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宇、梁紅,侶行夫婦,環球探險旅行家。曾經白手起家,創造財富,隨後許下諾言:用10年的時間,走遍世界。
12月29日,一刻talks以「心流」為主題的跨年演講在北京舉辦,樊登讀書創始人樊登、知名籃球評論員楊毅、作家、詩人虹影等嘉賓一一登場,奉獻了一場精彩的精神盛宴。作為國內旅行領域頭部IP,也是環球旅行領域的代表人物,「侶行」夫婦——張昕宇、梁紅也在當晚登場,用十個關於人生的問答,講述了他們人生中的那些重要時刻和旅行中收穫的寶貴感悟,更分享了他們對於財富和自由的獨特觀點。
辛苦打拼成「富一代」,卻放棄一切踏上「侶」途
很多看了張昕宇梁紅旅行故事的人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他們年紀輕輕就能去環球旅行,而且還能買飛機、買船,他們是「富二代」嗎?對於此問題,張昕宇曾自豪地說:「我們是堂堂正正的『富一代』。」
事實上,張昕宇和梁紅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兩人幼兒園就相識,從此結下了一生的緣分。高中畢業之後,張昕宇入伍當了兵,梁紅上了大學。因為沒有任何背景,張昕宇沒有分到好的單位,後來拿了兩萬塊錢的退伍費自謀出路。「開摩託車修理鋪,擺冷飲攤,烤羊肉串、開飯館,做環衛工作、管理公廁,我們都做過。」最後,靠著賣自製的豆腐機,張昕宇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有了一定基礎之後,他們也開始嘗試其他生意,幸運的是,他們的生意也越做越大,然而忙碌的事業卻讓兩個人卻變得越來越沒有時間享受日常的生活,甚至連見面都很難。張昕宇說:那幾年,很少能在床上睡一個完整的覺。曾經一度一個月用掉30張飛機票、12張火車票,當然還有船票。「我們見面,要麼約在某個城市的某個機場,要麼就是只在天上見著一面。」
夫婦倆為了事業和財富忙得像陀螺的日子,在2008年參與汶川地震救援後發生了轉變。在參與救援的過程中,張昕宇和梁紅一起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寶貴和短暫,開始思考,人活一輩子到底是為了什麼,難道掙錢就真的是生活的全部嗎?經過一番冷靜的思考,他們決定在人生接下來的時間換一種活法,用環球旅行的方式來開啟人生的新階段。「人這一輩子,其實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一定要做一回自己,我們倆選擇用這種方式來做一回自己。」張昕宇說。
與物質財富相比,旅行中的那些「意外」和收穫的精神財富更加可貴
在演講現場,張昕宇梁紅夫婦分享了他們在十年環球旅行中見到的那些人和事,以及收穫的人生感悟。
他們分享了在巴基斯坦冒著生命危險帶著孩子們放風箏收穫的快樂;以中國人的身份幫助阿富汗人民重新亮起巴米揚大佛收穫的尊重和感謝;和不到20歲就犧牲在戰場上的年輕女孩、羨慕中國人一天可以吃三頓飯的獅子山獨腿運動員交談中收穫的對和平年代的感恩;以及開著國產運輸機運十二跨越赤道4次完成環球旅行、和即將駕駛破冰船搭載我們自己的艦載機和中國科學家去南極,完成中國民間的首次極地科考收穫的驕傲和自豪……一個個故事背後,是一段段獨一無二的人生經驗,更是屬於他們獨有的寶貴人生財富。
當然,大大小小旅行中的也少不了意外。在他們環球旅行的過程中,錢包被偷過,甚至途中遇到過搶劫。在遇到意外的當下,確實也需要解決物質上的金錢問題,讓旅行能夠順利繼續。對此,張昕宇梁紅夫婦的建議是,去到一些治安不太好的國家,最好準備一些備用的現金和銀行卡,目前也有類似微博備用金之類的線上金融服務,可以即用即申請,而且這種服務一般是免息的,不用帶著現金到處走,更加安全和方便,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案。萬一在外面遇到突發情況,可以應急,這樣在外出旅行時財務上的安全感也會多一層。
在一次接受採訪的過程中,主持人說,有人覺得他們每一次都是在拿生命去旅行,有人覺得他們傻,辛辛苦苦賺來上億資產,卻一點一點把它們敗光。對此,張昕宇梁紅表示:每個人都會去平衡自己的舍與得,我們把自己掙來的錢花掉,自己住的房子賣掉,舍掉了一些,卻得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我們當時辛辛苦苦掙錢做生意的時候,我們沒有虛度時光;我們現在把錢都花掉了,放在旅行的路上,我們也沒有虛度時光。
「這是一個能量守恆,其實財富沒有失去,我們只是把銀行裡的數字變成了腦海中的回憶。」
閒時考健康管理師、享受健康生活,還能拿高薪(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