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央視財經《天下財經》)在本屆進博會上,來自韓國的參展商帶來了具有韓國特色的食品——大醬,希望讓中國的消費者了解韓國的醬文化。作為韓國飲食中必不可少的調料,大醬可以用來做湯,也可以用來拌菜,那麼它是怎樣被釀造出來的呢?
韓國南部的淳昌郡是韓國著名的大醬之鄉,年產量佔到韓國醬類總產量的四成以上。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淳昌郡的地下水含有豐富的礦物元素,為製作大醬提供了天然的優質水源,使當地生產出的大醬的味道比韓國其他地方的更加香醇濃鬱。
財經頻道特約記者劉崢
我現在在淳昌當地一家用傳統方法製作大醬的作坊,每年的11月份是這裡最忙碌的時候,製作傳統的大醬首先要將大豆煮爛,然後做成這樣長方形或者圓形的醬塊,匠人們通常要趕在天氣逐漸轉冷,空氣乾燥的時候,用稻草將醬塊捆起來掛在房梁上自然風乾,這也是大醬發酵之前一項重要的步驟。
韓國人對於大醬的味道情有獨鍾且十分講究,很多作坊依舊保存著手工製作大醬的工藝。發酵時,把風乾好的醬塊放在溫度、溼度適宜的屋子裡,在上面鋪上一層層幹稻草,讓大醬慢慢發酵16天左右;然後將醬塊洗淨、搗碎後加入適當的鹽和醬汁調味,再依次碼放在醬缸裡,經過60多天的二次發酵,就可以食用了。
韓國淳昌郡大醬製作匠人樸賢順
大醬發酵時間越長味道也越好,溫度、溼度、陽光和風每個因素都很重要。醬塊做的好,才能做出味道好的大醬、辣椒醬、醬油等等。
為了將大醬的傳統釀造工藝傳承下去,韓國政府將淳昌郡的大醬生產基地指定為韓國醬類的第一號產區,可享受財政、土地使用、商標、出口等68項優待。目前,產區內擁有34家制醬企業,其中29家為傳統手工作坊,還有5家現代化批量生產企業。淳昌地區醬類產業佔到當地地區生產總值的52%。
精挑選嚴把關韓國大醬多舉措促出口
統計顯示,近五年韓國大醬的出口平均增長率達到10%,出口對象已經擴大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由於大醬裡富含乳酸菌和酵母等多種活性成分,成品大醬以及相關健康食品受到市場的關注。我們繼續來看報導。
記者走訪了一家韓國現代化的大醬工廠,工廠總面積1萬平方米,平均每天能生產10噸的大醬,其中近三成出口到中國等國家和地區。據負責人介紹,他們對原料嚴格把關,每年從印度進口大約500噸的優質大豆。另外,在沿用傳統的發酵工藝的基礎上,他們還發現了一種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桿菌,不僅能縮短發酵時間,還能讓大醬的味道變得更濃鬱。
韓國每日食品總經理吳相澔
我們企業現在擁有國內外13項專利和78個商標權。大醬等產品已出口到20多個國家,去年出口額達到500萬美元。
韓國料理中經常會使用大醬做調味料,即使在烹飪過程中其所含的維生素B12等營養成分也不會降低。此外,大醬中的乳酸菌含量較高,具有促進消化、改善腸道健康等作用。大醬的健康功效現在越來越受到重視。而隨著韓國一人戶家庭的增多,韓國大醬企業也在積極調整營銷策略,推出了方便使用的小包裝大醬調料。
目前,大醬已經成為韓國主要的出口農副產品之一。韓國貿易振興院的數據顯示,大醬等醬類的出口額從2008年的350億韓元上升到了去年的70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2億元,十年間增長了一倍,其中出口到中國的佔比達到一成多。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