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少年的你》,上映10天破11億的票房肆意而來,各個角度的思索和共鳴,從大數據的背後直逼靈魂。對於原生家庭的拷問再一次被逼到死角,無處遁逃。
然而,冷靜之後想想:
原生家庭,有的選擇麼?
天下有完美的父母麼?
理想中的家庭到底是什麼樣?
無可選擇的青春下,誰來陪孩子長大?
……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系列關於青春的話題,長大的話題,又一次的逼仄在為人父母的心間,甚至有些對未來的恐懼。
在研究如何避免校園霸凌前,我們先來直面一下校園欺凌的現實:
7分鐘,420秒,象牙塔內的世界裡,就有一顆心靈在遭受著苦難。
據調查,有10%的孩子選擇告訴老師,有30%的會告訴成人,還有30%告訴兄弟姐妹, 30%選擇藏在心底。
無論是默默忍受,還是告訴他人,這些背後隱藏了孩子們多少糾結在裡面,恐怕只有青春過的你才可知曉。
在《少年的你》中,陳念選擇告訴警察,也想過告訴媽媽,但是最終是小北保護了她。
這裡我們看到了父母的缺位對於孩子的影響,也看到了校園和法律的無奈。
我們甚至從小北的身上看到一種悲壯,可類似的原生家庭,真不是少數。要是有的選擇,誰不願意選擇一個好的家庭呢。
然而,幸福的家庭各個相同,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
在少年的你中,有這樣一個細節:陳念的媽媽從家裡天不亮就扛著大包出發了,也許是怕債主看見,更多的是天下謀生父母的日常。
一個沒有正式工作的單親媽媽,帶著孩子的生存不允許有半點矯情,陳念在pos機裡取出的生活費是媽媽賣面膜賺的,陳念為了阻止小北晚上出去賺錢,拿出的生活費是媽媽賺的,陳念幾個月後去上大學也是要錢的。
沒有窮過的人沒有資格批判陳念的媽媽。
就連飾演陳念媽媽的「吳越」在分析角色性格時都說:她覺得這是一個真實的人:有些糊塗,有些天真,不負責任但又不自知。她肯定不是一個正面形象,但你也很難說她是一個反派。
這正是吳越對「人」的理解:複雜才是人,如果只有一面,那不就是照片了嗎?
劇中的陳念出於對媽媽的理解和愛,才沒有將痛苦告訴媽媽,以期熬過這一段,來實現和媽媽共同的約定。
如果一味的去指責媽媽的愛的缺失,是否有失公平?不去搬磚就養不了你的心酸,誰能懂?
每一個問題少年的背後似乎都存在一個問題家庭,留守兒童的家庭、父母離異的家庭、事業有成卻無瑕顧及孩子的家庭,現實的世界裡有很多無法迴避和解決的存在。
站在陰溝裡的少年,誰陪他一起仰望天空?
圖片來源於網絡
劇中欺凌者魏萊的媽媽在看到女兒屍體時的大哭,響徹整個停屍間,從她當初在接受家訪時的高高在上,不難看出她的家庭在教育子女問題上的缺失,可是作為普通父母的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很迷茫,甚至焦慮。
人在局中,我們有時候很難審慎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在這個育兒指南泛濫的年代,誰又真的教會我們怎麼做父母?
少年派裡的林妙妙家庭,是大多數家庭的模式,然而誰又能保證家庭裡沒有一點變化,一不小心打亂妙妙的青春期成長。
目前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大多是七零後,這一代也是在撕裂中成長的一代,各種新舊思潮中變革的一代,可是那時沒有人陪我們度過所謂的青春期。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時容易的。
我們在小心翼翼的陪孩子長大時,該如何看待青春期這個問題,如何將欺凌和被欺凌扼制在萌芽之中。
我們先來看看
1) 渴望獨立,不依賴父母,感情變化明顯,這是青春期性格變化的顯著特徵
這就是孩子們在發生欺凌和被欺凌現象時,不告訴父母和老師的根本所在。何況象陳念、魏萊這樣的問題家庭問題父母,更不可能是孩子首選的溝通對象。
2)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青春期的範圍是10到19歲,這一段時間孩子要完成中考和高考的歷練,在競爭激烈的賽道上,沒有誰能夠輕鬆,陳念有想考到北京的仰望,魏萊也有,小北更是得為三餐發愁,對於一個尚未成年的孩子來講,壓力的釋放必須找到一個合理的方式和一個有效的疏通渠道。
1)來自學校的力量
2)來自社會的力量
3)我們正在做的,如下圖所示
4)作為正在少年的你,該怎麼樣完成自我救贖
但是,孩子請你記住,再不堪的父母,都是你的最佳保護傘,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尋 求所謂小北式的保護,只能是兩敗俱傷。
如果當初媽媽知道這件事情,一定會帶著陳念離開那裡,然後想辦法!
也許你並不想告訴老師,或是你覺得告訴老師也沒有用,但是如果陳念告訴了校長,早點告訴了警察,我說的是早點,在第一次被欺凌就反抗,結局或許不會是這樣的。
電影《少年的你》, 最終會下架,希望所引起的重視,能猶如其票房的絢爛一樣。
點燃整個社會、所有的家庭,所有正在年少你,足夠的重視,將校園欺凌最低化,是我們值得長期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