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河南博物院、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河南省人大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的文物紀錄片《中原藏珍》榮獲「網聚正能量 奮進新時代」第五屆「五個一百」網絡正能量專題活動獎。該評選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指導、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主辦。
雖然年僅一歲,但《中原藏珍》已獲業界肯定。《中原藏珍之蓮鶴方壺》2019年9月獲國際博協國際視聽多媒體藝術節大獎銀獎;系列視頻2020年6月榮獲國家文物局舉辦的「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精品(新媒體)」入圍項目第一名。
《中原藏珍》混剪宣傳片
孕育三年終誕生
《中原藏珍》讓中原文物活起來
2017年,河南博物院為新鄉博物館拍攝館藏文物視頻講解,探索成功後便萌生了拍攝省博館藏文物的想法。河南博物院黨委書記萬捷說。
隨著5G時代的到來,展現文物的方式從紙上圖文逐漸走向視頻化。「當時大家集思廣益思考節目取什麼名字合適,後來就選定博物院原有刊物『中原藏珍』《品鑑》的名字,既是對原『每周一品』欄目從紙上到視頻的延續,還有海納百川傳播中原文物之意。」說起欄目名字的來歷,河南博物院副院長翟紅志記憶猶新。
2017年12月,火遍全國的《國家寶藏》讓動輒千歲的文物走出深宮大院閃亮登場,為「歷史文物活起來」開了個好頭。當時參加《國家寶藏》錄製的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為兄弟博物院院長展示《中原藏珍》前期探索片後,廣受好評,大家紛紛稱讚視頻從拍攝、製作到後期可圈可點。
據翟紅志介紹,《中原藏珍》開拍之前,博物院對文物宣傳主要是配合陳展,以圖文為主;隨著亮相的寶物越來越多,《中原藏珍》登上了省博主展館的大屏幕,成為觀眾市民了解神秘文物的重要途徑。
那麼,《中原藏珍》主要講述什麼?
「我們想表達的是百度之外的內容,通過文物故事、立體展示、動畫還原的視頻形式,不僅推出了2分鐘短視頻,還有10分鐘以內《中原藏珍·講述》系列長視頻,通過專家深度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讓文物活起來,進一步展現河南厚重歷史文化,不斷提升中原文化的影響力。」「與此同時,視頻這種當下最有效的傳播方式,大大拓展了博物院的物理空間,讓更多藏在深閨的鎮館之寶,以一種震撼人心的大片形式展現在了人們面前。」翟紅志說。
據河南博物院文化信息中心主任荊書劍介紹,截至目前,《中原藏珍》短視頻已播出95期,長視頻《講述》播出20集,從器物展示到專家解讀,由表及裡、由淺到深,多媒體大平臺、移動端傳播文物信息及文物故事,與百姓面對面,打開了一扇解讀歷史的窗戶,並且做到了有創意地講好文物故事。
在《中原藏珍·講述》首期節目《賈湖骨笛》中,院長馬蕭林擔綱文物解說嘉賓、形象逼真的三維動畫直觀展現文物精湛工藝、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再現發掘場景……重磅級的嘉賓、大片級的質感,帶來無與倫比的視覺享受,讓人直呼過癮。
此外,每集視頻分別在河南博物院新媒體各平臺和學習強國全國一級平臺及河南學習平臺、大河網、河南人大網等重要網絡平臺媒體持續播出,形成新的社會看點和亮點。
截至2020年9月,學習強國播出43集,總瀏覽量457萬餘次,《中原藏珍.鷹蘊》總瀏覽量693萬餘次。
截至今年10月,在學習強國河南學習平臺下設《中原藏珍》《中原藏珍·講述》《中原藏珍·鷹蘊》專題,目前推送《中原藏珍》95集、《中原藏珍·講述》20集。
文物有多金貴?保管員寸步不離,拍攝人員只可遠看不可接觸
成績背後是默默付出,河南博物院文化信息中心傳播科科長王文析也是《中原藏珍》的編導將其歸結為「團隊人員的赤子之心」。
很多市民在展廳欣賞鎮館之寶汝官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時都忍不住問:「刻花在哪?」
無法和文物親密接觸成為很多人的遺憾,而《中原藏珍》解決了。
為了還原文物的本色、材質和紋路,院裡上了大招——電影機。
「電影機的超微距鏡頭其實就類似於顯微鏡,能把局部放大,從而讓觀眾看到肉眼看不到的東西。此外,我們拍攝要使用專業的色溫表測試,還原青銅器上不同程度的綠、陶瓷玉器不同程度的青。」河南博物院文化信息中心傳播科攝影師蘇一飛介紹說。
除了硬體,文物拍攝需要經庫房保管同意,而且拍攝人員不可接觸,無法為文物擺Poss。一開始,負責拍攝的蘇一飛非常難受,「經過磨合,現在和庫房老師配合十分默契進展迅速。我們一般一個月進一次庫房,一拍一周,提前一周開始拍攝素材。」
而全程參與紀錄片統籌、策劃的王文析感觸更深,比如面積過大的四神雲氣圖如何拍?如何讓「體型」不規則的漢代墓室雕磚站立在展示臺上?太受歡迎一直在展出的明星展品婦好鴞尊如何拍?
在文案方面,編導王文析、呂恩子更看重的是如何解讀文物器形、紋飾、用途以及時代背景。100期的片子她準備的文稿達10萬字,為了保證文案準確無誤,她查閱大量歷史資料、諮詢專家、和網友互動交流……「加班加點是常態,但是我們團隊從無怨言,《中原藏珍》就像我們的家人一樣,為它付出全憑一片赤子之心。」王文析說。
《中原藏珍》即將迎來百期大壽,但相比於17萬餘件(套)的館藏文物來說,可謂滄海一粟。據荊書劍介紹,「我們領導和製作團隊都認為,拍1000期都不算多。未來,該紀錄片可能走出省博、納入文創、關注教學,推出不同欄目。」
關注河南省文化和旅遊手機報(ID:hnlysjb)
了解更多旅遊資訊
來源:大河網
編輯:陳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