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派翠克大教堂
是靈魂的邂逅還是碰撞?
■■■
作者/吳豪
美國紐約聖派翠克大教堂,位於曼哈頓第五大道上,與洛克菲勒中心大廈前豎立的亞特拉斯大力神雕像相對而望。聖派翠克是愛爾蘭人的守護神,19世紀時愛爾蘭移民來到這個地方,建立了自己的教堂,遂以聖派翠克命名。
1850年7月,教宗庇護九世將紐約教區升格為主教區。同年10月,總教主John Joseph Hughes宣布要在曼哈頓下城新建一座主教座堂,取代老主教座堂。工程始於1858年,後受美國內戰耽擱,1865年重新開工。主座堂完工於1878年,1879年5月25日祝聖即舉行竣工典禮。1882年至1884年增建了總主教堂和神甫住所,1888年增建了西立面的鐘樓,1901年增建了東面的聖母小堂,1927年至1931年座堂進行了修膳,安置了大管風琴,擴建了聖所,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聖派翠克大教堂是美國天主教活動中心、大主教駐地,典型的哥特復興式建築風格,塔樓高聳,頂尖高100米,氣勢恢宏,蔚為壯觀,以其巨大的體量聳立在曼哈頓主城區商業中心,與周圍的摩天大樓相鄰,別具一格,頗有清逸脫俗之感,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觀瞻,是北美地區最大、最華麗的天主教堂。
天主教即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是指整個神的教會,不分國界、語言、種族與歷史文化背景,只要屬於基督教會者,都是大公或普世的教會,與東正教、新教並稱為基督教三大派別,是基督教中歷史傳承最悠久、文化積澱最深刻、信徒最多(據2016年統計全世界有12.73億信徒,佔世界人口的18.2%)的派別。
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中文「天主」一詞,為明末耶穌傳教士進入中國後,借用中國原有名稱對所信之神的譯稱,通常認為取自《史記 • 封禪書》所載:「八神,一曰天主,祀天齊」,表述「最高莫若天,最尊莫若主」和「天地主宰,主宰神、人、萬物」,取意為至高無上的主宰,以與中國所信奉的神靈相區別,故稱其為天主教。據統計,中國目前有天主教信徒1600餘萬人。
我不信天主教,只是朦朧知道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穌基督,尊瑪利亞為聖母,其信仰內容大約為:天主聖父化為天地,創造人類;天主聖子降生為人,救贖人類,並受難、復活、升天,在世界末日再次降臨;天主聖神(聖靈)聖化人類,人的肉身將於世界末日復活並接受基督的審判,善人得享永福,惡人要受永苦;等等。
我在國內遊歷了不少名寺古廟,今天是第一次走進異國教堂,我不是朝聖來了,而是以一名中國遊客的身份來一探究竟。
教堂內部金碧輝煌,兩面壁立的聖像慈眉善目,栩栩如生,正中座堂祭壇莊嚴聖潔,全無香火繚繞,兩側上方的花玻璃窗戶色彩鮮豔,呼之欲出,高大穹頂上壁畫圖案繽紛、維妙靈動,整個座堂在柔和燈光照射下似幻如夢,富麗堂皇。主座堂很大,有2200個座位。
在我和妻子進入教堂時,正在舉行的一場彌撒已近尾聲。我不知道主題詞是什麼?從參加活動的男性信徒身著白袍,女性信徒一襲黑袍、頭披黑色紗巾判斷,估計可能是追思已故的親人。前面是舉著旗幡和祀仗的神職人員,後面是2位神父,緊隨著一群追思親人的男女信徒,繞著座堂過廊緩緩行走。每個人神色凝重、肅穆,但無悲戚也無泣聲,亦無誦經,一切沉浸於寧靜、悠遠的思念之中。這大概是與中國傳統祭奠亡靈的區別。
彌撒結束後,我和妻子在教堂內細細觀看了一番。走出教堂,只見參加活動的信徒們脫下了袍衣,取下了紗巾,露出了他們的真容。瞬間,我被這群人吸引了,尤其是幾位年已屆高齡的女性信徒,一頭銀髮,面容姣好,身材高挑,衣著得體,雍容大方,舉止端莊,一顰一笑,自內向外悠然散發出優雅、高貴,又不流於矯揉造作、刻意妝扮的氣質,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視覺衝擊。他們是名流嗎?是,也可能不是。他們是貴族嗎?是,也可能不是。我有中國人的矜持,不大可能在異國他鄉向素不相識的美國人詢問,且語言不通也使你不便與他們溝通。
我自認為我經歷頗豐,閱人無數,但我真的是被眼前這群天主教信徒的氣質所折服。我悄聲對妻子說:「什麼是貴族?我想這可能就是貴族。」
我無意推崇這群人。同是追思亡靈,我們為什麼就要鳴鞭炮,燒紙錢,焚高香,呼號悲泣,敲簡誦經呢?我們做一場法事,為什麼就要弄得熱熱鬧鬧,沸沸揚揚,勞命傷財呢?在全美最大的教堂裡,竟然找不到一節銷售宗教祀品或紀念品的櫃檯。而我們的佛教勝地卻屢屢推出商業地產,幾乎要把一方淨土變成繁華商業街區了,致使國務院十二部委聯合發文,今後要禁止商業資本進入宗教場所,切斷商業資本與宗教團體的聯姻。
這群天主教信徒在他們的座車前親切、細聲交談,互致問候後乘車離去。我和妻子也離開了聖派翠克大教堂,向對面的洛克菲勒中心大廈走去,這是一個有著100多年歷史的家族財團,而今這座大廈並未易主,依舊安然無恙豎立在曼哈頓第五大道上。
中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而在美國卻有三代培養出貴族的實例,譬如:洛克菲勒家族,還有今天被人津津樂道的川普家族。我親眼目睹的這群天主教信徒,是,可能還不是貴族,但我卻嗅到了些許貴族氣息。這種自內向外散發的氣質,是一個須要宗教信仰影響,優秀文化薰陶,孜孜不倦學習,嚴以律己修為,勤奮努力生活的幾代人歷經磨練,才可能形成的。
曾經,我們消滅了鄉紳,剷除了資產階級的溫床,揚棄了民國教授們的書齋氣,結束了貧困迷亂的年代,卻不幸又卷進了拜金物的狂潮,催生出一個又一個用金錢包裝的「高大上」、「白富美」,忽視了對人的精神家園和真善美的升華與創造。
有人說:富而不貴是種痛,富而不貴是土豪。你可以一夜暴富,但貴氣的擁有絕非一朝一夕,是一個「滴水穿石」,見微知著的過程。孔子曰:「富而不驕,莫若富而好禮」。精神財富最能養成性格的高貴,以貴為美,在不知不覺中營造和以致祥的氛圍;以貴為高,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我們的文明素質;以貴為尊,在創造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精神也得以舒展,心靈得以淨化,追求一個無我、大公的境界。
國內處於轉型時期的「富二代」、「富三代」們,難道不應該從中悟出一點道理和借鑑,非要等到抱殘守缺、人散財空才幡然醒悟嗎?
還有,極少數已涉足貪腐的官員喪失共產黨人的信仰,求神拜佛,乞求保佑平安,企圖矇混過關,卻就不敢對佛祖吐露原罪,救贖靈魂,向黨和人民如實交代。倘若神靈能保護罪惡,豈不是有眼無珠,裝神弄鬼,佛將不佛,又何謂「佛海無邊,回頭是岸」呢?
無論是天主教,還是佛教,都有兩個字:一是崇「善」,二是大「愛」,均是宣稱滲進人的靈魂之中並產生神聖召喚即喚醒人性的宗旨教義。宗教是一種信仰,信仰說到底是人的靈魂。美好的靈魂如同一泓無波無瀾的雪山湖水,清淨,純粹,透明,安靜的保留著自己,靜靜地做著自己,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悄悄地散發著一縷暗香。
聖派翠克大教堂在繁華、喧鬧乃至瘋狂的紐約大都會聳立了近140年,雖不久遠,仍歷盡滄桑,見證了美國的崛起與興衰榮辱。這其中是否和天主教在美國的盛行有聯繫?我不信教,也不願去探討,但我又隱約在想:
我與聖派翠克大教堂的一面之交,形同過客,來去匆匆,不曾留下一聲祈禱,留下的是靈魂的邂逅還是碰撞?
也許,見過了滄海桑田,風雲變幻,悲歡離合,凡事,凡物,凡人,已很難激起我心靈的波瀾,點燃我心靈的火花,留下的只是一段偶爾會記起的回憶,還有一聲嘆息。
但願,每一個人的靈魂都變得美好,恬靜的面對世界,勇敢,誠實,坦蕩,和諧,包容。
作者:吳豪,豫章律師事務所原高級合伙人,現已退休。1987年1月起執業,系江西省首屆(1986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法律專業畢業,同年參加全國首次律師資格考試且成績優秀。年少(16歲)赴生產建設兵團,當過工人、幹部,坎坷人生,歷經磨難。執業30年,先後擔任了30餘家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的法律顧問,累計辦案1000餘件,其中不乏大、要、難案件,對辦理民商法律事務有較豐富的經驗。撰寫論文二十餘篇,並多次獲獎,主編法律叢書《行政處罰法律糾紛》,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
轉載豫章律師事務所原創文章請備註作者以及出處,文末附公眾號二維碼。如有其它問題請聯繫責編微信號(liuyajin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