的京劇,竊取故事而將其歪解誤讀,就變成了對傳統京劇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