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槽點—美國宗教信仰執著性的由來

2020-12-22 張憶安龍戰於野

上回說到,五月花號的殖民者也是美國民族性的一部分代表。這些人跟詹姆斯敦的移民又有什麼不同呢?這個得從英國和歐洲大陸的宗教分歧說起。

西方人的信仰是什麼?好多人都說是基督教,或者天主教。您可記好了,這倆可不是一回事兒。咱們中國叫「泛神論」,哪路神仙咱都燒柱香,誰也不得罪,指不定哪片兒雲彩有雨不是?什麼都信其實等於什麼都不信。所以在咱們看來,你們不是都信上帝麼,那肯定是一家兒的啊。

可要是在中世紀的歐洲,您敢這麼說可就要遭殃了。當時天主教跟基督教的關係啊,基本相當於華山劍宗和氣宗。看起來是一派的,可在用什麼姿勢崇拜上帝這個事上,打得那叫一個你死我活。

咱簡單點兒說,天主教是奉羅馬教皇為首的,基督教則只信上帝不尊教皇。

歐洲大陸肯定是天主教,因為教皇在這兒啊。英國呢,為了削弱歐洲大陸的影響,保持自身獨立性,選擇了只拜神仙不信老道的基督教。

但是呢,在英國也有很多人天主教徒。當時英國王室為了維穩,對這部分人做了妥協。所以在英國也保留了一部分天主教的習俗。比如偶像崇拜、各種宗教儀式還有主教制度。

可是有一部分基督教徒卻對這些保留下來的習俗不滿,這幫人被稱為清教徒,他們認為應該只承認《聖經》的權威性,所有信徒都要平等。宗教的事不能讓主教說了算,國家當然更不能受宗教影響,得全都聽國王一個人的。

聽起來,這幫人是擁護國王的。可你愛國王國王他不一定愛你啊。國王不擁護他們。為什麼呢?甭管是天主教還是基督教,宗教對於貴族來說其實是維護統治的工具之一。歐洲的封建貴族跟宗教高管之間本來就是密不可分的。你講讓國王約束宗教權利,國王愛聽。你讓國王革宗教的命,說不上讓國王自滅滿門吧,往輕裡說,國王以後也甭想走親戚了。

所以清教徒在英國受排擠。1607年,有一幫比較激進的清教徒就覺得離開英國,前往跟他們信仰相近的荷蘭,準備在這兒定居。可是呢,所謂物離鄉貴人離鄉賤。到了荷蘭,寄人籬下的日子可不好過。荷蘭對這幫人做了很多限制,導致他們只能從事收入和身份都比較低的體力勞動。這幫人又不滿意了。

正好,這時候維吉尼亞殖民公司滿世界宣傳他們在新大陸殖民成功了。這幫清教徒一想,新大陸好啊,那邊兒沒教皇啊,怎麼崇拜上帝還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我們願意打著滾兒拜也沒人管我們啊。於是在1620年,一百來個不願意在荷蘭繼續受欺負的英國清教徒就就找維吉尼亞殖民公司買了份北美的土地特許權——有點亂是吧,您湊合理解吧。

甭管怎麼著吧,這就是五月花號上殖民者的來歷。在前往新大陸的航程中,他們遭遇了一場風暴。導致他們沒能到達計劃中的維吉尼亞,而是到了北邊的麻薩諸塞州。

十年以後,一個叫約翰。溫思羅普的人又帶著一群清教徒到達了麻薩諸塞。他們也是因為宗教原因躲到新大陸的。之後越來越多的清教徒來到麻薩諸塞州。

在1632年,有個信奉天主教的卡爾弗特家族也拿到查理一世的特許令,獲得了馬裡蘭州波託馬克河以北的土地。他們之所以來新大陸,也是因為英國國教聖公會對天主教徒的迫害越來越嚴重。

當時從英國到北美,要在茫茫大海上行駛幾千公裡,走一個多月到兩個月,而且隨時有可能遭遇不測。所以甭管是清教徒還是天主教徒,能下決心放棄英國的家業到新大陸打拼的,那一定是對自己的信仰特別執著的一群人。不夠執著的肯定屈服於壓力改宗了。

所以美國國民性中特別強烈的宗教傾向,就是從這群人裡來的。

咱們都說到五月花號了,那就必須講講《五月花號公約》跟美國民族性之間的關係了。這部分咱們下回再講。

相關焦點

  • 美國的宗教信仰與中國的敬天法祖
    說起美國的宗教信仰,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美國電影裡的一些橋段,94年得了奧斯卡大獎的阿甘正傳就是一部非常能夠體現美國宗教文化的電影,當中有許多經典橋段:丹中尉和阿甘前幾次捕蝦失敗,阿甘認為是沒有去教堂做禱告的原因,起初丹中尉是不願意去的,後來拗不過阿甘的執著也一起跟著去教堂,因為颶風的原因他們捕蝦大獲成功
  • 中國人真的沒有信仰嗎?趙汀陽:中國人的信仰是歷史而非宗教
    長期以來,外國人一直以為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中國人的信仰是歷史而非宗教歷史被視為中國精神世界的根本。人們通過有限的歷史去回應精神世界的無限性問題。歷史究竟是如何回應的?中國社科院教授趙汀陽融入歷史、山水和漁樵三元素,站在哲學角度對以歷史為本的精神世界進行分析。1、精神世界以歷史為本人們常說"六經皆史",說明歷史是中國精神世界的根基,然而歷史是有限的,而精神世界是無窮的,以歷史為本意味著人們能夠通過歷史,以有限性理解無窮的精神世界。
  • 美國大覺醒運動:宗教信仰自由的鬥爭
    這場運動使得北美人民的思想突破了宗主國帶來的重重枷鎖,讓十三個殖民地逐漸走向了統一,與此同時,統一的地域和統一的思想造就了統一的美利堅民族,為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公元十六世紀,歐洲爆發了宗教改革運動,這場運動帶來了歐洲各國社會各階層的思想變動,使得新教派逐漸為人民所信仰。
  • 歷史上美國的第一次大規模移民潮的由來!
    在歷史上,美國自1776年成立之初,就是個移民國家,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美國的第一次大規模移民潮的由來!19世紀40年代的歐洲依然篤信宗教,在那裡,人們試圖使天主教和地質學、植物學或經濟學等新興科學統一起來,像馬鈴薯病這樣的災害,反映了《聖經》中的饑荒觀,只能引起帶有宗教色彩的歧視言論。當時的愛爾蘭已全部歸入英國統治,然而大部分的英國輿論都戴著宗教的有色眼鏡去考慮問題:襲擊愛爾蘭的「災害」是對奢侈和無憂無慮的生活的警告。更加極端的言論,把愛爾蘭人正在遭受的災難同他們的宗教「錯誤」聯繫到一起。
  • 堅持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
    新華社發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暴力執法致非裔男子弗洛伊德死亡,由此引發的抗議活動在美國紐約進行。圖為2020年6月13日,抗議人群通過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大橋。新華社發【鳴鏑】 近年來,一些美西方國家政要、媒體、智庫頻頻對新疆宗教工作指手畫腳、說三道四,誣稱新疆存在「限制宗教信仰自由」等問題,妄圖抹黑中國的宗教政策和宗教信仰狀況。
  • 新疆宗教信仰自由狀況報告
    一、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充分實現  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是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
  • 摩根·弗裡曼(美國著名演員):將前往美國最大教會-湖木教會 探索宗教信仰
    來源:基督徒明星名人見證的博客  (閱讀原文進入)弗裡曼說:《上帝的故事》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懸迷,最重要的思想2012年2月4日,第47屆金攝影機獎頒獎典禮期間,美國演員摩根.弗裡曼在柏林領取「國際終身成就獎」演員摩根·弗裡曼(Morgan Freeman)計劃前往德州約爾·歐斯汀的湖木教會,這是國家地理雜誌即將推出《上帝的故事》的一部分內容,該主題將研究關於信仰上帝,以及世界各地的神聖。
  • 世界三大宗教分別是哪三個?三大宗教的由來
    官方目前認定三種宗教,簡稱世界三大宗教,你知道三大宗教是哪個幾個嗎?下面筆者為你介紹。一、基督教1、簡介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宗教是一個一神論的宗教,指所有相信主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教會。雖然耶穌基督所建立的是一個合一的基督教會,但基督教在歷史進程中卻分化為許多派別,2013年全世界範圍當中有超過一萬個基督教派,主流的派別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三大傳統教派,以及一些在信仰人數上雖不如傳統教派多,但也有了相當的規模的非傳統教派,如:摩門教、耶和華見證人等2、創始起源按照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經典的說法,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30歲左右
  • 歷史唯物主義與信仰精神的革命性變革
    在馬克思看來,以往的宗教批判從根本上都屬於啟蒙理性在自身限度內的自我批判,這種批判把改變現實社會關係的革命的實踐論問題、政治問題思辨地轉化為觀念問題和思想問題,轉換為宗教本身的批判、置換和否定問題。它只能達到以理性的內在性來對抗信仰的內在性,並不能使人的存在及其精神生活獲得真正的現實性和客觀性。
  • 【政策解讀】臺灣的宗教與民間信仰——基於「共同性」與生活共同...
    日據時期,日本神道教和日式佛教大舉入臺,在日本殖民政策支持下,試圖對當時的臺灣宗教進行全面改造,雖然信徒不多,但也造成了相當的影響。在外來宗教中,天主教在台歷史最長,也經歷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發展興盛期;相對而言,伊斯蘭教在臺灣的傳播則比較有限。
  • 【來到不丹】不丹人的「性」崇拜
    「生殖」崇拜走進不丹的千家萬戶      或許是不丹人喜愛彩繪,或許是鎮宅闢邪,亦或許是不丹人對宗教的信仰與敬畏,遊走在不丹城市中的街頭巷尾總是能被許多房壁上五顏六色、栩栩如生的騰龍、傲虎等獸與神以及宗教法器的圖案圖騰所吸引,這些都是多才多藝的不丹人一筆筆勾畫出來的,雖然每一幅圖案內容都不一樣,但它們都有著一個共同點:霸氣側漏的神態。
  • 宗教信仰在印度電影中,反映著現實社會的縮影
    在之後拍攝的歷史題材影片《阿育王》中,這位男演員更是使世界開始關注。沙魯克·汗出生在印度的首都新德裡,家族信仰是伊斯蘭教。沙魯克·汗在1992年出演《瘋狂》之後一路走紅,在印度沙魯克·汗多次獲得FA的影帝稱號以及其他一些獎項。
  • 美國大兵狗牌的由來
    一提起狗牌,很多美國人都知道,它是軍人佩戴的,一種用於識別身份的橢圓金屬片。但關於它起源和叫法的由來,卻很少有人知道。以下是關於它的一些科普。 「狗牌」叫法的由來 根據美國陸軍歷史基金會的說法,「狗牌」一詞最早是由報紙大亨威廉
  • 摩根·弗裡曼將前往湖木教會 探索宗教信仰
    (圖片:路透社/MAURIZIO GAMBARINI)2012年2月4日,第47屆金攝影機獎頒獎典禮期間,美國演員摩根
  • 中國人沒宗教信仰嗎?這樣真的好嗎?
    一種常見的說法是: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如何如何不好。果真如此嗎?
  • 沒有上帝的社會:缺乏宗教信仰的北歐何以成為最幸福的社會
    有趣的是,北歐宗教氛圍單薄,信仰也沒有其他西方國家那般濃厚。宗教色彩最弱的生活方式,反而造就了高品質生活。北歐這種缺乏宗教色彩的世俗生活,何以成就最幸福的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社會學家菲爾·朱克曼近著《自足的世俗社會》(又名《沒有上帝的社會》)是向當代哲學大師德沃金致敬之作——大師生前最後一部著作《沒有上帝的宗教》(2013),重點探討西方社會自文藝復興以來宗教世俗化的進程。
  • 美國式意識形態、政治認同與公民宗教
    《出埃及記》中上帝對以色列人的考驗、以色列人一度發生信仰動搖、受到懲罰後醒悟、堅定信仰到達神賜之地的記述,被轉化為對美國超越一切其它國家之上的特蒙神佑(Special Providence)之地位的信仰與堅持[這也意味著
  • 加齊迪斯:足球無關膚色和宗教信仰,我們以球員的方式認識球員
    直播吧11月30日訊 米蘭CEO加齊迪斯是南非人,在接受BBC 5臺記者採訪時,他談到了關於種族主義的話題,他認為在足球世界中,沒有關於膚色和宗教信仰等相關的問題。加齊迪斯表示:「我出生的時候,我父親在監獄中。
  • 「AI宗教」來臨 人工智慧不滿足於物質世界還要入侵精神信仰
    時至今日,人類似乎又處於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人工智慧AI的發展讓人類開始從物質世界的頂端隕落,無數原始工種可以被人工智慧所取代,而且現在AI已經不滿足對於物質世界的侵蝕,它還「控制了人類,佔領精神世界」。這其實並不是所謂的危言聳聽,因為美國一位工程師在今年初已經發起了「the Way of the Future(未來之路)」。
  • 4部和宗教有關的女同電影!信仰與自我認同的拉扯……
    一直以來,許多教徒對同性婚姻和宗教的關係有著不同看法,有些同性戀也因著自身信仰或家人信仰的緣故,在宗教信仰教條和自我認同之間拉扯。導演們看見這些故事,便用鏡頭來訴說同性戀們的掙扎。這次給姬友們分享4部與宗教有關的拉拉電影,一起來看看信仰與自我認同的拉扯…《違命》豆瓣評分:6.9分。攝影師蘿尼像個典型紐約客,獨立自在、尋歡Zuo愛。父親過世的消息從電話中傳來,將她拉回到極欲擺脫的故鄉。在這個倫敦近郊的正統猶太教社群裡,宗教律法主宰所有決定,身為拉比之女(拉比:猶太民族中階層名),少時與女友的戀情正是她被放逐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