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溫江史志,ID:JXJ-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黃稚荃28歲時就讀北京師範大學研究院的照片(圖據網絡)
蜀中才女黃稚荃先生《杜鄰詩存》收錄有《朱青長先生攜姬人蕭氏寡媳馬蘭君避空警來鶴園逾年復還溫江》一詩。詩中的朱青長,即民國文壇怪傑——四川江安籍治亂學派創始人朱青長。
朱青長(1861—1947),名策勳,字篤臣,號還齋、天完、天頑,清文宗鹹豐十一年(1861)出生於四川省江安縣漢安鎮(江安鎮)。幼時飽讀詩書,18歲立志創立闡述人生哲理及國家治亂本源的學說。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朱青長考中舉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後,留居成都時,寫成《博演》,稱之為「治亂學說」,並與門人弟子,組成「東華學社」,稱為東華學派,亦稱治亂學派。
@朱青長(圖據網絡)
自光緒二十二年(1896),朱青長開始構思寫作《東華學派全書》,至民國10年(1921)完稿。朱青長遊走大半個中國,接觸西方科學技術和文化,看到清政府內政腐敗,喪權辱國,知道大清江山「山雨欲來風滿樓」,支持其子朱山加入同盟會,參加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革命成功後,朱山出任江安縣首任知事,1912年,被投靠袁世凱的四川都督胡景伊殺害。
民國14年(1925)後,劉文輝出資將《東華學派全書》付印出版。計有《博演》、《天授錄》、《新世界救亡書》、《東華白話》、《厭兵符》、《同文大典》、《道德經兩注》(文言注,亦稱《來學堂老子讀本》;白話注,亦稱《全球太平世教科書》)《莊子解》等9種,60餘萬字。除《東華學派全書》外,朱青長還著有《易大義五十問》、《易經圖解》、《還齋詩》、《還齋雜述》等多種。
@朱青長詠嚴子陵(圖片來自網絡)
1927 年,朱青長在成都高等師範中文系講授宋詞。從此長住成都講學著書。
抗日戰爭時期,為避空襲,朱先生由成都遷溫江居住。一同遷往溫江的家中成員還有她的蕭姨太和寡媳馬蘭。期間又由溫江去往大邑縣鶴鳴鎮黃稚荃先生家住了近兩年。然後又返回溫江居住,於是黃稚荃先生寫了《朱青長先生攜姬人蕭氏寡媳馬蘭君避空警來鶴園逾年復還溫江》。
溫江博物館館藏精品中有一幅《唐人妙法蓮華經殘卷》,為館藏二級文物。作品書寫工整,結字嚴謹端莊,法度純熟,筆勢挺秀,多用古字。此卷雖為殘卷,但為唐人真跡,故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據博物館介紹此殘卷為紙本,手卷,被剪裁為三節,楷書,共六十八行,每行八至十七字不等,滿行十七字,楷書,節錄《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卷首有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晚清名士朱青長考證內容二十九行,每行四至九字不等,款尾鈐朱文方印"青長"。其後有民國三十四年商衍鎏所書題跋,行書,十四行,每行九至十一字不等。
《唐人妙法蓮華經殘卷》題跋文曰:還齋老人為魚鳧戴君文遠跋所藏敦煌六朝古洞藏經墨跡,燉煌郡,玉門關外之大郡也。漢書作敦煌,殆武帝時割酒泉郡之適胡者為大郡。漢番雜處,無文化之流入,而吐番素奉胡之回教,教徒雲自力者以寫經鑄像名功德林……
@《唐人妙法蓮華經殘卷》題跋 民國三十二年 朱青長所書
從《唐人妙法蓮華經殘卷》題跋可得知,在1943年朱青長先生仍居溫江。且與溫江名流多有交往。
朱長青先生後來是否離開溫江?是什麼時候離開溫江?現在已不得而知。
民國36年(1947年),朱青長在成都「韻廬」病逝,終年86歲。這個「韻廬」是否就在溫江,現在也不得而知。其時,《大公報》以《文壇怪傑朱青長先生千古》為題,發布新聞。其弟子川大教授陳文光發起追悼,為其治喪。四川大學文學院教授向楚、女弟子黃稚荃等人輓詩哀悼。黃稚荃輓詩三首,其中一首云:「當代朱公叔,非時嘆鳳兮。天人通一貫,物論本雙齊。有子逢黃祖,無家毀仲尼。著書三萬卷,終老不棲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