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體看甘肅】扎尕那村的農林牧循環複合系統

2020-12-22 中國甘肅網

  原標題:【中央媒體看甘肅】扎尕那村的農林牧循環複合系統

  甘肅迭部縣扎尕那村村民在打青稞。資料圖片

  引子

  每當霧靄退去,83歲的更登老人就會走出家門,眺望山高峰陡的拇指山。

  千百年來,村裡人在山下的田間種莊稼,到半山的草場牧牛羊,間或進山狩獵和樵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登說,自打記事起,就跟著長輩學習耕作、狩獵和放牧。成家以後,他又將這些本領教給了兒孫。

  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的扎尕那村,隸屬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益哇鎮。這裡的亞熱帶與青藏高原高寒氣候的過渡性氣候類型,使扎尕那擁有了高寒草原、溫帶草原和暖溫帶落葉林三大植被類型。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造就了特殊的農業文化,即扎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在這一系統中,農耕種植青稞和蔬菜,牧業供給肉和奶類,森林既提供建材,也生長菌菇和藥材。2017年11月,扎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由聯合國糧農組織於2002年起組織評選,目的在於推動保護農民仍在使用且賴以生存的生產生活方式及農業系統。我國是聯合國糧農組織開展這項事業的積極參與者、重要推動者和主要貢獻者。2012年,農業部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評選活動,至今共列入5批118項。

  2016年以來,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多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截至目前,我國已有15個傳統農業系統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覆蓋類型均居世界之首。

  在保護好農業文化遺產的同時,著力發展旅遊業拓展遺產功能,古老的扎尕那正煥發新的活力。2019年,扎尕那接待遊客138萬人次,村民年人均收入從2013年的5100元增長到1.1萬元。

  更登老人的孫子班代才讓是個「90後」。「跟爺爺相比,我生產生活最大的變化是少了狩獵、多了民宿經營。」班代才讓說,「村子裡這些年的發展變化,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美術愛好者在扎尕那村寫生。資料圖片

  

  延續著傳統方式,耕種青稞和蔬菜

  天晴好,路平闊,往迭部縣城西北驅車約20公裡,先過一道鬼斧神工的石門,再穿一條林木茂密的峽谷,就進入了扎尕那村。放眼望去,依山勢高低而建的代巴、業日、達日、東哇4個自然村,在雲霧間若隱若現。

  扎尕那,藏語意為「石匣子」,當地人又稱之為「石頭城」。「我爺爺曾說,村子被群山環抱,就像一座城堡,因而得名。」更登告訴記者。

  13歲前,更登沒有走出過扎尕那,「那時,男娃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跟著長輩學習種地和放牧」。

  從高處俯瞰扎尕那,三面奇峰聳立,一面松柏蔥鬱,益哇河自北面海拔4000多米的石山流下,貫穿全村。湍急的河水之上,幾座水磨已有上百年歷史。「我小時候就在這裡磨青稞。」更登說。

  河水東去,兩岸坡度漸緩,海拔降至2600米左右。「這裡地勢變得較為開闊,土壤相對肥沃。」迭部縣農業農村局四級調研員閆國慶說,歷史上,這裡形成了旱作梯田的農業景觀,「既保持土壤,又涵養水源。」

  時至今日,扎尕那種植的農作物有60多種,包括青稞、玉米、馬鈴薯、油菜、西紅柿等。「這裡的種植業,不屬於精耕細作農業。」閆國慶說,受制於土壤肥力和高寒氣候,種植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主要為當地村民提供青稞、蔬菜等,也為畜牧業提供飼料。」

  為保持農田肥力,在扎尕那村,村民都施農家肥。閆國慶介紹,村民夏秋季漚土肥、綠肥,既利用森林凋落物、草木灰等積肥,也用家畜糞便、飼料殘茬混合堆積製成廄肥。此外,扎尕那形成了合理的輪作制度,輪作植物為青稞、馬鈴薯、蠶豆等,「這樣不僅可減少單一作物發病率較高的問題,而且能讓土壤保持活力,不至於板結。」

  植被覆蓋率高達87%的扎尕那地區,林地面積最大,約佔總面積的58%;牧草地面積次之,佔總面積的30%多;耕地面積較少,不到10%。

  曾經,糧食不夠吃,村民便上山開墾。「最多的時候,家裡有幾十畝耕地。」更登回憶說,但在海拔超過3000米的土地上,產不出多少糧食。「後來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山上又變綠了。」

  「現在家裡有7畝地,都在河沿坡沿上。」班代才讓說,其中3畝種青稞,其餘種大豆、馬鈴薯、芫根等。

  高原上的扎尕那,耕地坡度較大且零碎,農用機械難有用武之地。班代才讓說,村裡至今還延續著「二牛抬槓」的傳統耕作方式,「也有用馬犁地的,速度快些。」

  無論是犁地、播種,還是收割、打青稞,班代才讓全拿得下。「但播撒種子差一些。」班代才讓說,爺爺那一輩的老把式,播下的種子出苗後,間距就像用尺子量過一樣,恰到好處,「我播的種子,還是會出現疏密不勻的情況。」

  每年種下青稞,班代才讓又要去一趟牧場。去之前,他通常先到水磨房磨一袋青稞。「為放牧的叔叔送去青稞炒麵,從牧場給家裡帶回酥油。」牧場和牛羊,現在由班代才讓的叔叔打理,「大家分工協作,都不耽誤。」

  那一段時間,班代才讓忙著除草、施肥,往返於家裡和牧場。而地裡的青稞則在悄悄生根、發芽、分櫱、拔節、抽穗、灌漿,直到開鐮收割。

  豐收的月份,恰是扎尕那多雨的時節。「青稞收割後,必須掛到排架上晾曬。」班代才讓說的排架呈人字形,由木條釘成,高度一般在4米左右,平日裡用作牲畜的圍欄。「在排架上晾曬青稞等莊稼,通風易幹,又避免牛羊偷吃。」

  扎尕那村幾乎每戶人家的庭院中,都豎著幾座排架。趕上連續多個晴天,青稞徹底曬乾後,各家勞動力一齊上陣,揮動槤枷打青稞。「現在很多人家用上了打穀機。」班代才讓說,這讓打青稞變得輕鬆了不少。青稞經過脫粒、翻曬、炒熟,磨成粉後製作成糌粑,是扎尕那人的主食。

  今年秋季陰雨天偏多,臨近立冬,等來晴好天氣。班代才讓一家忙活了一整天,終於將青稞拾掇好。晚飯時,家人端來一塊金黃的酥油、一小盆香甜的青稞炒麵,班代才讓拌好糌粑,遞給炕上的爺爺。更登剛要吃,突然問道:「牛羊轉場沒有?」

  「打青稞前,家裡的70多頭牛、30多隻羊就已經轉到了冬季牧場。」班代才讓邊說邊給爺爺添了一碗茶。

  扎尕那村俯瞰。資料圖片

  

  狩獵的歷史,早已遠去;樵採的生活,仍在繼續

  「原始森林曾是扎尕那人狩獵、樵採的去處。」閆國慶說,「不過,村裡人已有幾十年不打獵了。」

  如今,有關狩獵的故事,只在更登老人那一輩口中傳說。「聽爺爺講,他小時候,村裡的大人會結伴去打獵。」班代才讓說,「打到獵物,幾家平分。」

  扎尕那的森林中,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梅花鹿、羚羊、藍馬雞等動物和冷杉、雲杉、白樺等植物,還盛產羊肚菌、靈芝等數百種山野珍品。

  狩獵的歷史,早已遠去;樵採的生活,仍在繼續。

  扎尕那的夏天是從5月底開始的。清早,尚是霧氣瀰漫,婦女們就已收拾好行裝,徒步進山了。班代才讓的妻子朱毛草總是出現在最早出發的那一撥裡。她知道進山就是一整天,頭天晚上就給自己準備好了次日的午飯——青稞炒麵。

  「採菌子最常見的是羊肚菌,如果運氣好,還能採到靈芝。」朱毛草說,每年從5月開始,她要進山採菌大約40天。

  進入森林後,結伴而行的婦女便四散開來,沿著各自選擇的線路和區域,低頭搜尋羊肚菌和其它山珍。

  「羊肚菌很難找,一不留神,就可能錯過。」朱毛草說,「我平均一天能採1斤左右羊肚菌,每斤能賣80元。今年一共採了40多斤,賣了3000多元。」

  和採菌子的婦女們一起進山的,還有蕨麻豬。

  在扎尕那村,幾乎家家都養蕨麻豬。那是甘南地區特有的瘦肉型豬種,因喜食蕨麻而得名。去年,班代才讓牽頭成立了蕨麻專業合作社,開始人工種植蕨麻,「產了600斤,每斤能賣30多元」。

  蕨麻豬體形小,全身通黑,反應敏捷。「特別適應高原養殖,覓食能力強。」閆國慶說,在幾乎無補飼的放養條件下,蕨麻豬也能正常生長,「因為常年吃的都是山貨,蕨麻豬的肉品上佳。」

  「近年來,通過荒山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扎尕那林下養殖發展較快。」閆國慶說,蕨麻豬是其中的代表,「夏秋放養在草木茂密的草場和林間,冬春則任其自由採食,自行歸圈,歸圈後適當補飼。」

  森林為蕨麻豬提供了豐富的植物,蕨麻豬的糞便又是上好的肥料,為林木生長提供豐富養分。閆國慶說,林牧結合的養殖業,增加了畜禽產量,減少了養殖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

  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功後,扎尕那知名度大增。迭部縣順勢而為,成功申報羊肚菌和蕨麻豬肉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提高了特色農產品附加值,助力農牧民增收。2019年,全縣蕨麻豬年產量300噸、產值4500萬元,羊肚菌年產量60噸、產值1200萬元。

  走出山林,日已西斜。逆光中,扎尕那的藏式踏板房,層疊而上,鑲嵌於山坡谷地。「房子以木頭為主材,土、木、石相結合,依山勢建造。」閆國慶介紹。

  過去,當地人蓋房就地取材,農具、薪柴等其它生活資料也都從林中來。近年來,為保護生態和村莊原貌,村民不再隨意砍伐樹木、加蓋民房。「按規定,在扎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重點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建築物、構築物的,要保持傳統建築風格和色彩,沿襲傳統結構和傳統工藝技術。」閆國慶說。

  

  放牛羊,打酥油,煮「曲拉」

  扎尕那村北面山上,有一片名叫那黑卡的牧場,海拔3800多米,那是村裡的夏季牧場。

  「扎尕那有冬季牧場和夏季牧場。立冬前,我將牛羊轉到了冬季牧場,兩個牧場間得走4個多小時。」代巴自然村村民安路說,轉場的路,車輛沒法通行,物資要靠牲畜馱運。

  「別看現在的那黑卡牧場白雪皚皚,夏天到處是牛羊。」站在那黑卡牧場,順著安路手指的方向,可見一座帳篷矗立在雪山腳下,那是牧人的家。

  安路從15歲開始放牧,走遍了扎尕那的牧場。「現在僱人放牧。」安路說,家裡有100多頭犛牛,每年新生的牛犢,給放牧人分一半,算作工錢。「兒子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家裡勞力不足。2014年建起民宿,更忙不過來,只好僱人。」

  人隨牛羊走,換季扎帳篷。跟安路一樣,東哇自然村的村民班瑪九也是15歲拿起牧鞭。「那時候,放著30多頭牛和6隻羊。」班瑪九說,草場距村子比較遠,除了農忙時節,他幾乎全年住在牧場。

  每天早起,吃完糌粑喝過茶,班瑪九和妻子丁子草開始一天的勞作。

  「我負責管護牛羊。」班瑪九說,丁子草負責擠奶、打酥油,「打酥油是個辛苦活。」

  每天早晚,丁子草先要擠好牛奶,再將牛奶灌進木製的酥油桶。「我家的酥油桶能裝60斤左右的奶。」丁子草說,等牛奶略微發酵一會兒後,她便雙手緊握酥油桶的木柄,用力壓到桶底,旋即鬆手,任憑牛奶的浮力將木柄託起。「木柄底端連著一個木質圓盤,上下抽動,反覆數百次,酥油才能從牛奶中分離出來,浮在表層。」

  打完酥油後,桶裡剩下的就是酸奶。丁子草會將酸奶裝進鍋裡,用小火煨上20分鐘左右,煮出「曲拉」。「曬乾後就成了酥脆的奶疙瘩,和著糌粑吃。」班瑪九這樣解釋「曲拉」。

  每隔一兩個月,估摸著家裡的酥油和曲拉該吃完了,班瑪九就要回一趟村裡的家。每次回去,他還要帶上牛羊肉,「保證家裡有糌粑和肉吃。」

  2017年,放牧半輩子的班瑪九住回了村裡。「放牧的牛羊減少了,媳婦和兒子在打理。」班瑪九看好旅遊業的前景,和村裡人商議後,集資建設一家商業酒店,「主體工程已建好,正在裝修,明年營業。」

  

  綠了山川,旺了旅遊,紅了日子

  隨著人口增長,扎尕那人的生產生活一度遭遇難題。

  「當高寒土地無法產出更多糧食,樵採難以賺取更多收入,要養活更多人,只得寄希望於牧業。然而,擴大養殖規模,導致牛羊超載過牧,草場開始退化。」閆國慶說。

  由於村裡草場不足,扎尕那人轉向周邊地區「借牧」。「就是花錢租一塊草場來放牧。」閆國慶說,扎尕那村民開始趕著牛羊,到百十公裡外的岷縣、卓尼縣放牧。

  「當年,我們一起外出借牧的,有幾十戶人家。」班瑪九說,因為租借的草場遠,又不通公路,往來全靠騎馬,一年最多回家一兩趟。

  地裡打下的糧食也不夠吃,班瑪九隔段時間就要進城去買青稞,頭天去,第二天才回得來。「不像現在,通了柏油路,坐汽車快。」班瑪九說。

  「糧食產量低,草場面積小,林下資源有限,這些因素制約了經濟發展,扎尕那一度成了貧困村。」甘南州副州長、迭部縣委書記仁青東珠介紹。

  貧困面貌如何改變?仁青東珠說,扎尕那要破局,必須形成生產生活生態有機結合的發展格局,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隨安路來到村裡的觀景臺,全村風景盡收眼底:奇峰靈秀,峽谷深幽,河水清澈……這些年,隨著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成功,扎尕那景區環境保護和建設力度不斷加大。

  「縣裡投入2.16億元,改造了縣城通往扎尕那景區的道路。」仁青東珠介紹,後又投入7800多萬元實施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完善了扎尕那村的基礎設施,還鼓勵村民適度發展農家樂、藏家樂和林家樂。

  2014年,安路率先在村裡建起了民宿。藉助政府宣傳與網絡傳播,扎尕那聲名遠揚,遊人紛至沓來,安路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夏秋兩季,天天爆滿」。

  嘗到甜頭後,安路又貸款建起一棟二層小樓,「硬體全部升級,房間都設有獨立衛浴。」他算過帳,民宿明年將回本,並還清貸款。

  迄今,扎尕那已發展農家樂等146家,日均接待遊客3000人次以上。

  「扎尕那是大自然的恩賜,旅遊開發不能損害生態環境。」閆國慶介紹,縣裡制定了扎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管理辦法,並委託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編制了《扎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動態保護規劃》。「扎尕那還將遺產保護納入了村規民約,引導農牧民自覺參與保護行動。」

  安路說,外出借牧的人也在縮減養殖規模,用不了幾年,村裡的草場就能實現草畜平衡。「那時,農林牧生態系統又將健康循環。」閆國慶展望。

  安路家的民宿正對著拇指山,透過落地窗,薄霧似輕紗。時值傍晚,遠處傳來牧民的吆喝聲,近處升起嫋嫋炊煙,犛牛俯首,孩童嬉戲。屋內的遊客按下相機快門,定格這詩畫一般的美景。(記者 王錦濤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記者調查:扎尕那村的農林牧循環複合系統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扎尕那村的農林牧循環複合系統(人民眼·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甘肅迭部縣扎尕那村村民在打青稞。  資料圖片美術愛好者在扎尕那村寫生。  資料圖片扎尕那村俯瞰。   資料圖片引子每當霧靄退去,83歲的更登老人就會走出家門,眺望山高峰陡的拇指山。
  • 扎尕那村的農林牧循環複合系統
    甘肅迭部縣扎尕那村村民在打青稞。資料圖片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的扎尕那村,隸屬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益哇鎮。這裡的亞熱帶與青藏高原高寒氣候的過渡性氣候類型,使扎尕那擁有了高寒草原、溫帶草原和暖溫帶落葉林三大植被類型。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造就了特殊的農業文化,即扎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在這一系統中,農耕種植青稞和蔬菜,牧業供給肉和奶類,森林既提供建材,也生長菌菇和藥材。
  • 扎尕那村的農林牧循環複合系統(人民眼・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甘肅迭部縣扎尕那村村民在打青稞。  資料圖片美術愛好者在扎尕那村寫生。  資料圖片扎尕那村俯瞰。   資料圖片引子每當霧靄退去,83歲的更登老人就會走出家門,眺望山高峰陡的拇指山。千百年來,村裡人在山下的田間種莊稼,到半山的草場牧牛羊,間或進山狩獵和樵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扎尕那村的農林牧循環複合系統(人民眼·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的扎尕那村,隸屬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益哇鎮。這裡的亞熱帶與青藏高原高寒氣候的過渡性氣候類型,使扎尕那擁有了高寒草原、溫帶草原和暖溫帶落葉林三大植被類型。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造就了特殊的農業文化,即扎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在這一系統中,農耕種植青稞和蔬菜,牧業供給肉和奶類,森林既提供建材,也生長菌菇和藥材。
  • 甘肅戶外,除了扎尕那,還有什麼?
    把目光投向甘肅,高原冰川與綠洲荒漠相接,河流溝壑間石窟林立。山友們腳下寸寸丈量,眼中卻是萬象風光。包羅萬象的甘肅,不僅只有扎尕那。當山友們提起西部戶外,談論更多的是川西、新疆、西藏的山區,但如果你認真審視甘肅這軸畫卷,你會驚異於這裡路線之多樣、地貌之豐富。
  • 迭部:臘子口戰役壯懷激烈軍民魚水情深 珍稀植物生態王國尕巴舞...
    位於迭部縣益哇鄉的扎尕那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漫長的冰川運動,加上寒凍、雪蝕、風蝕、流水等外力作用,最終促成了扎尕那獨特的冰川地貌。 扎尕那的生態環境呈現立體布局,農田、民居與周圍山林和草地,形成了別具韻味的田園生活空間。
  • 誰知道上帝的光灑在扎尕那的哪一邊?
    決定去扎尕那的瞬間,是被一張照片打動。妖精爸爸甩了一張照片給我,端坐在床上拿著相機的帥哥,從窗外看見了扎尕那,就像上帝撒了一束光,照亮了整個山谷。這時候,我們的眼裡所能帷幄的便是這個世界的所有。但是最開始還是很擔心路程,畢竟扎尕那藏語是「石匣子」,我怕在山裡轉來轉去妖精受不了。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省10家旅遊景區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分別為:蘭州市七裡河區石佛溝景區、酒泉市玉門油田紅色旅遊景區、張掖市屋蘭古鎮旅遊景區、張掖市臨澤縣丹霞口文旅小鎮景區、白銀市白銀區黃河溼地公園、白銀市會寧縣紅軍長徵會師舊址景區範圍拓展(會寧長徵景園)、定西市隴西縣李家龍宮景區、臨夏州康樂縣胭脂湖景區、甘南州迭部縣扎尕那景區、甘南州瑪曲縣阿萬倉溼地景區。
  • 去過扎尕那的攝影家,都忘不了那兒的美,你夢中的伊甸園就在甘南
    來過這裡的人,都忘不了這裡的美,國外驢友推薦榜上的第一位,就是扎尕那!扎尕那的風景,360°全景無死角,每一處都是一副絕美的風景畫,但卻僅有1%的人知道,實在可惜。藏族人將扎尕那譽為「夢幻天堂」和「人間香巴拉」,可見就連見慣了奇景的藏族人也深深被這裡的風景折服。扎尕那美得像是遺落凡塵的明珠,定要讓你畢生難忘,不夠絕美不罷休!
  • 談談甘肅白銀民謠歌手張尕慫
    文藝評論……… 談談甘肅白銀民謠歌手張尕慫 作者 王新文 一,張尕慫介紹 張尕慫,原名張建煜,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曹峴鄉人,西北民謠代表性音樂人,尕謠班子創辦人。致力於傳承和發揚西北音樂和文化。代表音樂作品《姐姐》,《談戀愛》,電影《黃河尕謠》。已發表音樂專輯《泥土味》,《開春》,《山頭村,人家》,《美滴很》《黃河尕謠》。 張尕慫從2008年開始每年遊走在西北村落尋找拜訪了數百位民間藝人,採風收集學習了大量快要遺失的西北的花兒、小調、小曲兒、坐唱、鼓子、社火、秧歌、賢孝、越弦、打攪兒、秦腔、陝北民歌等二三十種曲風成千首民間歌謠和曲藝。
  • ...扎尕那-花湖-西部牧場-繪唐卡-黃河第一灣-蓮寶葉則-米拉日巴佛...
    贈送項目不參加不退費用【行程乾貨】第一天:蘭州集合,自由活動,住蘭州;第二天:蘭州-拉卜楞寺-桑科草原-郎木寺,住郎木寺;第三天:達倉郎木賽赤寺晨曦-扎尕那峽谷/仙女灘,住紮尕那;第四天:扎尕那晨曦-花湖-若爾蓋西部牧場/繪畫唐卡/製作糌粑,住西部牧場;第五天:西部牧場-九曲黃河第一灣-瓦切塔林-阿壩縣
  • 央視財經頻道《走村直播看脫貧》走進甘肅
    新甘肅客戶端靜寧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朱宇鯤通訊員馬炳玉)9月23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主辦的大型融媒體行動《走村直播看脫貧》欄目組走進靜寧縣甘溝鎮楊咀村。省委副書記孫偉就我省脫貧攻堅經驗、脫貧攻堅布局、鄉村振興等方面接受了採訪。
  • 蘭州-拉卜楞寺-桑科草原-郎木寺-扎尕那-花湖-西部牧場-繪唐卡...
    【扎尕那】村寨靜謐,宛若仙境,猶如世外桃源,《爸爸去哪兒5》曾在這裡取景。沿著大峽谷一路輕徒步,在仙女灘的草甸上盡情撒歡。在甘南,連綿畫卷。贈送項目不參加不退費用【行程乾貨】第一天:蘭州集合,自由活動,住蘭州;第二天:蘭州-拉卜楞寺-桑科草原-郎木寺,住郎木寺;第三天:達倉郎木賽赤寺晨曦-扎尕那峽谷/仙女灘,住紮尕那
  • 【中央媒體看甘肅】百合香溢小康路
    經濟日報記者 李琛奇 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南郊的袁家灣村,種植百合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全村種植面積3000多畝,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百合生產基地,有「中國百合第一村」
  • 甘肅一個「處女地」,籠罩在迷霧之中,景美不輸江南古鎮
    國內有很多人喜歡去旅遊,甘肅這裡也是很多旅遊愛好者的目的地,不過很多人都只知道在甘肅有敦煌,其實在甘肅的甘南也受到很多旅遊愛好者的青睞,甘南區域接近四川、西藏,交通不是特別便利,很多地方都還是一片「處女地」,小編為大家介紹甘南的一個「處女地」,一個天然的石頭城
  • 若爾蓋、扎尕那之行——瀑布之上泡溫泉,石頭宮殿裡探訪,秘境峽谷中穿越...
    這裡的山脈和扎尕那的如出一轍,大片的紫色花花讓我深陷其中。坐在車上考慮了5分鐘去哪兒,臨時決定去扎尕那,某人問我住哪,我說到了再說唄,先過去再說~兩小時不到就到達了扎尕那遊客服務中心,然後排隊買保險,進入已經七點半了。
  • 廣東妹子獨自旅行,36天花6500元,從廣州到新疆甘肅四川
    2、甘肅行程是:蘭州-臨夏-夏河-郎木寺-扎尕那-若爾蓋,因為當時只有甘肅對於從新疆出來的遊客比較包容(只要核算檢測正常就不用隔離),所以離開新疆後到達了蘭州,在蘭州自我隔離了10天左右,後來遇到一個東北姑娘說要去甘南,雖然我以前去過雖然現在不是最佳季節,但是好像也沒有其他地方想去了,所以和小結伴從蘭州坐班車到臨夏玩了兩天,再坐班車到夏河。
  • 首彈四城|民謠在路上十周年·張尕慫專場
    奶奶也不知道,從小眼裡看的、身上用的,自然而然也就成了血液裡流淌的。現在,這一脈相承的黃土地的氣息又成就了張尕慫,他手裡的三弦、心裡的歌,「每年3個月採風,就去到村子裡,必須得去到那裡。」那其他時間呢?「一半在大理,另外一半,巡演。」  張 尕 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