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喜歡相聲,喜歡聽笑話嗎?就像我們大人喜歡看德雲社的相聲
一樣,學生也比較喜歡有幽默感和有人情味的教師,他們說:「有的老師上課很-'神',挺幽默,使我們笑口常開,在歡樂聲中學會深奧的知識,聽這種課是一種享受,是我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喜歡老師講課太刻板,老一個調子一個模式,一副沒有表情的樣子。上這種課,我們覺得是一種負擔,在盼望下課鈴聲中度過40分鐘,既學不會什麼東西,又使人疲倦、厭煩。「
那麼怎麼做才能有人情味呢?通常課堂上講究」情「」趣「的教學,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一)教師情感與親和力
一個在學生中有威望、有人情味和有親和力的教師往往在課堂上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學生從喜歡老師——崇拜親近老師——喜歡他教的學科,直到喜歡他上的課。
有人這樣評價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的課: 「她的課,知情交融,師生互動;她的課,充滿了童趣、樂趣。課伊始,趣已生,課繼續,情更深,課已完,意未盡」。
40分鐘的數學課,像磁鐵那樣把每一個孩子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孩子們覺得數學課很好玩,孩子們不願意下課,請求吳老師再給他們上一節課,在即將離開時,有的孩子留下了戀戀不捨的眼淚……
(二)教師對教材情趣因素的挖掘
特級教師於漪在教《周總理,你在哪裡》一課時,課堂出現一片悲咽之聲。為什麼會這樣呢?於老師說:「我的教案是用淚水寫出來的。備課時我想得很多很多,想到周總理的偉大人格,非凡的才能,直到周總理幾十個春秋南徵北戰,戎馬倥傯,特別是想到周總理的臨終囑咐,真是悲痛欲絕。」因為於老師備課時有了這樣的情感,教時怎會不激起學生強烈的思想共鳴呢!各個學科都存在著對情趣因素的挖掘問題。
(三)教師對教材的激活和獨特處理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師通過對死教材的巧妙處理,能夠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神奇,激發學生的強烈學習興趣。
魯迅先生曾說過:「外國平易地講述學術和文藝的書,往往夾雜些親話和笑話,使文章增添活氣,讀者感到格外有興趣。但中國有些譯本,都將這些刪去,單留下艱難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氣卻滅盡了。」
領會魯迅先生的話,聯繫今天我們的課堂教學,要讓學主坐在課堂上學得輕鬆與快樂,教師上課為什麼非要正經八百、一臉嚴肅呢?課堂上恰到好處地穿插一些笑話,讓課堂教學增添活力和輕鬆快樂,就能使課堂情境化、生活化,寓教於樂。
(四)教師的教學激情
太原市特級教師劉穎的教學很有特色。她的學生曾說:「劉老師會煽情,她的課不是叫我們笑,就是叫我們哭;要麼叫我們爭論不休;要麼使我們回味無窮。我們在哭笑中豐富了情感,在辯論中明晰了是非,在回味中悟出了許多' 作文與做人' 的道理。」
(五) 數學方法的多樣化
單一的講、學、練、問都可能帶給學生學習上的枯燥無味。如果學生能夠讀讀、看看、寫寫、畫畫、做做,就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講人情味就是教師要放下架子,和學生平等交流;要有親和力,做學生的朋友;要用智慧給予學生開心的啟迪。
原文來自網絡,不代表中公觀點,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