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蔓機在前開道,割去紅褐色的紅薯蔓,露出高隆起的小土堆;甘薯收穫機緊隨其後,一犁一翻,一窩窩紅皮紅薯便滾了出來,被談笑著的婦女麻利地拾入袋中……,連綿秋雨過後,天氣放晴,襄汾縣趙康鎮紹平村連片的紅薯地裡一派繁忙。「下雨天誤活兒,都欠下好幾批貨了」,眼見著連年高產的紅薯供不應求,該村種薯大戶、土塔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振才笑得合不攏嘴。
紹平村有750餘口人、近2700畝土地,是個典型的純農業村莊。由於地處汾陽嶺西端,耕地為綿沙土質、富鉀、富硒,該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質紅薯種植條件,多年來以「邵平紅薯綿甜香」的好口碑聞名十裡八鄉。然而,受產量偏低、重茬長斑、銷路不暢等種種因素的制約,鄉親們總是種個一畝半畝地「小打小鬧」,靠種紅薯脫貧致富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
「咱村紅薯好吃,咱就靠土吃飯,種紅薯種出個名堂來!」2014年,時任邵平村村委主任的王振才決定放手一試。
濟南紅香、甜、綿,是紹平村引以為傲的紅薯王牌。但其產量低、收益小、不能重茬種,無疑是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發展的「攔路虎」。「為了讓紅薯產得多又好吃,可是沒少下功夫」 ,王振才說。
成立專業合作社是第一步。2014年春,在王振才的張羅下,以村北土塔命名、5戶農民參與的襄汾縣土塔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經多番打聽,王振才、王天祥等與運城棉科所甘薯研究室取得聯繫,參加了培訓班,並先後赴晉城、運城等地參觀,掌握了科學的紅薯栽植技術。「這可是我們村的一次大革命,」王振才很是激動,」一下就解決了不能重茬種這個『老大難』!」
「要想重茬種,苗子脫毒是關鍵,辦法就是高剪、夏插……」,「取經」二人組一回村,便召集大伙兒開起了技術交流會。於是,從當年起,紹平村薯農將傳統方法培植出的紅薯苗高剪,並於麥收後插種,秋季收穫薯籽後再育苗、栽種。這樣以來,薯苗得以深度脫毒,從源頭上解決了紅薯長斑生病、不能重茬栽植的問題,紅薯的品質有了保障。2015年,紹平村種植紅薯近400畝,今年增至700畝。
品質有了,畝產咋提高?王振才又購回鬆土機、起壟覆膜機、插秧機、收穫機等現代化機械,紹平村實現了紅薯從種到收的全過程機械化種植。鬆土機使土壤蓬鬆,起壟覆膜保肥保墒,插秧機苗距均勻,收穫機省時省力……,現代化機械種植,不僅節省了人力,而且大幅提高了紅薯的產量和品相。「土松、肥勻,紅薯顏色好、線條好,根本不愁賣」,今年,毛建華在自家承包地種植紅薯的同時,又流轉了10畝地全部栽植紅薯,畝產超5000斤,看著滿地「高顏值」+「好內涵」的紅薯,他高興地說。
「沾了合作社的光,引進好品種的薯苗,免費教技術,還給聯繫銷路」,在鄉親們看來,合作社就是「娘家」,理事長王振才就是「主心骨」。汾城要現貨、去張長福家拉,襄汾來定貨、介紹和蒼娃聯繫,誰家出紅薯了,哪家種了多少畝、啥品種……,合作社的大小事,王振才心裡都有一本「帳」。為了實現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2015年,合作社註冊了「土塔」牌商標,引進了晉9、商薯19等優良品種,添置了紅薯澱粉機。「每畝投入1000元上下,毛收入按四千二三算,一畝地淨掙個3000多元沒問題!」短短兩年,土塔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已有社員200餘戶,以商品鮮薯、紅薯粉面等為主打產品的邵平村紅薯種植產業發展得紅紅火火。
打造紅薯種植基地,創建特色農業品牌。2016年以來,在趙康鎮黨委、政府的引導及邵平村的帶動下,焦村、西汾陽、南王、阜平等趙康鎮汾陽嶺及九原山一帶的十幾個村莊都陸續在紅薯種植產業上作起了「文章」,發起了薯財。
深秋的田野,香甜的紅薯,香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