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論文的核心一般是運用三段論進行推理,材料與方法是前提條件,結果是論據,討論是論證的過程,結論是論點。因此,在探討如何寫好科技論文中的結論前,達晉編譯認為,我們有必要先來理清結果、討論和結論的區別。
結果:用文字,圖片、表格等對重要研究結果的描述,可以進行簡要說明和解釋,一般不用參考文獻,描述的都是自己試驗所得的東西;
討論:探討所得主要結果與研究目的或假設的關係,是否符合原來的期望,是否合理,與他人研究結果的異同,有什麼意義等。需要進行解釋和說明,也需要引用大量參考文獻;
結論:是針對全文的,是經過討論推理後得到的總觀念,是讀者讀完該論文後可以記住和帶走的內容。
因此,在結論部分,作者應清楚簡潔地敘述最重要的結果及其意義,對論文進行一個權威性的、最終的、總體的總結,使讀者能記住論文的關鍵內容。這樣結論就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結論應該是整篇論文的結局,而不是某一局部問題或某一分支問題的結論,也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結的簡單重複。結論應當體現作者更深層的認識,且是從全篇論文的全部材料出發,經過推理、判斷、歸納等邏輯分析過程而得到的新的學術總觀念、總見解。
結論部分要措詞嚴謹具體,可以按順序1、2、3……列成條文,用語暫釘截鐵,不能模稜兩可、含糊其辭。但對尚不能完全肯定的內容注意留有餘地。
另外,在撰寫結論時,一定要事先仔細地考慮好這篇論文的關鍵性發現是什麼?這一發現的意義是什麼?你想讓讀者將記住哪些信息?那麼還有哪些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結論千萬不要太長,否則就達不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結論的來源一定要可靠,是通過前文的結果,經過討論後得來的。有的作者在文章最後,簡單地憑感覺和一般印象,妄下結論,在前文中根本就沒有證據,這是極端不負責任的做法。還有的作者把結果和結論分不清,在結論部分羅列了一大堆結果,這些都是不合適的。
有些學科論文常把「結論」部分不單獨列出,而是將其內容放在討論部分的文字中,一般放在最後。當然,這樣做無可厚非,許多國外的SCI刊物也這樣做。但個人認為,最好是單獨列出來,便於讀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