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每天提前一個小時上班,至少晚一個小時下班,不要一份加班費」「完成創新發明項目數十項創造經濟效益近億元」「哪裡任務重哪裡就有他的身影,被大家稱為『全能義工』」......在平煤神馬集團帘子布公司,提起王建勳,大家無不豎起大拇指。
王建勳是誰?他為什麼有這樣的魅力?12月3日,「中國夢·大國工匠篇」活動採訪團一行來到帘子布公司,走進公司捻織二廠保全工段長、勞模工匠王建勳的故事。
鑽研技術成「多面手」 43項發明成果創造經濟效益近億元
「學技術需要十分努力,其中三分靠師傅言傳身教、悉心指導,七分則要靠自己用心學習、刻苦鑽研。我就是這樣從一名『臨時工』到正式工,再成為『多面手』的。」提及入行尼龍帘子布行業,王建勳告訴記者,當時他是從臨時工幹起,跟著師傅白天學習晚上練習,掌握了最基礎的尼龍66紡織產品生產技術和工藝。
「一年後我轉正了,成為一名捻織機設備保全工,學技術的勁頭更足了。」王建勳說,剛接觸織布機時,他感到很生疏,維修保養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但是他不會就問,他一邊向老師傅請教有關維修技術,一邊拿著設備說明書對著織機一個部位一個部位進行熟悉,了解每個部位在織機生產中所起的作用,就這樣,在短時間內掌握了織機的開口、引緯、打緯、卷取、送經等五大運動的基本原理。他還不斷鑽研技術,讓自己成為「多面手」,更好地對設備進行維修保養和技術改造,解決生產難題。
大河網記者了解到,從1986年參加工作以來,王建勳完成拉絲機、雙面氧化鋁導絲器、綜框防護板等43項發明成果,創造經濟效益近億元,被公司聘任為「首席技能大師」,還獲得了河南省勞動模範、河南省技術能手、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第三屆「中原大工匠」等榮譽稱號。
帘子布製造過程中產生的棉塵俗稱花毛,是捻織車間火災事故主要危險源之一,減少花毛、收集花毛一直是困擾捻織車間的老大難。2018年,帘子布公司提出「像煤礦治理瓦斯一樣治理花毛」的安全理念,制定了「零花毛」目標。為了降服花毛,王建勳查資料、畫圖紙、買配件、找工具,自己動手設計棉襯收集器。
「當時是經過了7個月20次的反覆調試,終於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一個機臺每天就能收集45克左右的花毛,棉塵收集率由25%提高到88%,大幅降低了火災風險,也改善了職工的工作環境。」王建勳對記者說。
33年義務加班1000多個日夜 哪裡任務重哪裡就有他的身影
「每天提前一個小時上班,至少晚一個小時下班,還不要一分加班費——你能做到嗎?王建勳能。」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帘子布公司黨委副書記王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33年來,王建勳義務加班為廠裡奉獻1000多個日日夜夜,他所在的工段也創造了21年無一人遲到、早退和無故缺勤的紀錄。
王弢還說,無論什麼事件、在哪裡,只要單位一個電話,他都會第一時間趕到;在完成本職工作之餘,哪裡任務重哪裡就有他的身影,因此被大家稱為「全能義工」。他的幾任廠長都說:「只要建勳工作室的門開著,我心裡就特踏實。」「生產中有難題的時候,建勳就是我的最後一張王牌。」
「我們其實都很心疼他,很多領導經常對他有一個共同的動作——攆,攆他回去休息。」王弢說。
由於長時間超負荷的工作,王建勳得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症。他沒有告訴任何人,而是買來10根鋼條,把它們穿插在醫療護腰帶上,給自己特製了一條「鋼板」腰帶,一幹活就戴上它。現場,在大家的提議下,王建勳從腰上解下了「鋼板」腰帶展示,一條條鋼條分外「刺目」,它支撐著王建勳的脊梁,也見證著他的默默奉獻。
「不善言談、默默做事、精益求精」,這是在採訪王建勳中記者感觸最深的。「以前我並不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上班之後,我才越來越明白精益求精的重要性。」王建勳告訴記者,作為工人,就是要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把自己分內的活幹好。
如今,對王建勳來講,技藝的傳承同樣重要。「公司設立『勞模創新工作室』並以我的名字命名,作為開展尼龍66帘子布織造裝備改造、技術攻關,培養高技能工藝操作人才和設備維護人才的平臺,也成為我開辦『大師講堂』、傳承技藝的舞臺。」王建勳介紹,多年來,工作室已經先後培訓各類技術人員500餘人次。
「未來,我還會繼續把所學所知道的毫無保留傳承下去,發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全心全意把工作做好。」王建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