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 改變不了原生家庭的宿命,誰來陪我長大

2020-09-10 曉青

一部《少年的你》,上映10天破11億的票房肆意而來,各個角度的思索和共鳴,從大數據的背後直逼靈魂。對於原生家庭的拷問再一次被逼到死角,無處遁逃。

然而,冷靜之後想想:

原生家庭,有的選擇麼?

天下有完美的父母麼?

理想中的家庭到底是什麼樣?

無可選擇的青春下,誰來陪孩子長大?

……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系列關於青春的話題,長大的話題,又一次的逼仄在為人父母的心間,甚至有些對未來的恐懼。

關於校園期凌的殘酷現實及表現形式

在研究如何避免校園霸凌前,我們先來直面一下校園欺凌的現實:

  • 據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一份全球校園欺凌現狀報告顯示,每年約有2.46億兒童和青少年遭受學校暴力和欺凌,欺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每7分鐘裡就有一個孩子被欺凌

7分鐘,420秒,象牙塔內的世界裡,就有一顆心靈在遭受著苦難。

  • 當孩子們在遭受了欺凌後,會是什麼態度

據調查,有10%的孩子選擇告訴老師,有30%的會告訴成人,還有30%告訴兄弟姐妹, 30%選擇藏在心底。

無論是默默忍受,還是告訴他人,這些背後隱藏了孩子們多少糾結在裡面,恐怕只有青春過的你才可知曉。

在《少年的你》中,陳念選擇告訴警察,也想過告訴媽媽,但是最終是小北保護了她。

這裡我們看到了父母的缺位對於孩子的影響,也看到了校園和法律的無奈。

我們甚至從小北的身上看到一種悲壯,可類似的原生家庭,真不是少數。要是有的選擇,誰不願意選擇一個好的家庭呢。

然而,幸福的家庭各個相同,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

不可改變的原生家庭現實:

在少年的你中,有這樣一個細節:陳念的媽媽從家裡天不亮就扛著大包出發了,也許是怕債主看見,更多的是天下謀生父母的日常。

一個沒有正式工作的單親媽媽,帶著孩子的生存不允許有半點矯情,陳念在pos機裡取出的生活費是媽媽賣面膜賺的,陳念為了阻止小北晚上出去賺錢,拿出的生活費是媽媽賺的,陳念幾個月後去上大學也是要錢的。

沒有窮過的人沒有資格批判陳念的媽媽。

就連飾演陳念媽媽的「吳越」在分析角色性格時都說:她覺得這是一個真實的人:有些糊塗,有些天真,不負責任但又不自知。她肯定不是一個正面形象,但你也很難說她是一個反派。

這正是吳越對「人」的理解:複雜才是人,如果只有一面,那不就是照片了嗎?

劇中的陳念出於對媽媽的理解和愛,才沒有將痛苦告訴媽媽,以期熬過這一段,來實現和媽媽共同的約定。

如果一味的去指責媽媽的愛的缺失,是否有失公平?不去搬磚就養不了你的心酸,誰能懂?

每一個問題少年的背後似乎都存在一個問題家庭,留守兒童的家庭、父母離異的家庭、事業有成卻無瑕顧及孩子的家庭,現實的世界裡有很多無法迴避和解決的存在。

站在陰溝裡的少年,誰陪他一起仰望天空?

圖片來源於網絡

普通家庭教育孩子的迷茫。

劇中欺凌者魏萊的媽媽在看到女兒屍體時的大哭,響徹整個停屍間,從她當初在接受家訪時的高高在上,不難看出她的家庭在教育子女問題上的缺失,可是作為普通父母的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很迷茫,甚至焦慮。

人在局中,我們有時候很難審慎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在這個育兒指南泛濫的年代,誰又真的教會我們怎麼做父母?

少年派裡的林妙妙家庭,是大多數家庭的模式,然而誰又能保證家庭裡沒有一點變化,一不小心打亂妙妙的青春期成長。

目前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大多是七零後,這一代也是在撕裂中成長的一代,各種新舊思潮中變革的一代,可是那時沒有人陪我們度過所謂的青春期。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時容易的。

我們在小心翼翼的陪孩子長大時,該如何看待青春期這個問題,如何將欺凌和被欺凌扼制在萌芽之中。

我們先來看看

青春期的性格特徵及社會環境

1) 渴望獨立,不依賴父母,感情變化明顯,這是青春期性格變化的顯著特徵

這就是孩子們在發生欺凌和被欺凌現象時,不告訴父母和老師的根本所在。何況象陳念、魏萊這樣的問題家庭問題父母,更不可能是孩子首選的溝通對象。

2)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青春期的範圍是10到19歲,這一段時間孩子要完成中考和高考的歷練,在競爭激烈的賽道上,沒有誰能夠輕鬆,陳念有想考到北京的仰望,魏萊也有,小北更是得為三餐發愁,對於一個尚未成年的孩子來講,壓力的釋放必須找到一個合理的方式和一個有效的疏通渠道。

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給予幫助,誰陪孩子長大?

1)來自學校的力量

  • 噬待解決的反欺凌教育讀本,是解決校園欺凌問題的基礎,讓尚在懵懂中的孩子們懂得欺凌與被欺凌的界限,明白欺凌所帶給別人的危害,喚醒內在的覺醒意識,是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規範化實施,刻不容緩,開闢專門針對青少年的心理情疏導工作室,陪孩子一起張大。

2)來自社會的力量

  • 反對校園欺凌是全社會的責任,學校和社會應該有專門的法律求助熱線,來解決孩子們的問題。
  • 對於欺凌者來說,反覆欺凌他人的後果和責任必須要承擔,以杜絕反覆欺凌現象的發生,也從源頭上解決了被欺凌者不敢揭發的顧慮。

3)我們正在做的,如下圖所示

4)作為正在少年的你,該怎麼樣完成自我救贖

  • 不在外表和學習用品上過分招搖
  • 不和性格兇悍的同學發生正面衝突
  • 上下學結伴同行,不走偏僻的道路,天黑前回家
  • 如果遇到校園暴力,要冷靜對待,採取迂迴戰術,將傷害減少到最小
  • 建立強大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體系
  • 建立合理的興趣愛好
  • 一旦發生被欺凌,請第一時間尋求幫助,儘管你是那樣的不願意與大人的我們達成溝通,儘管你可能只是不為了讓父母擔心。

但是,孩子請你記住,再不堪的父母,都是你的最佳保護傘,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尋 求所謂小北式的保護,只能是兩敗俱傷。

如果當初媽媽知道這件事情,一定會帶著陳念離開那裡,然後想辦法!

也許你並不想告訴老師,或是你覺得告訴老師也沒有用,但是如果陳念告訴了校長,早點告訴了警察,我說的是早點,在第一次被欺凌就反抗,結局或許不會是這樣的。

電影《少年的你》, 最終會下架,希望所引起的重視,能猶如其票房的絢爛一樣。

點燃整個社會、所有的家庭,所有正在年少你,足夠的重視,將校園欺凌最低化,是我們值得長期關注的問題。

相關焦點

  • 成長的宿命,就是超越你的原生家庭
    這個系統有規則有矛盾,只有家庭成員間互相理解與關愛,才能開啟家庭健康平穩的幸福模式。同樣在電視劇《歡樂頌》中,樊勝美生長在一個貧窮、重男輕女的家庭,哥哥不爭氣四處惹事,母親只知道找樊勝美拿錢,甚至哥哥的孩子也要靠樊勝美養著。好不容易獨自一人在上海闖蕩七八年,做到資深HR的職位,月薪過萬,但依然沒有存款。
  • 從《歡樂頌》到《安家》:改變不了原生家庭?那麼請與自己和解。
    我們的父母,組成的我們出生和長大的家庭,也就是現在網絡上頻率出現頗高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原指個體所成長的家庭環境,包括主要養育人(不一定是親生父母)、兄弟姐妹等,它是個體最初所在的社會單位,通常是親生或養父母家庭。
  • 豆瓣9.2英劇《梅爾羅斯》 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生於英國大貴族家庭,母親是美國大資本家的千金——愛德華·聖·奧賓童年表面光鮮,實則滿目瘡痍。派屈克年幼時被父親強姦,母親熟視無睹。長大後,他對母親說:「他會強姦我」,希望得到一點安慰,母親只是冷漠地回應:「還有我。」
  • 把長大後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礙,歸結為原生家庭,有那麼嚴重?
    「她是我媽媽,你讓我怎麼辦?」「我們是一家人,我能不管她嗎?」這樣的靈魂拷問,在很多人身上常常上演。這兩個月,朋友Z讓我幫她買過幾次口罩,我們都知道最近這段時間戴口罩的重要性。但是Z的母親、70多歲的老太太,能不戴口罩就不戴口罩,照常出門散步,照常餵流浪貓。「我的這個媽喲!」Z簡直要抓狂,父親去世後,母親獨自帶大她和弟弟,母親認定的事情,沒有人能改變。
  • 《誰不是帶著傷長大》:從原生家庭中帶出的結,該如何解?
    原生家庭這一詞來自於社會學,是指未婚子女與父母住一起的家庭,相對的是新生家庭,是子女組成自己的家庭,不包括父母。近幾年來,人們對原生家庭的討論越來越多,其因是大家找到了自身問題的根源。比如說,為什麼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那是小時候父母很少給予表揚和肯定的緣故。
  • 給優寶的第一封信:原生家庭欠你的,可以通過後天努力來完善
    外婆說,」當媽之後,就得一點點熬,該你要經歷的一點都不能少」。媽媽每天盼望著你可以快點長大,期待你會走路、會說話,這樣就可以帶你去看更多的風景、陪你讀更多的書。媽媽想和你聊聊關於原生家庭的事宜。「原生家庭」這個詞出現之後,我們都習慣性的將自己的不足與缺失歸結於原生家庭,於是「童年陰影」似乎影響著我們一生,我們習慣性的把自己的不如意不幸福歸咎於童年創傷,認為一切糟糕的境遇,都應該由原生家庭、由父母來買單。
  • 華晨宇翻唱的《平凡之路》,原生家庭定義的宿命,怎能輕易逃脫?
    我不清楚謎一樣的 沉默著的 故事你真的 在聽嗎譯:我難過的根本不想說話,你可能理解我的心?你可願意傾聽?嗚嗚.....嗚嗚......嗚嗚......,從小就敏感自卑,做長大越孤僻,大學時就抑鬱了,曾割腕自殺未遂。
  • 胡瓜之女小禎結婚8年老公背叛13次:原生家庭,是女人一生的宿命
    這樣看來,小禎失敗的婚姻,和她的原生家庭的影響密切相關。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忙,沒有時間陪伴小禎,導致了她缺乏安全感,缺乏愛,也養成了她逆來順受的性格。什麼樣的命決定你碰到什麼樣的男人,一個人出生決定環境,環境決定性格,性格譜寫你的人生軌跡,所以得出一個結論,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原生家庭,是女人一生的宿命。
  • 50歲受盡原生家庭苦的吳奇隆,終於在劉詩詩的愛情裡活成少年
    但是自他今年復出後,我卻發現不對啊,吳奇隆怎麼會如此活潑搞笑放得開,中二少年氣息撲面而來?01 若無原生家庭拖累,誰不曾是少年吳奇隆的前三十年,可以用一個苦字形容。為了償還爸爸高達兩千萬的債務,身為家中第二子的吳奇隆,13歲就不得不半工半讀,工地、夜攤、保潔、裝修,他做過了很多工作,小小年紀就嘗遍了生活的苦。
  • 孫儷:我爸毀了我一輩子!憑什麼原諒他?與原生家庭和解有多難?
    >把「原生家庭」拿出來說事的電視劇,這兩年可真是爆滿。從房似錦身上,你能看到擺脫原生家庭有多難。你如何應對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將會影響他的一生。任何人都不完美,我的父母也不完美,但我可以選擇關注、學習、效仿他們好的一面
  • 《隱秘的角落》:每個「問題少年」背後,都有一個不幸的原生家庭
    不同於傳統的懸疑推理劇,它把本該是懸疑的地方,比如:兇手是誰,行兇方式,殺人動機等,全都擺在了你面前。很顯然,編劇醉翁之意不在此。不管是在最新熱映的懸疑犯罪劇《隱秘的角落》,還是關注校園暴力的電影《少年的你》和《悲傷逆流成河》,都給觀眾展現了不同家庭環境給青少年產生的不同影響。
  • 三胞胎被不同原生家庭收養:改變孩子命運的,從來就不是錢
    後來開槍自殺,就是因為二寶凡事歸過於自己,他生活在暗無天日的自責中,這種頻繁的否定太多了,總會有一次,讓他給自己來了個徹底的否定。 二寶的性格形成,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原生家庭。
  • 她原生家庭糟糕,婚姻卻美滿: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自己找回來
    孫儷一直強調,她和鄧超不是模範夫妻,但在浮躁的娛樂圈裡,他們的婚姻仍然是模範,兩人都有自己的事業成就,也許還能給你一些啟發——缺乏原本的家庭是不能理解的,一團糟。親密的關係,父母的替代品,彌補童年的缺陷。一個令人遺憾的伴侶也可以使一個人長大。
  • 《春潮》:原生家庭傷害你的,你要與自己和解
    在一次母親情緒爆發的時候,郭帶著女兒離開母親的家後,郭的女兒說,你從來不陪我,都是姥姥陪我,我要回姥姥家。而這一切郭又願意嗎?因為母親管的太多了,外孫女的任何事情她都包辦了,而做母親的卻好似沒有付出任何東西。或可以說這也是母親對郭建波的報復,讓她也嘗到不被女兒愛的下場。
  • 原生家庭和核心家庭
    首先,我們來談談這兩個家庭分別意味著什麼。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就是出生的那個家,那裡有你的爸爸媽媽,假如不是獨生子女,那就還有兄弟姐妹,甚至大家庭住在一起的還有爺爺奶奶。  在原生家庭裡,你被塑造成了現在的模樣,當然這裡面既有遺傳的影響也有環境的影響,另外,你會學到和人打交道,建立親密關係的模式。
  • 中國式原生家庭背後隱藏的矛盾|你誤解了原生家庭
    心思一直在自己沒結婚之前的狀態裡,依然是在父母身邊沒長大的孩子,依賴性很強。一邊啃老,一邊抱持「我的地盤我做主」的矛盾心態。儘管人們習慣性將所有「無能」歸咎於原生家庭,尤其是原生家庭的父母,這其實是心理層面的自我防禦,自己不太能承擔那個「無能」給自己帶來的否定或結果。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原生家庭,也都只有這一次無法再來的生命。
  • 王子文:我的原生家庭 逼我馬不停蹄的跨越寒冬
    我早就習慣察言觀色的去觀察他們。我很敏感,就是因為單親造成的!但我小時候一點都不覺得,他們倆分開,對我有什麼影響。我甚至還開玩笑的說:我過生日可以要兩個禮物,過年的壓歲錢可以要兩份!我覺得這是件沒有影響的事情,但隨著我長大,我漸漸發現影響特別大。這個創傷,這輩子我都帶著!
  • 心疼凌霄賀子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在李爸關懷下健康長大的子秋,用自己的方式回報和感恩。大家都說心疼賀子秋,在沒有親生父母關懷下長大,但李尖尖一家帶給他的卻是比原生家庭更值得珍惜的親情。我們無法選擇,但是可以改變。讓人羨慕有「兩個哥哥」的李尖尖自小失去母親,在父親的呵護下依然樂觀成長,而同樣失去親人的凌霄和賀子秋,在李尖尖樂觀光芒的照耀下也沒有消極對待生活。幸福家庭的光總是耀眼明亮的,也許我們不曾擁有,但身邊人的照耀也是明媚的。揭開原生家庭的痛不是為了責怪誰,而是為了與自己和解。承認過去的傷痛,才不會被傷痛蒙住眼睛,錯過身邊的光芒。
  • 《金鎖記》:人能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嗎?看張愛玲怎麼說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長安一輩子被釘在原生家庭的十字架上,每次決心逃離,便會扯開新的創口,決心被流血嚇退,虛弱地倒回一片血汙之中,繼續苟且生活。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翻譯家傅雷評價它,可以與《狂人日記》比肩,是張愛玲最好的作品。
  •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每個人都和其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種聯繫可能影響Ta的一生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對原生家庭的解釋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父母無法選擇 上帝發你什麼牌,你只能儘量打好它」 最近有一部BBC紀錄片又霸佔了熱搜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