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半月馮軼忙碌異常,但並不是為618的籌備,而是一個新事業群的組建——4月底,京東宣布成立大商超全渠道事業群,除了她原先領導的消費品事業部,還整合了新通路事業部、7FRESH、1號店等多個事業部,簡而言之,京東零售體系內所有和商超品類有關的業務,都在其中。
「4月底到5月底這一個月,我們有各種內部溝通會,有一對一的,有小組的,有大會議的,目的就是對『全渠道』這個戰略達成共識。」馮軼說。從管700多人的團隊到管5000人的團隊,從一手帶起京東超市到如今整合更多線上線下業態,這無疑是馮軼自2014年加入京東以來跨越最大,大到「跳出舒適圈」的一步。
由此,大商超全渠道事業群,成為和3C電子、時尚家居、生活服務並立的第四大事業群,戰略地位陡升。這個決定並不難理解,一方面,高頻、低單價的消費品能幫京東拉新,促進用戶活躍和留存,京東超市在經過幾年高速發展後也需要借整合之力來換增長,疫情成了臨門一腳;另一方面,去年初由京東零售CEO徐雷提出的「全渠道」戰略,也需要一個先遣部隊和內部範本——徐雷多次在內部提及,「京東零售未來看全渠道,大商超是重要抓手」。
憑藉自營模式的倉儲、物流優勢,和對採銷的深刻理解,消費品板塊的確是京東數個後發品類中成績最好的一個。2017年,京東超市成交額首次超過千億,高出天貓超市一個量級。去年9月,京東超市提出未來三年消費品成交額超過8000億的目標,試圖進一步擴大領先優勢。
整合的目的正在於此。此前雖然賣的貨品類似,但線上業務「京東超市」和線下業務7 FRESH、京東便利店(隸屬於新通路事業部)的供應鏈並未打通,各個團隊各做各的採購和營銷,整合後可以提升效率、進一步降低成本——對於快消這個重虧品類而言,從細節中摳利潤是必須的能力。
但整合從來都不是易事。馮軼坦言,最大挑戰在於目前幾個業務的發展階段不一,「京東超市用了5年已經很有規模,7FRESH還處於發展初期,新通路還在夯實它的商業模式」,因而目前的節奏是先整合,以形成供應鏈中臺,之後再梳理各業務戰略。
零售行業仍在劇變中,疫情之後,對生鮮、快消品的即時性需求迎來爆發增長,巨頭們也在加速調整架構、推進相關業務。京東的線下業態布局雖然整體上晚於對手,但作為京東到家達達集團的大股東,京東也在思考如何整合雙方優勢,重新打好手中這張牌。而馮軼可能是對此思考最深入的人。
以下是和馮軼的對話,經過36氪編輯:
36氪:大商超全渠道事業群成立的契機是怎樣的,CEO徐雷何時找到你談這件事?
馮軼:大背景是市場趨勢在變化,零售商要想發展得好,一定要線上線下都有布局。電商行業過去是中心化的電商,後來就去中心化,京東也是這樣,現在線下也有了生鮮超市、便利店的業態,消費者想隨時隨地買到東西,那我們的願景就是服務消費者,在anywhere,anytime。
用徐雷總的話說,這個事情從去年下半年,他深思熟慮至少有半年時間,年初疫情爆發,只有京東還在持續保供應,我們看到消費者對日用消費品生鮮的強需求,那這個組織調整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一定要做了。徐雷總找到我談,只是宣布前兩三天的事。
36氪:深思熟慮半年,他主要在考慮什麼?
馮軼:徐總在那個位置思考的就是公司內部眾多體系怎麼協同合作。原來都是獨立發展的BU,現在合成一個新的群,這中間的組織溝通,流程上的梳理,都是需要考慮的。
36氪:成為新群的負責人,你優先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馮軼:我管消費品5年了,這5年裡京東超市已經長成線上線下毫無爭議的第一,團隊年輕能打仗,跟品牌長期合作供應的關係也很紮實,現在需要我從舒適圈跳出來了,從原來管700多人到現在管5000人,挑戰一定有的。徐總給了我一些公司的期望和目標,也給了deadline,我們會有步驟地去整合。4月底到5月底這一個月,就是各種內部溝通,有一對一的,有小組的,有大會議的,目的就是對「全渠道」供應鏈中臺這個戰略達成共識。
36氪:整合通常會遇到阻力,你如何解決?
馮軼:的確整合過程中,我們有些工作是重疊的,需要效率提升,就必須把工作範圍、職責梳理清楚。我們的文化是開放包容,各個組織都站高一線去思考,站到更高一層來看公司的戰略,有時候要捨棄一部分自己的利益和權限。
36氪:這個事業群的目標是什麼?
馮軼:具體數字還不太好透露,但我們對增速、規模、模式都有清晰定位。總的願景是成為中國消費者商超購物的首選,top of the mind。我們會成為京東擁有用戶最多、購物頻次最高、增速最快的事業群,劉總和徐雷總也說了,未來這個群是最有機會成為第一大群的。
36氪:新通路、7FRESH和1號店這幾個事業部之間的交流和業務往來,在調整前後有怎樣的區別?
馮軼:變化非常大。過去我們沒有一個全渠道的視角去整合京東的供應鏈資源,同樣是賣一瓶依雲水,幾個事業部自己採購自己銷售;品牌商要推一個新品,我們在京東超市講一個故事,但是其他的渠道並沒有一起講,或者是講的另外一套故事。所以無論是供應鏈還是營銷,整合後都會有更好的效率。
36氪:整合的挑戰何在?
馮軼:各個業務發展的階段不一樣,京東超市用了5年,已經很有規模了,7FRESH還處於發展初期,新通路還在夯實它的商業模式,這樣的話,溝通成本就有點重,然後未來是怎樣一個工作流程都需要磨合。好在我們都是自建供應鏈,相對於模式更複雜的玩家,我們的整合還是可控的。
36氪:從外界看,新通路、7FRESH這幾個業務之前並不太順利,融合後的策略是否會變?
馮軼:現階段短時間內我們不會做任何戰略的調整,先整合,同時保持各業務的靈活性,整合完成後就可以撬動供應鏈中臺的力量,找到更好的戰略路徑。經過一段時間的整合,我們會考慮有沒有新的品牌及戰略升級。
36氪:前不久京東到家上市了,京東是大股東,據說大商超事業群是跟它們合作最密切的部門,未來會有什麼新的合作?
馮軼:以我們物競天擇項目為例,用戶在京東選擇商品,物競天擇系統會通過智能算法,在京東到家、品牌門店、KA商超和社區服務店等多種履約方式中選擇出社會成本最優、效率最高的方案。可以說,我們通過京東到家這個平臺,已經觸達了超過100個商超連鎖,160個城市實現1小時達。
36氪:京東超市是你一手帶起來的業務,能否回顧下有哪些重要的節點?
馮軼:京東很早就做過超市的業務,中間有些變化,2015年我們重新把這一塊推出去,消費品的品類很多,酒類、乾貨類、母嬰類,如果每一個品類要單獨對外溝通,就像5個手指力量分散,後來公司批准由我來lead,把「京東超市」這個品牌給我們用,合成一個拳頭,你可以想像這個拳頭將比五個手指強壯百倍。
2017年之前就是高速增長,把規模做大才有人理你,這裡面的挑戰首先是品類增長規劃,哪些是驅動增長的,哪些是貢獻利潤的;其次是供應鏈的優化,倉配效率提升、周轉加快,節省成本,因為在線上做快消是非常虧損的,單價低,虧損比例高。
2017年我們比計劃中提前進入千億時代,到2018、2019年,進入精細化運營,我們也很自豪,把線上商超的business model跑通了。
36氪:你認為京東超市相比對手更具競爭優勢的核心原因是什麼?
馮軼:首先還是團隊,people can make difference,是否目標一致,是否專業;第二就是京東的模式,自建物流的優勢,我們對供應鏈的理解——怎麼提升效率,用較低的成本跟品牌夥伴一起服務消費者,這跟平臺型公司做流量生意的邏輯還是很不一樣。不斷追求成本、效率、顧客體驗,只要記住這三點,就能戰勝對手。
36氪:618期間京東和快手宣布戰略合作,你們從業務側做了什麼?
馮軼:我們肯定是參與的,快手覆蓋的下沉市場是蠻大的,按購物頻次用戶活躍度,消費品都是主力軍。其實在京東跟快手戰略合作之前,我們就已經在嘗試通過各種渠道跟快手合作,戰略合作之後更好,品牌商特別歡迎,因為會有很多數據層面的打通,品牌商也會跟京東一起去投入快手的運營。
36氪:你現在的主要精力放在何處?
馮軼:消費品已經是一個專業的團隊,處在冉冉上升的階段,我給到團隊時候就是準備跳出來梳理群的戰略和布局了。所以我現在不是在想618,按照既定規劃,團隊自己跑就行了,我更多是在想我們過去5年高速增長,明年怎麼辦?3年、5年後怎麼辦?所以更多精力花在大商超全渠道事業群戰略梳理,協調流程,思考將來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