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簡訊只留給最重要的人。
本文系網易看客欄目(公眾號:pic163)出品。
《志明與春嬌》剛剛上映時,街頭巷尾的飲食男女學會了一種極其悶騷的傳情手段 —— 用簡訊給對方發送一段火星文字,i n 55!w !
當對方疑惑道:「這是什麼鬼?」
你卻微微一笑:「去看電影就知道啦。」
更悶騷的是,謎底在影片的第100分鐘才揭曉 —— 喔,簡訊是要倒過來看的。
那是2010年夏天,微信還沒有面世,人們用手機談戀愛。一段文字0.1元,一條彩信0.3元。
發簡訊,是一件極其認真的事情。
1994年,深圳舉辦了第一次電話號碼拍賣會。
一位競拍者以65.5萬元的高價,為他的「大哥大」拍下了「9088888」的吉祥號碼。
這不是什麼迷惑行為大賞。
那個年代,能拎著塊「板磚」出門,拉出一條凌厲的天線,再對著空氣高喊一聲 ——「喂!聽不清,你再說一遍」的,都是實打實的有錢人。
當年的人均工資不過兩三百,一臺大哥大卻要上萬元,再加上數千元的入網費,不是人人都拉風得起。
相比之下,尋呼機是更親民的選擇。
90年代,new boy們的腰間都別著一種半個巴掌大的黑色通訊工具 —— BP機(尋呼機)。
雖說這玩意比大哥大親民,但一臺也要1000多塊,再加上入網費和選號費,依然屬於高消費。
因此BP機雖小,別的位置越顯眼越好,最好是胯前,再配上一條防盜的金鍊子,見面時才能風輕雲淡地說一句:「有事你呼我」。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BP機功能太簡陋了,只能單方面接受訊息。
它的使用場景是這樣的 —— 想要聯繫朋友,先通過有線電話撥打到尋呼臺,向尋呼小姐報出朋友的BP機號和信息。
待對方腰間發出一串嗶嗶嗶的聲響,即代表收到了信息。這時候收信人會在附近找個電話亭,回撥電話。
等到電話接通的那一刻,你才知道呼你的人是誰。
邰正宵為摩託羅拉創作的廣告曲《心要讓你聽見》,講他和一位女生互相拿錯了尋呼機,苦苦尋找對方的故事。
即便如此,BP機依然填補了無數民眾對於即時通訊的渴望。
早期的BP機只能接收數字,即需要回撥的電話號碼。
那些沐浴在愛河的男男女女,卻靠著10個羅馬數字,編織出了博大精深的愛情密碼。正如範曉萱歌裡唱的 ——
3133530
都是都是我想你
520是我愛你
000是要kissing
「剛認識老婆的時候,我經常往她的呼機裡『灌水』,平時不好意思當面說的肉麻話,就是用尋呼機裡的數字表達。」
當時代翻至90年代末,隨著人們收入的上升與BP機價格的下滑,BP機終於走入了尋常百姓家。
全國每年新增的尋呼用戶數量均在1000萬以上。
與此同時,BP機的功能也更新迭代,有了更寬更亮的屏幕,還能接收幾個漢字。
據當時的尋呼臺小姐回憶,早上9點前和下午5點後是每天的尋呼高峰。
早上通常是叫早,到了傍晚,就變成了「晚飯吃什麼」「家裡缺了什麼」「下了班在哪裡等」。
家裡長短始終佔據著通訊的主流。
當然,BP機的死忠粉裡,少不了戀愛生力軍。
在北京念大學的邵爾,每次接到老家女友的尋呼,都會跑到宿舍外的公用電話亭回電話。不辭勞苦,如此往復,直到他有了第一部手機。
電影《甜蜜蜜》,初到香港的黎明對著張曼玉驚呼:BB機你也有,你真行!
那是尋呼機時期的愛情,簡單、稀有,卻又恆久有力。
2009年,北京電臺《午後大道東》在節目尾聲念聽眾簡訊,那一期的主題是聊聊家中的珍藏。
「家裡的尋呼機上有一條14年前老公通過尋呼臺發給我的信息,一直沒捨得刪。
現在老公已經去世12年了,尋呼機就這樣靜悄悄地躺在抽屜裡。
這麼多年來我從未忘記過更換電池,它是我家裡珍藏的最寶貴的東西。」
千禧年初,大哥大被送上了神壇,人們手中的BP機逐漸換成了直板機,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先後開通了簡訊服務。
早已奔四的許志波記得,自己的第一臺手機出現在2002年,索尼愛立信T39,將近三千塊。
「念書的時候窮,發不起一毛一條的簡訊,只能約會前報個位置時間,晚上睡覺前再聊幾條。」
然而,即使在昂貴的成本下,全國簡訊的發送量依然從零增長到了驚人的189億條。
電視劇《外來媳婦本地郎》中,阿祖的同事說起當時的簡訊熱潮。
幾年後,中國移動推出了針對貧窮學生黨的動感地帶套餐。
「每月支付20元可發300條簡訊。每月支付30元可發500條簡訊。」
一時間,祖國的花朵都開始口齒不清地哼起「在我地盤這er,你都得聽我的er。」
許多人因為酷酷的周杰倫成了MZONE人,把好幾年的零花錢都擼禿了後,才發現隔壁聯通其實更便宜。
2005年春節,深圳特區報刊發了《深圳新春拜年簡訊激增,大年三十發送簡訊5000萬條》的報導 ——「不用擔心收不到,也不怕信息塞車,這種文字祝福,比口說更文雅,更多祝福寓意。」
而你也記得當年,爹媽逼你從網上查找拜年簡訊模板,然後挑出最浮誇的那條,一字一句複製到手機裡。
祝你新的一年有棒棒的body、滿滿的money、更加的happy,每天心情sunny,無憂無慮像個baby!新春快樂。
我想把你逼到牆角,聽你向我求饒,然後把你壁咚,看你紅著臉的樣子,慢慢的侵蝕你的嘴唇,雙手慢慢伸入你的衣衫,撫摸你的肌膚,在你耳根說……
寶寶在這裡給你拜年了!
《外來媳婦本地郎》中,阿宗和阿蟬夫妻倆冷戰,只用簡訊交流。
而簡訊突破了人際交往,開始跨領域發展,是在2005年的「超級女聲」比賽上。
不看專業評委,總決選的排名直接由觀眾真金白銀投出的簡訊票數決定。
歷時六個月後,李宇春以352萬的票數獲得冠軍。
在微信尚未入侵的年代,簡訊業務自開通起便逐年紅火,經歷了十年有餘的輝煌。
2012年,簡訊業務達到頂峰,這一年國人共發出了9000億條簡訊,之後便是持續的下坡。
九零後趕上了簡訊的黃金時代。
進入初中,幾乎班裡每個同學都擁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機。
那時的手機王者無疑是諾基亞,紅色的5200曾是女同學的最愛。
開機動畫要選,手機鈴聲要換,同學的號碼要一條條打進去。
那時候手機裡能存的歌不多,至少有一首周杰倫的《稻香》。
「讀初中時,總是羨慕那些穿著大碼校服,拿著手機地發簡訊,零花錢也多一些的高中生,後來我也成為了大街上最酷的崽。」
孝順的你,還會給你媽整上《兩隻蝴蝶》《求佛》《秋天不回來》等最炫彩鈴。
你媽給你買手機,是為了check你每天的行蹤,而你卻拿它來搞對象。
變聲期的荷爾蒙量大質優,有人為了泡妞,練就了一流的盲打技能。
上課時,你看到隔壁桌的挫男左手持筆,面色安詳,若有所思。
而他的右手正在抽屜裡一頓操作猛如虎。解鎖、打開簡訊、輸入聯繫人、編輯、發送,一氣呵成。
教室很靜,網速很慢,但心跳得比過山車還快。
那些充滿行動力的女同學,總會搶先一步打聽到心上人的電話,然後在深夜10點,屏氣呼吸,虔誠地點擊發送。
十多分鐘後,你措手不及地收到第一條回覆:「你是誰?」
果然,NOKIA Connecting People,你成功通過2G網絡,和曖昧對象交換彼此的真心。
從此仿佛打開潘多拉的魔盒。
校門口前代充話費的小賣部老闆,見證了你高貴的愛情。
一晚發掉50元話費的屬於標準富農,處於溫飽線上以下的少男少女只能偷偷用爸爸的掌中寶搞地道戰。
「她問在哪等,我說8 dian,xue xiao men kou,bu yong hui fu。」
發過的內容早已成了記憶盲區,你只記得為了不錯過那人的簡訊,全然不顧「手機輻射容易致殘」的傳言,將手機放在離枕頭最近的地方。
由於字數限制,你不得不在70個字中布局謀篇,字字斟酌,連標點符號都反覆掂量。
還有永遠不夠的存儲空間,收件箱滿了就只能挑挑揀揀。
「我會把其他人的先刪掉,只留下那一個最重要的號碼。等到它也滿了,再從字數短的開始刪。」
一段戀愛談下來,最重要的紀念物就是那刪到不能再刪的100條簡訊。
包月套餐永遠不夠,超過限額簡訊就要一毛錢,於是時代的弄潮兒學會了用飛信。
雖然90後在網際網路上被詬病為桀驁不馴的垮掉一代,但在現實世界,大家還是挺含蓄的。
面對喜歡的人兒,不說「愛你」,不說」今晚月色很美」,只說「晚安」。
兩個字,便能換來一整晚的偷笑。
晚上睡覺前互相道晚安,第二天一早又叫起床。
睡夢中的震動配合著滴滴聲,你眯著眼睛打開簡訊 —— 「懶豬!起床了。」
比三大杯冰美式還提神。
不過,美好的事物總是短暫。
「那時非智慧型手機還沒有屏幕密碼鎖,有一次洗完澡出來,發現我爸在翻我的信息。當時感覺時間都凝滯了,仿佛裸奔。」
愛情路上的攔路虎不只爸媽,還有你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的原因。
終於,所有的愛恨情仇濃縮成了那個撕心裂肺的夜晚,你將存下的簡訊從頭到尾又看了一遍,足足哭溼了兩個枕頭。
然後狠心清空。
緊接著,時間飛逝。
2010年,iPhone4的誕生,成功打敗了諾基亞機皇N97。幾年後,仿佛一夜之間,微信就普及了。
簡訊也跟著被淘汰掉,從此無人問津。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賽博時代,依然堅持和你簡訊交流的,只有信用卡還款、電信詐騙犯、10086、花式驗證碼、快遞小哥和澳門賭場,
以及那個被你微信拉黑的可憐男友。
兜裡的手機換過無數次,直板、滑蓋、iPhone;社交帳號也換了無數個,微博、微信、抖音,你和這個世界變換著各種姿勢溝通。
曾經的那部Nokia,早已帶著30萬像素的高中醜照,被扔進了抽屜角落,曾經倒背如流的號碼成了空號。
你再也找不到廢墟的入口。
2018年,國內運營商的392億簡訊收入中,超過80%都是行業簡訊。
同年,微信月活用戶突破10億關口,每天有450億條信息被發送出去,通訊錄好友數人均增長110%。
大媽大爺都離不開微信了,哪個穿越過來的還在發簡訊呢。
某天,你在一個滴滴都不用排隊的工作日深夜,對著朋友圈刪刪改改,最終選擇了放棄。
然後想起十年前那個燥熱的夜晚。
你同樣對著一條編輯中的簡訊發呆,不過訴說的對象只有一個人。
參考資料 ----
[1] 《中國的簡訊拜年》,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信海光,2011
[2] 《記憶中的BP機時代》,環球雜誌,徐曉泓,2008
[3] 《中國移動通訊回憶錄:消失的「大哥大」》,新京報,馬婧,林子,2018
[4] 《透視:中國手機簡訊面面觀》,BBC中文網,江迅,2003
[5]?《尋呼機時代三幕劇:從全民辦臺到小眾應用》,華西都市報,2007
[6] 《關於「超級女聲」的網絡文本分析——關於「超級女聲」熱潮的分析報告(七)》,人民網,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文化現象與熱點問題監測研究」課題組,2005
[7] 《選秀簡訊「吸金」兇猛 06超女簡訊收入2000萬》,成都商報,周帥,2007
[8]《超級女聲簡訊掀起圈錢狂潮 今年簡訊收入3千萬》,廣州日報,2005
[9]《2018微信數據報告》,微信,2019
[10]《新千年賀新方式5年變遷》,中國青年報,林蔚,2004
[11]《8%被訪者擬用簡訊求婚》,瀟湘晨報
供圖 網絡 | 綜合 劉曉欣 | 編輯 小胡 簡曉君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pic163
本文來源:看客 作者:看客 責任編輯: 胡令豐_NN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