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勵志的故事。
近日,西南醫科大學公布了碩士研究生擬錄取公示名單,出現了一對相差25歲的母女的名字。該校附屬醫院兒科護士長、50歲的白永旗和其25歲的女兒露露(小名)!其中50歲的媽媽白永琪被公共管理專業擬錄取!25歲的女兒、2013級臨床醫學專業的露露(小名)被兒科學專業擬錄取。真是雙喜臨門!
在為她們高興的同時,不由得疑惑,50歲的白媽媽這麼大年紀了,為何還要和女兒一起考研究生呢?
2013年,女兒露露高考後被西南醫科大學兒科學專業錄取,2017年,正在讀大五的她曾裸考考研,最終沒有懸念地敗北。2018年大學畢業後,露露被招錄進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成為一名規培生。這年,再次考研的她也失利了。2019年,露露準備第三次報名研究生考試。
在白媽媽看來:女兒現在已經是第3次考研了,如果考上了,那自然最好!如果這次仍然考不上,對女兒來說,可能就是最後一次了!三次考研失利,對於上進心很強的女兒來說,得是多大的打擊啊!如果這次考研仍然失敗,對於女兒來說,考研將可能成為她終身的噩夢!放棄將成為必然!時間轉眼來到9月底,離考試只有不到三個月,白媽媽卻感覺女兒複習完全不在狀態。照這樣的態勢下去,考研失敗將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焦灼的白媽媽思來想去終於做出了一個無奈而又堅決的想法:用實際行動感染孩子,做一名陪考媽媽,加入「考研大軍」。就這樣,趕在報名窗口關閉前,白媽媽填報了學校公共管理專業,和女兒露露一起加入了考研大軍!
有了媽媽的陪伴就是不一樣,經過三個月的辛苦奮戰,母女倆終於修成正果,成為人人羨慕的「神仙母女」,雙雙考上研究生!那麼這位堅強而又無奈的媽媽是怎麼來做的呢?
媽媽以身作則,和女兒一起制定嚴格的作息時間表,用實際行動陪伴女兒一起執行!白媽媽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每天都有固定的學習任務,每天再忙也要完成任務,在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的同時,給女兒做個好榜樣!有時因為加班、應酬,無法完成當天的複習任務,第二天必須補上。她隨身攜帶英語詞典,上廁所、等紅綠燈、朋友聚會,一有空閒時間,她就背單詞。早上6點多,她便戴上耳機,邊聽課、邊步行一個小時到醫院,既鍛鍊身體,又有效複習。下班後,她關在書房刷數學題,一做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抬頭一看,已經是凌晨一兩點。
女兒在媽媽報名準備和她一起考研時,就已經感到了莫大的壓力:如果媽媽考上了,而我沒有考上,那多不好意思呀!但同時,也被媽媽的這份勇氣所深深的感動!還有什麼比這讓人更有動力呢?想想媽媽都已經50歲了呀!在這份壓力和感動之下,露露也對自己的考研複習制定的詳細的學習計劃!因為露露備考更講究效率,因此她早睡早起,有效記憶。兩人報考的專業不同,考試的內容和範圍不同。英語是必考科目,母女間交流英語閱讀理解和寫作心得。但因解題的方法不同,有時也會發生爭執。就這樣,在互相的促進和幫助之下,母女倆度過了非常辛苦的兩個多月,終於考研成功!
看到如此堅強上進的媽媽和勵志的母女倆,我不禁在想,為什麼陪伴的力量會如此強大?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有效陪伴效應:孩子因為父母的陪伴,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和關注,孩子往往也能夠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力求有更好的表現!
正是因為白媽媽的陪考,露露在感到壓力的同時,也更加具有動力和信心,才一路高歌猛進,最終和媽媽一起成功考研!
而在我們的平常生活當中,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學習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十分貧窮的家庭,父母不識字,每天在工地上打工,卻養出一個懂事、成績優異的孩子,孩子的爸爸被老師請到班裡說一說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孩他爸到班裡後,說的一番話,真是值 得我們深思:
「經,經驗我說不上,我就是喜歡看我孩子寫作業,每天收工後,我都會坐在孩子身邊,看他寫作業。」這位父親停了一下,看了一眼老師,老師微笑的示意他繼續。他繼續說「其實,我兒子的作業做對還是做錯,我也看不懂,但我知道,如果我兒子做得很快,我就知道這道題我兒子會做,很好做,如果我兒子要開風扇,要喝水,我就知道,這道題很難做,我做建築工,平時忙得很,要說教育,真沒有花時間教育,也就平常與他聊聊天,我問兒子,你想不想出國看看?兒子說,他想。我說,那你就好好讀書。兒子點點頭。我又問兒子,想不想住高高大大漂亮的房子?兒子點點頭,我說,那你就好好讀書。看到油漆發亮的汽車。我又問我兒子,想不想開這樣的汽車?兒子說想。我說,那你就好好讀書嘍!我沒讀過書,找不到深的道理教育孩子,只能在做工的時候,看到什麼,就與兒子聊什麼,看到兒子不停地點頭,我就很開心,我很少給兒子零花錢,所以我孩子不會在外面隨便買東西,有時候還幫我洗衣服。感謝學校,感謝老師,把我兒子教育得這麼好,這麼懂事,你們辛苦了。」說完孩子的父親向老師深深鞠了一躬。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 對於孩子的陪伴,並不是要多麼高的學識,陪伴更多的是對孩子內心情感上的一種認可和共鳴,以讓孩子在家長對其的信任中獲取前進的動力和信心!有的家庭父母都是高幹,可是卻把精力都放在了工作和應酬之上,每次對孩子的陪伴都只是監督孩子完成家庭作業,並且動不動就發脾氣,連一點耐心沒有,更何談走進孩子的內心呢?這樣的陪伴就是一種無效的陪伴!
那麼做為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陪伴呢?
1、要和孩子進行真誠的交流,讓孩子認可你的想法,走進孩子的內心!
大部分成人常常因為和兒童年齡的差別,在對孩子說話交流的時候,自然的帶有先天上的優越感,產生代溝!交流的時候,就不是一種平等的語氣,常帶有命令式的語氣!如「你必須……;不能……不許……;聽到沒有?等…… 』」對於孩子有一種不容置疑和態度。如果孩子對家長的話語不贊同,但迫於家長的權威,又不得不執行,那麼在孩子心裡就會生一點怨氣,這樣的怨氣慢慢的積累,漸漸的,孩子和家長之間將會缺乏信任感,慢慢的為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埋下伏筆!
因此,我們和孩子的交流,要有一種平等的姿態和詢問的語氣,真正尊重孩子的想法!換一種語氣和孩子進行交流;如「你認為怎麼樣?你覺得呢?你有什麼更好的想法嗎?這樣做好嗎?等等……」孩子被尊重才會更信任,也才會更坦誠!
2、尋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在隨意的聊天中引導孩子,給孩子一個積極的暗示。
如果你和孩子有了共同語言,那麼彼此能夠坦誠,才起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你和孩子才能有更多的話說!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和孩子聊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如同聊家長裡短一樣,越是這樣平常隨意的聊天,就越能放鬆孩子的心情,讓孩子暢所欲言,說出他想說的!我們家長所要做的,就是在這樣的聊天中,配合孩子,讓孩子有談興。如同在相聲表演中,孩子就是那個「逗哏」的扮演者,是主要敘述者;而父母則是「捧哏」的扮演者,來襯託、鋪墊敘述者!在這樣的角色扮演中,提升孩子的自信和被重視感!雖然父母的話語要少,但是要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對於孩子的每個觀點,要保證有正向的引導,任何一個積極的暗示,都可能改變孩子的價值取向!
3、孩子的每一次成功和失敗,父母正確的陪伴對待非常重要!
孩子的成長,就是在一次次的成功和失敗中不斷的螺旋上升、前進!這每一次在父母眼中看似微小的成長,對於孩子來說,卻是人生的一個又一個坎,父母在陪伴中的不同態度,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美田著名心理學學溫格教授曾在一所小學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召集一批男生到足球場上練習射門。球門離得很遠,還是5人制的小門。溫格教授一邊指揮孩子們射門,一邊做記錄。小球門很有難度,有些孩子進了好幾個,有些孩子卻一個也沒進。第一組訓練完畢,教授對進球多的孩子提出表揚,全部射進的還獎勵小玩具。而進球少於兩個的孩子什麼都沒有得到。隨後第二組訓練,第一次進球的孩子依舊成績很好,但有些第一次還進兩個的孩子,這次卻連一個球也進不去了。
對此,溫格教授得出一個結論:經歷過失敗的孩子,在下一次機會來臨的時候,有可能更加失敗。而成功過的,很大可能會繼續成功。
因此,當孩子受到挫折時,父母在陪伴中積極的言語,就會鼓勵孩子的自信心,維護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獲得繼續前進的動力。如果孩子獲得成功,父母積極的言語也要適時適當的肯定孩子的付出和努力!讓孩子在前進的路上信心十足!
結語:真正的陪伴要家長和孩子達到共情,在增進雙方感情的同時,以心交心,以平等的情感和姿態與孩子進行對話,真誠的為孩子提出可行的建議,尊重孩子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句話!真正有效的陪伴不在於要每時每刻都要陪著孩子,而在於對孩子真正的有效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