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音樂,網上流傳這樣的話,如果黃家駒是音樂創作天才第一,那第二非刀郎莫屬。刀郎,原名羅林,憑藉《2002年的第一場雪》正式出道,憑藉《衝動的懲罰》榮獲全國「金唱片」獎。刀郎寫的歌都來源於生活,為了寫一首歌,刀郎深入戈壁灘採風,正是因為如此,刀郎的歌聽起來才更加的接地氣,更加的容易被人接受。
那英作為音樂界的「大姐大」,算得上是刀郎的前輩,可是那英卻不認可刀郎的音樂。那英認為,刀郎的歌都是農民工在唱,不具備審美觀點,歌曲缺乏音樂性,拒絕讓刀郎入圍獲獎。那英寧願獎項空著,也不讓刀郎入圍,更是放出狠話,「刀郎上春晚,我就砸電視」。
那英針對刀郎,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自從刀郎發行《2002年的第一場雪》火了之後,先後發行了《情人》《衝動的懲罰》《披著羊皮的狼》等等,那些年,不論是街頭巷尾,還是聚會場所,播放的都是刀郎的歌曲。反觀那英,除了《徵服》實在是想不起來還有什麼歌曲了。
那英評判刀郎音樂缺乏音樂性,不具審美,說白了,就是把音樂分成了「城市」和「農村」。那英認為刀郎的歌是農村的,難登大雅之堂,即便是銷量再高,也算不上音樂,支持那英這個觀點的還有楊坤。和那英一樣,楊坤曾點評劉德華唱功差,不能算歌手。說到這,不得不提到周立波的「咖啡大蒜論」,周立波用「咖啡」和「大蒜」來形容南北文化,和那英的「城市農村論」是不是如出一轍。
農村出來的就是「俗」,城市出來的才是「雅」,這種偏見顯然就是帶有歧視。那英認為刀郎的歌都是農民工聽的,入不了上流社會的耳朵,即便是到了今日,那英依舊沒有向刀郎道歉。集演唱和教育於一身的音樂教授劉歡都說:「刀郎是以一種很獨特的方式出現的,而且以前還沒有人這樣做過,我只了解這麼多,而且我並不願意去評價別人,我想如果他的歌有人喜歡,那麼他就有他存在的價值,我認為我們不應該過多的去評價他。」
就像劉歡老師說的那樣,音樂只要有人喜歡,就有它存在的價值。懂音樂又怎樣,不懂音樂又怎樣,只要有人喜歡就好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懂不代表所有人都懂,只有所有人都能聽懂的音樂,那才叫音樂。大家覺得到底誰不懂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