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中,為防大家走失,請大家
點擊上方 「創業財經匯 」 → 點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
為創業財經匯加上星標,就再也不會迷路啦!
提示:親們,有什麼觀點和看法,歡迎在末尾評論區留言,參與是一種美德,表達是一種進步。很多讀者都養了成點讚的習慣,如果寫得好,望大家閱讀後,在右下邊「在看」處點個讚,以示鼓勵!
來源:蘇說財經(su-caijing)
作者:艾小姐;編輯:蘇文
今天(6月21日)上午9點,郭臺銘最後一次以董事長的身份出席鴻海股東會,並於董事會後正式宣布卸任。
有人說,哪裡有肉,哪裡就有猛獸,哪裡有機會,哪裡就有郭臺銘。
郭臺銘是臺灣首富,也是代工江湖的大鱷,他以超過430億元的財富,名列世界257位。名下最大的資產是臺灣的鴻海集團,2018年營收超1萬億人民幣;但名氣最大的,卻是至今仍有著「血汗工廠」之稱的富士康。沒有人系統梳理過郭臺銘旗下的資產,曾經有人戲稱:兩岸三地各類科技公司中如果是以『富』開頭的,都有可能是郭臺銘的。
這樣一位巨富,身上有著諸多標籤,富商、慈善家、工業大王;同時他也有諸多被外人詬病的性格特質,善變、易怒、獨裁……
這是一位極富戲劇特徵的商人。
晉商作為中國的三大商幫之一,曾富甲天下。郭臺銘的祖籍就是山西晉城,但到他出生的年代,晉商早已落魄。
1949年,郭臺銘的父親攜家帶口來到臺灣,作為第一代外省人,郭家生活過得頗為拮据。郭臺銘有兄妹四個,一家六口全靠父親的微薄薪水維持。
小時候的郭臺銘頭腦聰明,而且很能吃苦,在學校裡是孩子王。因為點子多,講話富有煽動性,便有了個外號,叫「鍋蓋」,指有號召力,敲一聲便有人呼應。
父親郭齡瑞是臺北縣永和市一個派出所的小警察,從小對家裡孩子都是軍事化管理,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這也為郭臺銘包括情緒和行為的嚴格自我管理,埋下了種子。
幼時的郭臺銘是家中長子,家境拮据,也讓他沒有過多選擇,僅僅讀完大專,就去當兵了。運氣不佳,抽籤還抽到大家都不願去、也是最危險的小金門。
體型微胖、行動太慢,讓郭臺銘沒少受罰,大中午被班長罰站,或者舉槍過頭繞著球場跑步,都是家常便飯。
如果照如今郭臺銘的作風,少不了奮起反抗。
但當時的郭臺銘,沒有反抗的資本,他做了相反的選擇。
雖然被處罰得很慘,郭臺銘始終保持毫無怨言,在軍中收斂鋒芒,避免強出頭,偶爾還會自嘲是個「不怕折磨的胖子」,一放假就是去找女朋友(即第一任太太林淑如),從不亂結交朋友。
這才得以安然度過軍旅生涯。
1974年,24歲的郭臺銘從部隊服役回來了。
剛退伍回家的郭臺銘,終於面臨可以自己選擇的生存環境。他急需想辦法賺錢養活自己。
一個相熟的朋友說有一筆塑料零件訂單,郭臺銘趕緊應允下來。當時缺資金,郭臺銘不得已借了母親初永真做標會(民間信用融資)籌的10萬臺幣,義無反顧的開始創業。並馬上註冊了後面影響了整個代工產業的鴻海工業前身——「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
結果,全賠掉了。
沒有退路的郭臺銘開始改做模具生意,讓已經成為他妻子的林淑如跑到香港向當年極力反對女兒出嫁不惜翻臉的嶽父——「潮商巨子」林百欣借了70萬元新臺幣。後來面臨資金周轉甚至還借過高利貸,郭臺銘鐵了心非把這事做成不可。
從租廠房、找訂單、買原料到管生產,全部都是郭臺銘自己來。工人三班倒,郭臺銘連軸轉,實在撐不住,就把電話簿當枕頭眯一會,天一亮就又爬起來接著幹。
1975年,在臺北三重河堤旁的一家五金模具店內,一位小夥子一手奉上點燃的香菸,一邊堆滿笑意奉承著店內師傅,「拜託你們了,模具請一定要在今天趕出來,客戶明天就要了。我這裡有兩張電影票,今天將模具完成,晚上請你們去看電影!」這個面對模具師傅陪笑的小夥子就是郭臺銘。
從這時候開始,郭臺銘嘗試擺脫原本貧寒的家境,向命運發起衝擊。吃苦耐勞、能屈能伸、誠信重義的晉商基因,開始在他的身體裡躍躍欲試,而深藏於郭臺銘性格中的衝突特質,也逐漸顯現。
落子深圳開啟高光時刻
1988年被稱為「臺商元年」,國務院正式出臺支持臺商在大陸設廠的政策,臺商在大陸投資建廠的大幕由此拉開。
也就在這一年的5月,37歲的郭臺銘第一次從羅湖口岸入境,踏上了深圳的土地,此時的他已經創業14年。
此時的郭臺銘早已不是當初那個求著磨具師傅幫幫忙趕工的小老闆,經過14年的奮鬥,郭臺銘已經從一個白手起家的窮小子,搖身一變,成為了政府招商引資的座上賓。
郭臺銘迅速在深圳寶安西鄉租下廠房開業,做電腦接插件的來料加工。同時,他來到位於深圳龍華鎮一片被墳頭包圍的荒嶺上,魄力十足地對著當地官員振臂一揮:「看得見的土地我全要了!」
這麼豪氣也並不是因為郭臺銘多土豪,他精明地算過,內地的土地、人工遠低於臺灣,加上招商引資「三來一補」,這筆生意,絕對划算。郭臺銘下定決心大幹一場。
日後來看,這片荒地,確是一塊風水寶地,因為成立僅1年的華為,也將在不久之後搬到對面。而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這裡終會成為郭臺銘日後構建的商業帝國在內地的最大根基。
郭臺銘落子深圳,做的是代工產業。為了更好的發展內地市場,決定把新成立的海外公司Foxconn取一個本地化的名字,想了半天,最後確定為:富士康。三個字裡倆字跟錢有關係,確實非常中國風。
加工、組裝業務重心逐漸轉入內地,包括各種生產線和核心技術,人員數量也開始極速增長。
這時段的郭臺銘,非常堅定地相信,自己將來一定會有一番大作為。「我的奮鬥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成為臺灣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一。」
1995年,郭臺銘迎來了第一次重大機遇。
當時的郭臺銘得知消息,戴爾計算機創辦人麥可·戴爾第一次到深圳參觀,打算在深圳和馬來西亞檳城中選一處,作為戴爾的亞太區營運中心。當時的戴爾還沒有躋身全球五大個人電腦廠商之列,而鴻海也沒有生產過戴爾直接購買的零配件。
但敏銳的商業嗅覺讓郭臺銘知道,戴爾是顆明日之星,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身為董事長的郭臺銘以安排戴爾與他熟識的地方政府官員見面為交換條件,獲得了駕車送戴爾去機場的機會。抱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親自開車、全程陪同,郭臺銘拿出超級業務員的姿態,一路極盡口舌,終於,中途戴爾創始人被成功說服,去參觀了當時還沒有那麼有名的代工廠「富士康」。
當然,他成功了。鴻海成為戴爾最大的供應商之一,而郭臺銘臺灣辦公室內至今還掛著戴爾公司創始人的照片。
為了追客戶,郭臺銘還曾在新澤西路旁的小旅館待了五天,苦等談單時機,還吃過康柏的閉門羹。
在這一時期,郭臺銘身上的堅韌和勤奮,讓富士康所向披靡。
每一位重量級客戶的加持,大都是郭臺銘親自出馬拿下。每天工作16個小時,喜歡隨時停下他在園區開著的高爾夫球車,去抽查生產線,甚至動手幫工人維修設備。
僅建廠12年,富士康產值就從0漲到了30億美元。2000年郭臺銘手下終於發展到近3萬名工人。
期間,郭臺銘見證了摩託羅拉系列手機的封神之路,也見證了諾基亞的如日中天。隨著惠普、戴爾、索尼的崛起,康柏、飛利浦的衰落,富士康走上了一條「不管你技術研發做得怎麼樣,要想成品過硬,都得來找我」的硬氣之路。
2007年,郭臺銘終於等來他的高光時刻:蘋果的賈伯斯找上門來了。
其實郭臺銘12年前就認識賈伯斯,1995年正是賈伯斯職業生涯的低潮,兩人在會場偶然碰面,在郭臺銘的堅持之下,賈伯斯破例給了他一張籤名名片,郭臺銘如獲至寶。
命運流轉,12年之後,已經重回蘋果的賈伯斯,卻為了給他的iPhone尋找供應商,找上了郭臺銘。
郭臺銘想必是既振奮又忐忑,賈伯斯的挑剔在業界相當有名。為了做好第一臺iPhone,郭臺銘8個月幾乎沒睡好覺,不斷地打磨產品,也不斷被賈伯斯要求推倒重來。
經過數月的鏖戰,郭臺銘最終還是拿下了第一臺iPhone的訂單,從此走上了致富的康莊大道。
成為蘋果手機最大的代工廠,隨之而來的巨額訂單讓富士康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廠,技術第一的口碑也隨之響徹整個行業。
從2010年到2017年,富士康的出口佔到了全中國出口的3.9%。從建廠到2017年,30年來富士康累計賺取外匯2400億美金,佔中國外匯存底的7.8%。
這些年,是郭臺銘最津津樂道的榮光時刻。
但這些榮光時刻的背後,也埋下了日後讓郭臺銘自己都驚慌失措的困境。
痛苦的轉折點
2010年1月23日,隨著「砰」的一聲悶響,一位年輕的17歲員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富士康也隨即捲入輿論的漩渦。
社會評價跌至極點,整個公司生產經營發生紊亂,跳樓事件是郭臺銘創業以來遇到的最痛苦挑戰。
2010年5月25日,深圳富士康發生了第11跳,在臺灣的郭臺銘坐不住了,當天晚上馬上趕往深圳,試圖穩定局勢。
這位「代工皇帝」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而他一手締造的「工業帝國」也被冠以「血汗工廠」的惡名。為此郭臺銘大規模開放媒體進廠採訪,並主動帶記者參觀社區、廠區、車間、宿舍樓、員工關愛中心。
郭臺銘對富士康發表的公開信裡說到,公司發生的多起墜樓事件,他本人感到非常意外、震驚、惋惜和痛心。
郭臺銘表示不明白,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郭臺銘對自己是極為嚴苛的。事必躬親、鏖戰客戶,都不存在問題。但當把這些要求全部下放,不管是高管還是普通員工,效應卻極為可怕。
根據媒體的報導,郭臺銘罵起下屬毫不留情,雖然髒話只限於「他媽的」,動作僅限於摔杯子,不過聲音洪亮,氣勢逼人。管理員工的手法也有別常人,如果一個職級較低的主管犯錯,他很少直接指責,而是把其上司叫來,罵個狗血噴頭,主管旁聽。而後者此時,往往面色蒼白,比自己被罵還難受。
郭臺銘性格裡,有著堅韌、固執的部分,但隨著帝國的逐漸壯大,更突顯的,則是獨裁。
不允許員工有反對意見,甚至鼓勵其他分公司領導也實行獨裁治理,郭臺銘的管理方式,有時甚至有點匪夷所思,據說郭臺銘有時會問高管:「你們尿尿黃不黃啊?」如果回答「不黃」,郭臺銘立即劈頭痛批,「你們工作還要努力!」
富士康內部的員工管理設計,一個蘿蔔一個坑,一個工位做的就是極為簡單的重複工種,可替代性極強。這也導致了員工自身認同感極弱。但好處是,便於管理。
所以這次連鎖事件要說郭臺銘完全不知道癥結,是不可能的。
24小時輪班的人海戰術、大量生產、快速交貨的優勢,讓富士康戰勝了日本企業,但大量利用低價勞力,一攬數十萬員工的工作權、生活權、醫療權、感情權、娛樂權,封閉管理制度,已經讓富士康成為一座孤島。
郭臺銘隱約察覺,以此為節點,富士康最輝煌的時代,可能將一去不復返。
2013年,因營收與盈利不達預期,鴻海股價遭遇重挫,大跌64.39%。在一場長達八小時的股東大會上,郭臺銘鞠躬向股東道歉,並宣布分拆業務結構重整的決議,減少對蘋果公司產品製造的依賴,重點放在開發新技術、智慧財產權和電子商務。
郭臺銘不得不面對的是:這艘代工大船,必須轉航了。
艱難轉型
面對轉型危局,想必郭臺銘最為羨慕的,是在街對面一起工作了30多年的鄰居——任正非。
華為從成立不久,就看準了自主研發的路,2004年成立海思,更是打算死磕自主晶片研發,以任正非的魄力,砸多少錢都在所不惜。
但郭臺銘旗下的鴻海、富士康,從最開始就沒有自主研發的基因。但事已至此,已別無選擇。
在創業45年後的今天,曾經放著一年漲兩倍的土地不去炒、非要做代工產業的郭臺銘,面對至關重要的未來轉型,開始真正迫切地開始思考企業下一步的方向,他願意做出改變。
郭臺銘隨即做了四件事:
1、啟動內部創業,啟動無人化工廠;
2、去包括美國、印度投資建廠,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3、進軍半導體產業;
4、和馬雲、孫正義結交,踏足網際網路、智能化。
2018年富士康成立30周年,郭臺銘發表演講,關於「三十而立」的富士康如何轉型的工業網際網路話題,只佔了他演講的一小部分內容,他花了大量的篇幅打起了感情牌:
1997年我們給員工在深圳舉辦集體婚禮;2006年,我們規定員工每天早上吃一個雞蛋;2008年12月,我親自給員工端菜……
試圖為外界呈現一個不一樣的富士康。但另一方面,富士康又在大力推行「機器換人」,打造「熄燈工廠」。
郭臺銘是在極力降低軍事化管理大量低價勞力的風險。雖然他極富演講口才的特質,讓他至今仍擁有諸多擁躉。但商人屬性,讓他已經開始嘗試如何規避風險。
郭臺銘曾公開說過:「商人無祖國,市場就是我的祖國」。對利益的追逐,在郭臺銘這裡,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
去印度建廠,尋找更低廉的勞動力;去美國,則更多是為了政策優惠,美國承諾未來15年將提供給他30億美元的稅收優惠、7.64億美元的設廠公共開支補貼、1億美元的相關聯通道路興建費用,總共接近40億美元。
而對於任正非早就在做的晶片,郭臺銘則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雖然現在高喊「工業網際網路需要大量晶片,半導體我們一定會做」,但精明如郭臺銘,自然知道華為的自研晶片不是一天養成的道理。
郭臺銘決定,先從合作下手:2016年10月,富士康與英國晶片設計大廠安謀(ARM)合作,在深圳創設晶片設計中心。
接下來,則是買買買:2017年,富士康集團競購日本東芝公司的內存晶片業務,郭臺銘一副勢在必得的姿態。
潛在買家有5個,郭臺銘旗下鴻海集團以2萬億日圓的出價排在首位。
但沒過多久,工商時報頭版曾刊發過一篇《競標東芝半導體鴻海出局》的文章,郭臺銘氣得召開記者會,當場撕毀報紙,以表拿下東芝半導體的決心。
沒過多久,結果揭曉,東芝半導體還是被美國貝恩財團搶了去了。
日媒稱,原因有兩點:1、日本方面不願意讓半導體技術外流到中國;2、東芝高層認為鴻海2016年收購夏普時,在雙方敲定協議後,卻發生鴻海大砍收購額。郭臺銘的誠信被質疑,並發表「郭臺銘是騙子」,「鴻海信不過」等過激言論。
郭臺銘內心估計是極為懊惱、受傷的。
即使產業能買下,郭臺銘還面臨著更大的困境:人才。無論是鴻海亦或富士康,高科技人才的儲備,都存在巨大的缺口。
2018年5月16日,當一身休閒服、頭戴大紅帽的郭臺銘出現在清華講堂的時候,全場聚集了大量慕名而來的學生。為了這堂選修課,郭臺銘自稱推掉了和李嘉誠的飯局,坐了3個小時飛機、吃了一碗10塊錢的陽春麵。
當然,此行就是一次高成本show,目的即是「招聘宣講會」:
「你們都喜歡去網際網路,去投行,搞金融,而我覺得下一個機遇是工業網際網路……而立之年的富士康,將全力推動智能製造,盡力成為中國先進實體經濟中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領頭羊!」
高端人才是否會接受這位年近古稀的「工業大佬」的號召,同時鴻海和富士康的管理體系,能否帶給這些高新技術人才最大的發揮空間,都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而關於人才建設,有一個人非常讓郭臺銘欽佩,這人就是馬雲。馬雲和郭臺銘起碼相識十幾年,相比前幾大塊的業務布局,郭臺銘最為看重的人工智慧,也是馬雲帶領著入門的。
但據悉,馬雲和郭臺銘第一次見面就大吵了一架。因為彼此經營理念可以說南轅北轍,瞬間火花四濺。
但幾番接觸下來,卻有了惺惺相惜。從此,郭臺銘便化身馬雲的迷弟,接受採訪更是說出:「馬雲這個人,不能說前無古人,但很難有後來者。」
2007年,郭臺銘的內地公開演講處女秀,就是出席馬雲邀請的第四屆阿里巴巴網商大會。
兩人就「網際網路經濟時代,螞蟻和大象誰更有優勢」這個話題展開激烈的討論,馬雲說:「大象不會跳舞,即使大象跳了,但一會兒就跳不動了,甚至還摔跟頭。」他還略帶「挑釁」地指著郭臺銘的鼻子說:我這隻螞蟻可以踩死你這隻大象。
郭臺銘沒有計較,相比是當螞蟻還是當大象之爭,想必郭臺銘是不在乎的。
他看到了馬雲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構建起的龐大電子商務帝國,驚嘆的同時,他更渴望知道:新興技術的引入,能否帶給他、給鴻海更多的增長動力;馬雲的成功,能給他的工業帝國的轉型路,帶來怎樣的啟示……
年近古稀的郭臺銘,有太多太多問題需要解決。產業轉型、增長動力、人才布局,還有最為棘手的接班人問題……
目前來看,至少答案都還在路上。
微信改版了,之前點讚是點,現在是點右下角的「在看」,希望各位朋友看完後點「在看」,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
喜歡本文的親們,請在頁尾留言,點在看,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