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又開始大手大腳花錢了。有媒體爆料,蘋果花費了7000萬美元,買下索尼公司的《灰獵犬號》 (Greyhound),並會採用線上播放的方式,將這部電影放到自己的流媒體平臺AppleTV+上。7000萬美元購買一部電影,堪稱蘋果公司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電影收購。
《灰獵犬號》由好萊塢頂級巨星湯姆·漢克斯自己編劇、自己出演,原定於北美時間6月19日上映,但因為突如其來的病毒,導致全世界電影院停擺,為了保證影片的收益,湯姆·漢克斯和製片方索尼公司,最終同意將該片賣給了蘋果公司。據悉,這也是漢克斯首次放棄讓作品通過大屏幕上映,轉投線上流媒體的懷抱。
值得一提的是,《灰獵犬號》最開始有兩個買家,除了蘋果,就是同樣財大氣粗的奈飛,不過蘋果公司以更高的出價,為AppleTV+補充了一部重量級的電影。不過,該片的製作成本僅5000萬美元,算不上好萊塢的A級製作水準。
不少網友分析認為,蘋果公司的7000萬美元恐怕花的不值。但目前,全世界都陷入內容缺乏的階段,而且這種「無片可上映」的狀態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影視作品生產的停滯也在影響蘋果和其他流媒體平臺的內容儲備,這也是蘋果公司急著花大價錢買下一部有賣點的,中等級影視作品的重要原因。
湯姆·漢克斯和索尼公司自然規避了風險,保證影片至少不會虧損。如果延期到大片雲集的暑期檔上映,碰上了漫威的《黑寡婦》等影片,其票房收益確實無法保證。索尼公司吃下了定心丸,但蘋果公司的7000美元能夠收回成本嗎?
從《灰獵犬號》的預告片來看,影片是一部二戰題材的潛艇片。雖然潛艇片在二戰類型片中較為稀缺,但前有經典史詩《從海底出擊》,後有《獵殺U-571》,《灰獵犬號》到底成色如何,還要等影片上線後才能得知,但要想拍出新意,甚至超過兩部經典同類型影片,實在不容易。
特別是讓德國導演沃爾夫岡·彼德森一炮而紅,成功進入好萊塢的《從海底出擊》,它的出現基本上為後來的二戰潛艇片定下了基調。
《獵殺U-571》,《追擊紅色十月》,《紅潮風暴》等潛艇片,都可以看到《從海底出擊》的影子。值得一提的是,《從海底出擊》先後有3個版本,149分鐘影院版,209分鐘導演剪輯版,5小時電視版!
《從海底出擊》以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進入當年奧斯卡評選,最終獲得了包括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6項大獎提名,並且成為美國當年最賣座的外語片。可以說,《從海底出擊》是檢驗一部潛艇片的試金石,一個難以超越的標杆。所以,《灰獵犬號》還未上映就壓力山大,遭遇疫情後,乾脆賣給蘋果公司求一個妥當了。
其實,蘋果公司原本可以花費更少的價錢,買下不少經典老片,充實自己的內容庫。此前有傳聞,蘋果公司在爭奪《老友記》,但隨後蘋果發布消息,表示公司更願意進行規模較小的收購,在保留自製劇作為核心的同時增加更多內容。在購買電視劇上謹小慎微,而對於電影卻出手大方,蘋果公司的策略讓不少網友表示有點看不懂了。
其實,近年來,奈飛通過投資幾部大製作電影,成功擠入了好萊塢「主流」舞臺,頻頻拿到奧斯卡,更是讓奈飛名聲大噪,賺得盆滿缽滿。
去年奈飛投資製作的《婚姻故事》、《愛爾蘭人》更是大放異彩,獲得了傳統影人的高度認可,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更是公開感謝奈飛的支持,宣稱流媒體拯救了「傳統手藝人」。因為,奈飛為了實現大導演的夢想之作,花費了足足1.6億美元,驚呆了所有傳統製片廠。
毫無疑問,奈飛不指望《愛爾蘭人》這樣的影片能夠最終盈利。它只是想通過這部高分神作吸引新的用戶群體,向消費者傳達奈飛作為高質嚴肅內容生產者的新品牌形象。
奈飛的原創之路越走越快,人人看得眼紅,紛紛盯上了線上流媒體內容的大蛋糕。科技巨頭蘋果公司牽頭的Apple TV+、老對手HBO、以及影視寡頭迪士尼的Disney+,亞馬遜等巨頭們先後加入流媒體平臺,與奈飛打響了未來影視帝國的爭奪戰。
值得一提的是,突如其來的疫情也加快了線上流媒體的發展規劃,奈飛在這期間再次獲利頗豐,讓其他流媒體公司看到了線上資源的盈利能力。加上影視行業遭遇寒冬,不少已經拍好的作品恐怕會成為這些線上「大佬」們抄底的對象。
所以,今後會有更多的傳統電影製片廠的作品,會突然放棄登陸大銀幕,宣布線上發行。此前,韓國大片《狩獵的時間》原本定檔2月份上映,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臨時宣布「線上」播放,這導致不少做了營銷準備的海外發行商「竹籃打水」,怒而提起訴訟。影片的上線時間也一推再推。
當下,大銀幕和線上播放,還存在各種流程和體系隔閡,但相信經歷了這次疫情,眼看蘋果公司投入巨資購買新片,恐怕更多影視公司都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