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浪潮工作室編輯李楠。
我是真覺得,現在的熱搜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
一個從來沒聽說過的人,突然周圍所有人都在談論TA;
一個你看著還行的劇,去網上看一圈都是「xxx有哪些細思恐極的情節」、「xxx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好像現在不用後現代解讀出文本的第N層含義,根本不好意思說自己看過;
不過,為了知道現在的人都在想什麼(也為了不把世界讓給你討厭的人),中老年90後(劃掉)還是覺得有必要好好理一理這些我看不懂的東西。
歡迎大家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烏潮電影」;
提到《青春有你2》,你能想到什麼?
除了「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就當是一場夢,醒了很久還是很感動」,你可能還知道「小作精」虞書欣。
就算不知道她是誰,你也一定在各個群聊裡見過了她的表情包。
這位初評級只有D級的選手,僅僅憑藉著在觀眾席上誇張的表情和動作,成為了《青春有你2》最具熱度的選手。網友模仿女團裡Vocal、Rapper、Dancer的配置,給虞書欣冠上了Reactor擔當的稱號。
節目開播以來,和虞書欣相關的微博熱搜有十幾個,「虞書欣 哇哦」、「虞書欣說話」一度躥上熱搜第一。
毫不意外,在昨晚最新公布的排名中,虞書欣又拿下了第一名。
為什麼這個實力並不出眾,浮誇做作的女孩,可以圈粉無數?虞書欣,會是下一個楊超越式的現象級選手嗎?
當你慕名點開《青春有你2》的第一期,你很可能會被虞書欣的出場勸退。
做自我介紹時捏著嗓子,嗲聲嗲氣,緊張地哭腔都出來了。
選座位時,因為想坐在偶像Lisa的旁邊,甚至試圖要Lisa旁邊的導師Jony J讓出位置。在Jony J旁坐定後,又隔著Jony J對Lisa說話,坐在兩人中間的Jony J仿佛不存在。
看到這裡,如果你感覺到頭皮發麻,從腳尖到頭髮絲都覺得尷尬,沒關係,你不是一個人。而彈幕裡一片誇讚她可愛的聲音,反而讓人更加迷惑和反感:這一定是水軍吧?
裝,做作,沒禮貌,有水軍,就是對虞書欣的第一印象。
再往後看,虞書欣形容自己「冰清玉潔」:
這時候你會覺得,虞書欣簡直就是快樂噴泉,整個節目好像因為她變得有意思了不少。
而如果再去翻看虞書欣早期的各種物料,好像慢慢可以get到粉絲說的,她的做作是真實的做作。
早在2016年的綜藝節目《一年級》中,虞書欣就被稱為「泥石流小姐」。
《一年級》的出場鏡頭中,其他人都是樸樸素素地出現,只有虞書欣,戴著墨鏡,背著名牌包包,從豪華跑車上下來,一下車就對著鏡頭擺出好幾個pose,問旁邊的同學自己像不像千頌伊。
表演被老師表揚就得意得不行,而被老師批評就立刻嘟嘴眨眼,滿臉委屈,站出來說「我不服」。
想讓隊長來照顧自己,虞書欣甚至還假裝生病,撒著嬌讓隊長給自己餵藥喝。
虞書欣的室友金吉雅的態度變化,或許可以代表大多數粉絲的心路歷程。
第一次見虞書欣,金吉雅的印象並不好,認為她「好作」。回到宿舍後直接質問虞書欣,為什麼在臺上要這麼「作」。不過很快她就發現,虞書欣和她想像的做作並不一樣。
對虞書欣的喜愛,往往都會經歷這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嫌棄厭惡,第二階段覺得她搞笑,第三階段就真香了。
在虞書欣的朋友和粉絲們看來,虞書欣不過是可愛浮誇、橫衝直撞、放飛自我的drama queen罷了。
虞書欣能迅速「出圈」,收穫一大批粉絲,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她被觀眾看到了。而觀眾能看到什麼,全靠攝像和剪輯。
儘管在類似的偶像養成綜藝中,觀眾被稱為「創始人」、「全民製作人」或是「青春製作人」,似乎被賦予了決定的權力,然而事實上,觀眾也不過是在節目組的操控與引導之下。
每期節目不過兩三個小時的時長,讓一百來個選手平分鏡頭是不現實的。為了節目的收視和熱度,需要不斷製造話題和熱點[1]。
而個性突出、表現欲強烈的選手,為節目組提供了天然的話題素材,自然受到鏡頭的青睞。
2018年大火的《創造101》,真正的「出圈」時刻並不是來自於唱跳俱佳、完美符合女團標準的孟美岐、吳宣儀等人,而是來自並不符合大眾的傳統審美標準、個性犀利,喊出「重新定義中國女團」的王菊。
常常語出驚人,一言不合就掉眼淚的楊超越,也為節目提供了絕佳的素材 / 《創造101》
虞書欣也是一樣,她的浮誇的表情和戲精的發言根本不需要後期修飾,鏡頭直接放出來就是話題的焦點。
節目組當然不會放過這個焦點。根據豆瓣小組的一個統計,在《青春有你2》前十期的節目中,虞書欣的鏡頭時長排名前三,微博熱搜話題高達十四個,穩居第一。
而鏡頭和人氣可以說是成正比的。相比沒有鏡頭的選手,她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
想要從一百多個女生中脫穎而出,被鏡頭關注,並沒有那麼容易 / 微博@愛奇藝青春有你
那些足夠優秀,然而個性並不突出的選手,沒有鏡頭的眷顧,根本沒有機會被認識、被記住、被喜歡。
直到上周宣布排名,接近一半的選手被淘汰,觀眾才突然發現,原來這個選手也挺有趣,那個選手也蠻厲害,可是已經來不及了。
包貝爾質疑自己旗下公司的練習生在《青春有你2》中鏡頭被剪 / 微博@包貝爾
與此同時,在節目中,情節和人物同等重要[2]。除了選手的自我表達這種天然的素材,節目還會利用剪輯構建劇情和節目敘事,甚至惡意剪輯製造原本可能並不存在的衝突,挑撥觀眾的情緒,從而營造話題[3][4]。
第一次公演前各小組的C位競選中,虞書欣所在的小組的一個小插曲就被剪輯放大成了大衝突。
在節目中,小組宣布確定宋昭藝為C位後,另一選手莫寒表示還想要爭取,虞書欣則在這時候站出來,為選好的C位說話,表示應該公平公正。
節目播出後,「莫寒想選C位」、「莫寒虞書欣爭執」的話題迅速發酵。莫寒的口碑一路下跌,虞書欣則扭轉了一批觀眾的態度,贏得了不少好感。
節目中的四胞胎「冰清玉潔」,因為在選C位時抱團投票,成為眾矢之的 / 微博@愛奇藝青春有你
通過鏡頭量和剪輯敘事,節目得以勾勒出選手的人物形象設定,並在此基礎上對選手進行標籤化的營銷[5]。
《青春有你2》中沉默寡言的「中國女孩」陳珏,本來是尷尬的代表,在節目的敘事中也逐漸變成了社恐的酷女孩形象。第一次排名公布中,陳珏高居第六名。
如果節目組並不特意去勾勒她,這個常常一言不發的女孩,或許並不能吸引觀眾的目光。
的確,節目組沒法兒強迫觀眾給誰投票,但它卻在無形中引導著觀眾的注意力。不管是「全村的希望」楊超越,還是「小作精」虞書欣,都是被節目選中的話題中心人物。
當然,節目組突出虞書欣這樣的個性選手,更重要的原因是,類型鮮明的選手本來就符合觀眾的期待。
在日漸流水線化的偶像生產模式之下,觀眾渴望看到的,不再是整齊劃一的傳統偶像。推崇個人主義,被鼓勵追求自我的年輕人們,更容易向打破常規、特立獨行的「偏差」選手飛撲過去[6]。
虞書欣就是這樣的」偏差"選手。
在偶像們時刻注意個人形象,保持矜持,謹言慎行的環境之下,虞書欣毫無偶像包袱誇張表情,配上嗲裡嗲氣的說話聲,想撒嬌就撒嬌,想委屈就委屈,成為一股清流。
《青春有你2》的選手上官喜愛,也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試圖突破女團的刻板印象
並且,在女性受眾為主的選秀節目中。女性更容易與女選手感同身受,找到價值認同與情感共鳴,從而激發起參與、投票、消費的動力。
被虞書欣的鮮明個性吸引的女性觀眾們,很容易從她的身上找到自我鏡像。
虞書欣從小喜歡追星,「冥冥中小時候就埋下了做藝人的種子」[9]。或許也是因為追星,她來到了偶像Lisa做導師的《青春有你2》。
在虞書欣的微博小號上,她會打卡減肥的日常,偶爾去看偶像的演唱會,偶遇偶像激動地不敢上前,回來之後又後悔得不行。
虞書欣在微博小號分享追星曆程,和無數追星女孩一模一樣
作為名下有不少公司的富家小姐,虞書欣也從不掩飾自己的有錢。《一年級》裡開著豪車出現,《青春有你》中也穿著上萬元的衣服出場。
據傳言,虞書欣帶了六十多套衣服參加《青春有你2》。而在後面的節目裡,她卻大方地把自己的大牌衣服借給了其他選手。
與此同時,她也並沒有公主病。明明可以選擇吃吃喝喝到處旅遊的輕鬆生活,她卻選擇進入娛樂圈挑戰演戲,目前已經播出的劇就有7部。
在拍攝第一部女主戲《我的奇妙男友2》前,虞書欣和專業的老師學習,將近一個月沒有出過酒店[7]。
今年小火的《下一站是幸福》裡,虞書欣飾演的蔡敏敏也憑藉「喝彩CP」受到關注與喜愛
來到《青春有你2》參加選秀,虞書欣也聲稱自己不是玩玩而已,而是要證明自己是真心想做女團。
在微博小號上,虞書欣深夜感嘆,「只有努力的人才能配上更好的生活」,「年輕的時候一定要拼搏努力,跳出舒適圈」。
她的經歷和人生態度與節目所打出的slogan「多遠,都可以到達」不謀而合,也與觀眾最看重特質——努力,完全相符。
粉絲給虞書欣投票,不僅僅是創造偶像,讓她成團出道,更是享受那個理想的自己獲得成功的滿足與狂歡。
《創造101》最後成團的11個選手,代表著11種不同類型的女生 / 微博@創造101
那些爆紅的偶像,往往是因為身上的特質符合大多數人的理想價值傾向,粉絲在她們身上寄託著理想中的自我[8]。
從農村來到大城市,從工廠打工妹走上舞臺的楊超越,就是以勵志的美少女形象贏得了眾多喜愛。她的身上毫無疑問承載著千千萬萬渴望成功的普通人的夢想。
而家境優渥的虞書欣,則是另一種更為完美的理想形象。含著金湯匙出生,有條件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在大家的寵愛之下,永遠擁有簡單的快樂。
在《青春有你2》的第十期中有一個環節,讓選手們選擇自己最想體驗的一名選手的人生,而虞書欣獲得了最多的票數。
就像網友所說,誰不想體驗虞書欣的人生呢?或許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吧。
[1] 楊夢夷.(2018). 偶像養成綜藝節目的創新點與發展問題——以《創造101》為例[J].新媒體研究,4(19):136-138.
[2] 盧怡鏵.(2019). 消費主義視野下《創造101》敘事研究[J].青年記者,02:78-79.
[3] 劉紅葉. (2018). 從《創造101》看國內偶像養成節目的發展現狀與困境[J].新聞研究導刊,9(09):113+115.
[4] 楊夢夷.(2018). 偶像養成綜藝節目的創新點與發展問題——以《創造101》為例[J].新媒體研究,4(19):136-138.
[5] 陳柯雨. (2019). 媒體的泛娛樂化現象:以資本為核心的偶像產業——以《創造101》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10(09):192-193.
[6] 界面新聞. (2018). 反抗、解讀與想像:女團選秀節目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7] MAGIAmagazine. (2019). 虞書欣:自由灑脫,不拘小節.
[8] 陳茜. (2019). 選秀類綜藝節目中的「粉絲文化」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
你已選中了添加連結的內容
微信編輯 | 易小芒
文獻審核 | 程 然
內容編輯 | 程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