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發精品,拒絕爛片
1985年《殭屍先生》橫空出世,在沒有巨星加盟的情況下,橫掃2000萬票房,在當年香港電影裡排名第五,開創了香港殭屍片時代。
1986-1988年誕生了數十部殭屍電影,但是模仿多過創新導致觀眾審美疲勞,殭屍電影開始走下坡路。
1989年林正英為了重振殭屍電影,不計成本,積極創新,在殭屍電影中大膽引入吸血鬼,推出《一眉道人》,拓寬了殭屍電影的思路,被視為中興之作。
1990-1993年,由於粗製濫造的殭屍電影太多,再加上武俠片和賭片盛行,觀眾漸漸對殭屍電影失去興趣,殭屍電影積重難返。
1994年,林正英耗盡心血拍攝電視劇《殭屍道長》,為殭屍題材強行續命。
1997年,林正英因肝癌過世。
1998年-2004年,為紀念林正英,拍攝《我和殭屍有個約會》三部曲,利用大膽的想像力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殭屍世界,擺脫殭屍以往笨重、死氣的形象,再次掀起了一波「殭屍熱」。
2014年,麥浚龍邀請了當年拍攝過殭屍題材的錢小豪、陳友、鍾發和吳耀漢,拍攝《殭屍/七日重生》,向曾經輝煌無比的殭屍電影致敬。
《殭屍》講的是演慣殭屍電影的落魄男演員,因為殭屍電影的沒落,事業一落千丈,在妻離子散後,打算在上吊自殺,被大隱隱於市的阿友及時救下後發生的故事。
全片有很多鏡頭在致敬林正英的殭屍電影。
1 . 《鬼新娘》的經典配樂
2 . 留念的老照片
3 . 「人分善人惡人,符分善符惡符」致敬《殭屍先生》
4 . 用鏡子現女鬼形致敬《一眉道人》
《殭屍》的這些致敬的鏡頭,更多的是勾起觀眾的傷感。
當視線在那張老照片上定格,看著那一張張熟悉的臉孔,只會讓觀眾唏噓不已。
當年開創殭屍電影的林正英已經走了,許冠英也在《殭屍》的劇本創作期間走了,其他人也老了。
而這種哀傷的情緒,在友哥說完:「沒得抓殭屍,唯有轉行炒糯米飯。」化為了嘴角的一絲苦笑。
本應是抓殭屍的道士,因沒有殭屍而落到要炒糯米飯的地步,是多麼的無奈與不甘。
此外本影片在道具方面也做出了大膽創新,比如:
把可以斬妖伏魔的銅錢劍改成了可以鎮屍的銅錢面罩
以往開壇做法捉殭屍套路,改用羅庚開五行結界
把厲鬼和殭屍結合在一起:雙生女鬼有魂無魄,殭屍有魄無魂,兩者一旦相遇會變得極其厲害。
不同於以往捉殭屍的電影,《殭屍》充滿了佛教因與果的味道。
麥浚龍在《殭屍》裡面並沒有強調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也並沒有在電影裡探討善與惡,他想要在電影裡探討更深層次的東西:執念。
電影中的人都有自己的執念,都有放不下的東西:
錢小豪放不下事業與家庭的執念;
梅姨放不下對愛人的執念;
阿九放不下對生的執念;
友哥也一直對父親的離世耿耿於懷,更對這個世界不需要自己抓殭屍而感到不滿,所以他才一直沒有扔掉家裡的法器。
一個人執念太深,看不破放不下,終究會演變成一場悲劇。
所以錢小豪搬進屋邨自殺,阿九不惜殺害冬叔煉屍,收雙生女鬼借命。
阿九為了保證自己成功借命做了很多準備,比如:
給殭屍戴上銅錢面具,用銅錢鎮屍
利用中藥掩蓋屍體味道
做傀儡以便操控殭屍
但是阿九始終算漏了人的執念,既然自己貪生不惜殺人,那麼梅姨為了冬叔還魂又有什麼做不出的?
執念並無好壞之分,只有深淺之分。
而善與惡,好與壞也從來都不是固定的,不是一層不變的,執念太深,好人也會做出非常恐怖的事情:
當梅姨為了保守住秘密,不惜殺死燕叔時,所有的事情就都已經不在阿九的控制範圍內了。
小白進去梅姨屋子前,梅姨就已經把面罩拿下來了,只要冬叔能回來,梅姨根本不管回來的是人還是殭屍。
執念入心,乃至成魔。
在導演眼裡,善惡就在這一念之間,這一「念」就是我們不願放下的,我們所執著的。
如果放下了,阿九也不會想借命,梅姨也不會殺害這麼多人,又哪裡來的殭屍呢?
從這個意義講,因何生僵?因執生僵,殭屍就是人內心的執念。
電影所要表達的東西明顯比以往的殭屍電影更加深刻。
公眾號:友軍劇院 裡面回復劇名觀看
*版權聲明:本平臺推送文章,部分內容封面圖文來源網絡。
*若涉及版權事宜,請聯繫我們註明出處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