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電視劇《陳情令》可以說是非常火了,劇裡的一句詩「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也因此被人們熟知,那麼,你知道這句詩的出處和作者到底是誰嗎?
先來看一下全詩:
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輾轉不可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長相憶。
其實,這首詩叫《飲馬長城窟行》,《玉臺新詠》中記載此詩作者是漢代文學家蔡邕,也是才女蔡文姬之父。這首《飲馬長城窟行》,形象地勾勒出了一位女子思念之人不在身旁的憂愁,春光明媚,草長鶯飛,在這春光明媚的日子裡,一位獨居深閨的女子卻在思念著自己的心上人,那思念隨著那河畔的青草,隨風飄到遠方。或許是那個他感受到了思念,夜晚潛進了她的夢中與她相會。夢裡他守在她的身邊,輕聲低語,下一段夢裡,她又追隨著他去了許多地方,一路相伴。只是,夢裡的甜蜜只會讓醒後更加孤寂。桑樹枯萎,海水冰寒,同鄉的遊子各自回家,可是她的丈夫在哪呢?遠方的客人為她送來了一封用鯉魚形狀的木盒裝的書信,終於收到了他的來信,哪怕信中內容很簡單,只是說著保重身體和想念的話語,也足以讓她開心不已。
讀完之後,眼前似乎浮現出了一位女子在家門前望著遠方思念丈夫,以及收到來信激動地拆信的畫面,質樸而強烈的思念之情盡蘊含在這寥寥數語中。
回過頭來看看詩的作者,蔡邕是東漢時期名臣,才華橫溢,一開始的他,並不想出仕為官,但朝廷多次召他出仕,他才開始進入官場。因官至左中郎將,所以也稱他為蔡中郎。為官時期,他剛正不阿,清廉自守,為人正直,並提出校對六經文字,將校對的經文刻於碑石上,也就是熹平經石。
但身在朝廷,又怎會一帆風順?蔡邕敢於在皇上面前直言進諫,再加上有奸臣讒言,終於,引來了皇帝對蔡邕的不滿,將他流放朔北。流放之後的蔡邕,和家人過著隱居的生活,而女兒蔡文姬也在父親的感染下逐漸成長為一個滿腹詩書的女子。父親是詩人,是辭賦大家,是書法家,他的《青衣賦》在文學史上享譽盛名,書法也被梁武帝稱讚是「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有這樣的一位父親,蔡文姬自然會受到他的影響。
其實,蔡文姬名叫蔡琰,又叫蔡昭姬,晉朝為了避司馬昭的諱改叫蔡文姬。但不管她叫什麼,都不會影響她的才情,那篇《胡笳十八拍》早已成為了千古絕唱,經久不衰,而且,蔡文姬本人也很擅長書法,秉性正直。我想,蔡文姬的成就也要感謝她的父親吧,在一個家庭中,父親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父親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我們,而這種影響,會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如今再看那首《飲馬長城窟行》,一首充滿了思夫之情,充滿了生活氣息的詩歌,總會想到蔡邕和他女兒,想到他們坎坷卻很精彩的一生。
怎麼樣,你們喜歡這首《飲馬長城窟行》嗎?喜歡蔡邕和蔡文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