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5期 總135期 任鳥飛專輯
(請橫屏瀏覽圖片)
作為《中國鳥類觀察》的編輯,還有那些老讀者,都應該記得這份刊物出過「沿海水鳥調查」,「環渤海」等高度關注沿海溼地與鳥類命運的專輯。那時我們有多揪心,十幾年中眼看著濱海灘涂一片一片消失,對那些以灘涂為補給站的候鳥們將何去何從,充滿了悲哀和失望,憤怒之下,只有更多去野外探訪記錄那些一息尚存的鳥兒!終於有了轉機!2019年末我們出了一期「黃渤海溼地」專輯,一年後的今天又出一期「任鳥飛」專輯,對濱海溼地與候鳥們不再只有哀嘆,讀者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努力與階段性成果了!尤其這一期任鳥飛專輯,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和多個項目中心的資助者,鳥類與生態研究的專家學者,更有大批活躍在溼地保護一線的夥伴,在「任鳥飛」這個旗幟下,調動資源,傾注感情,付出精力,為那些鳥兒有安好的未來,人類也能長遠受益於溼地之美麗之豐饒,勞心勞神,出錢出力。儘管溼地與候鳥保護工作還路漫漫其修遠兮,但已經有了一個令人振奮的開頭與推進。大家一起,繼續加油!(封二截圖)
任鳥飛
——搭建民間網絡,守護候鳥家園
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任鳥飛項目組
濱海溼地是連接陸地與海洋生態系統的生態交錯帶,具有複雜而獨特的生態過程以及不可替代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我國濱海溼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遷徙水鳥的繁育、停歇和越冬的關鍵棲息地,對該遷徙路線上水鳥保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全國第二次溼地資源調查顯示,我國溼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受保護溼地面積2324.32萬公頃,溼地保護率為43.51%。其中濱海溼地579.59萬公頃,佔比為10.8%;濱海溼地的保護率為24%,遠低於我國溼地的平均保護率。而中國東部以濱海溼地為主的溼地又是眾多水鳥非常重要的棲息地。據統計,每年利用該區域溼地的水鳥達246種,超過500萬隻。在溼地納入《土地利用現狀分類》之前,溼地作為未利用地,受到大面積的圍墾和佔用,溼地面積銳減,水鳥失去家園。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任鳥飛項目致力於引導全社會的力量關注中國的溼地保護,關注溼地中的鳥類保護,填補重要的保護空缺,並大力發展公眾參與機制,推動民間生態保護力量成長,實現對中國溼地尤其是保護空缺溼地的守護。任鳥飛與北京師範大學張正旺教授合作,通過分析科學家的報告和民間NGO夥伴提供的具有重要保護價值且存在保護空缺溼地的信息,識別出《任鳥飛優先保護溼地名單》,以指導任鳥飛實現守護重要且存在保護空缺的溼地和珍稀瀕危水鳥的目的。項目實施以來,任鳥飛民間保護網絡支持了全國62個公益夥伴實施了78個重要溼地的民間守護行動,守護了超過4000km2的溼地,累計實施了140個重要溼地保護項目。任鳥飛民間保護網絡守護溼地分布
任鳥飛民間保護網絡夥伴在所守護溼地上開展定期的鳥類監測與調查,掌握重要溼地上鳥類及棲息地數據;溼地巡護,發現並記錄溼地上的威脅並採取措施,以及公眾參與和科普教育活動,引導公眾關注身邊的溼地和鳥類保護,並成為保護者等。2017年4月至2020年8月,任鳥飛民間保護網絡共開展溼地巡護和鳥類監測5600餘次,提交鳥類記錄18萬條,共記錄到600多種鳥;提交威脅記錄1920條,開展公眾參與和科普教育活動近1000次,累計影響超過70萬人次(其中線上覆蓋約40萬人次)。針對珍稀瀕危鳥類,任鳥飛開展鳥類研究與調查專項,通過與科學家和廣大的觀鳥愛好者合作,開展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發動廣大觀鳥組織和個人參與到瀕危鳥類的研究與調查中。目前已經開展的鳥類研究與調查專項項目有中華秋沙鴨、大鴇、遺鷗、青頭潛鴨、卷羽鵜鶘、丹頂鶴等。對於這些物種的種群數量、棲息地分布以及相關生態和生物學的信息都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並與IUCN合作,執行鳥類物種的保護行動計劃。我們希望利用公民科學與科學家的研究相結合的方式,保護更多珍稀瀕危鳥類。在保護示範基地建設中,任鳥飛與NGO夥伴及阿拉善SEE 30個在地項目中心合作,帶動政府、社區居民、NGO夥伴共同參與的保護示範基地建設,推動保護空缺溼地成為官方保護地、公益保護地等。任鳥飛還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管理司、保護地管理司合作,推動溼地公園管理者能力建設、溼地開發利用中的監督與管理、以及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世界遺產申報等相關工作;與IUCN、溼地保護GEF項目等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充分發揮公民科學與民間公益環保組織的力量,與官方保護體系形成互補,共同守護中國的鳥類及其棲息地。任鳥飛項目將繼續以不少於100塊保護空缺溼地和24種瀕危水鳥為優先保護對象,依託民間保護網絡,擴大所守護溼地範圍,並紮根重要保護示範基地,摸索民間公益機構保護鳥類和溼地的模式;引導更多社會力量關注中國的鳥類和溼地保護議題,讓鳥兒與我們共享美好自然。
中國溼地保護需要形成合力
——在任鳥飛三年總結會上的發言
朱仝
保護是一個非常非常難的事,我今天講的是合力形成的重要性。
做任何一件事都不能憑我們一己之力把這個事做好。首先,是我們的科學家,他們在科學領域做了非常多的深入研究,也給出很多數據,包括解決問題的建議,花費了巨大的心血,解決核心的科學問題,也指出環境面臨的痛點。比如《中國沿海溼地保護綠皮書》就是這個重要成果的體現。在這個綠皮書裡面,阿拉善SEE有五六個項目中心參與,但是實際上我們沿海溼地這一圈,這條線涉及到阿拉善SEE所屬的項目中心有十幾個,說明在阿拉善SEE內部還沒有形成合力。所以首先是科學家的作用。
其次就是在座的這些任鳥飛夥伴。這些任鳥飛夥伴他們非常有追求,也有自己的精神氣質,也有不屈不饒的鬥志,但是也有很多問題。夥伴們有理想,但夥伴們也應該更好地培養更多的合作精神。
第三,政府部門。政府部門實際上是在科學家,在NGO組織、NGO夥伴、社會力量的基礎上,在政策法規方面給予科研成果轉化和解決具體環境問題的支持,而不只是發一個言說表示支持。政府的強力介入能夠有效促進環境問題的解決。比如說在規劃和政策制定上可以給出很好的推動。我們規劃好了溼地的位置包括保護方針,去跟地方政府面對面交流了好幾次,現在由我們科學家、企業家、NGO夥伴所有的合力共贏快要形成了,唯獨政府的規劃就是下不來。為什麼?政府可能考慮其他更多的問題,比如經濟的發展。政府的角色在環境治理、環境保護、沿海溼地保護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政府能夠儘快做好規劃,趕緊確定政策,讓我們在黃渤海這個地方所做的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世界遺產(二期)申報工作,能夠最終成功。
第四,對於我們資助人來說——今天這個會來的阿拉善SEE項目中心並不是特別多——對於阿拉善SEE而言,我們捐贈人關注的是資金的使用效率,看問題是否有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問題如何解決以及解決以後的評估問題,這是我們作為資助人所關注的非常重要的一點。所以,要形成社會合力的生態圈。那是不是就是促進政府加快保護區的形成呢?不僅如此,我們還要有更多的職責。我們還應該成立中國沿海溼地保護的資助聯盟,資助型的基金會在資助這個體系也要形成聯盟。阿拉善SEE現在已經形成了「衛藍俠」對工業汙染、氣侯變化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資助,形成了「創綠家」解決初創助力的問題,未來還要形成對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大保護。
我們要利用阿拉善SEE各地項目中心的優勢,發揮企業家的作用,形成有效的機制。公眾的追求是環境友好,要看得到,反過來促進科學家、政府、資助人形成有效的機制。只有社會五個方面形成社會合力,民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才能夠真正的實現。所以我們不光是喊口號。
為了社會合力的形成需要上面說的這幾個方面的力量來協同和有效溝通,這幾方面的互動才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根本。我們有科學的報告,有政府的政策推進,有一線NGO夥伴的努力,有資助人項目資助的評審會——評審會我們也提出了從資助角度,從社會效果角度,提出了項目的要求等等合力。今天我覺得在座的各方代表就是這些社會合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我們不斷地擴大資助的聯盟,形成有效的社會合力,設計好項目發展戰略,共同面對溼地保護的問題,讓我們的海更青,天更藍,更讓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謝謝!
(作者單位:阿拉善SEE華北項目中心)
部分版面截圖(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節選一篇任鳥飛夥伴文章先行分享——
跟著正平去鳥調(節選)
任榮霞
令人嚮往的儋州灣
2019年9月開始,海南觀鳥會群裡突然冒出了一位叫陳正平的活躍分子,經常發水鳥、猛禽的照片到群裡請教鳥名,讓人記住了這位勤奮好學的人。記得有一次見到他發的白肩雕照片,我和大兒子對著猛禽圖鑑認真學習白肩雕的特徵,期待著能親眼目睹,大兒子就開始念叨去儋州灣找陳叔叔看白肩雕。後來在群裡看到陳正平在儋州灣不斷有更多的新發現,更堅定了去儋州灣觀鳥的想法。
機緣巧合,正計劃著去儋州灣時,蔡挺老師發布了任鳥飛儋州灣項目鳥類監測志願者招募的信息,而且可以帶上孩子,就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提前一晚到達儋州灣,陳正平便帶我們去夜觀草鴞。路上他講述了保護草鴞的經過:2020年2月,他巡護時在泮山村附近的草叢中發現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草鴞的巢穴,這一窩有兩隻親鳥,四隻幼崽,正處在育雛期。為了保護它們,他每天都過來巡護,看到它們安全才放心回家。……
雖然事先在群裡已知道這個事情,當面聽正平講述,還是讓我非常感動,迫不及待地想馬上見到草鴞。剛到現場,就看到一隻抓著老鼠的草鴞親鳥從頭頂飛過,陳正平說幼鳥現在也開始捕食了。兒子興奮地說:「總算看到真正的貓頭鷹了,太開心了。」我告訴兒子它喜歡吃老鼠,要好好保護它,可以有效控制鼠害。借著手電筒的光亮看了幾眼草鴞我們就撤退了,讓它們安心地好好吃飯,快快長大!
因為當天白天是低潮位,我們先來到草鴞巢穴附近的溼地。正平告訴我們他在這裡發現過黃胸鵐、白肩雕、普通鵟、藍喉歌鴝等海南不易見到的鳥種。但我最惦記的還是草鴞,遠看草鴞的巢,竟沒有發現一隻鳥?!上次它們被村民抱回家養的後遺症還沒有完全治癒,令人擔心。好在不一會就看到它們從草叢飛起,迅速而敏捷,看來幼鳥已經具備了生存能力,大家也就可以放心了。
下午,潮水位還是很低,鹽田裡的鳥兒很少,零零散散的幾隻紅腳鷸、林鷸在休閒覓食。藍胸秧雞神出鬼沒,本在小橋上,一眨眼就躲進紅樹林裡了。眼看鹽田沒鳥,我們決定下灘涂看看。
今年這裡的明星鳥種應當是24隻黑臉琵鷺和2隻勺嘴鷸。站在堤壩上用望遠鏡掃描著寬廣的灘涂,看到遠方扎堆的白鷺和黑臉琵鷺,正平數著1、2、3……一共17隻黑臉琵鷺,差了7隻,不知道它們跑去哪裡瀟灑了。
看著茫茫泥灘,我心想,尋找到兩隻勺嘴鷸簡直就是大海撈針。剛下灘涂,並沒有看到什麼鳥,再往深處走,慢慢開始多起來,就像電影鏡頭一樣,紅腳鷸、蒙古沙鴴、鐵嘴沙鴴、紅頸濱鷸、闊嘴鷸、彎嘴濱鷸、黑腹濱鷸等等輪番登場,演繹著它們的精彩。有的已經換上繁殖羽,添了豔麗的色彩很是漂亮;有的正在慢慢地過渡,新舊之間頗為斑駁;有的還是一身冬羽,好像對過去戀戀不捨。換羽之後都快認不出它們了,仿佛化妝前後判若兩人。
……
正思緒萬千,只聽正平喊了一聲「發現勺嘴鷸了」!我們悄悄地摸過去,卻還是驚飛了它們,留下一道道模糊的飛影,就像睡不醒的夢。好在正平拍到了勺嘴鷸的視頻,也為這次鳥調增添了愉快的色彩。
天色漸晚,趕海的漁民結束了一天的勞作踏上了歸途,我們也依依不捨地離開了灘涂,想必鳥兒在吃飽喝足之後也將歸巢。此時的儋州灣溼地,顯得格外寧靜。
……
(作者: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任鳥飛儋州灣項目志願者)
看到本文之際,如果您需要修改地址或聯繫方式,請及時聯繫編輯部成員,或在公號對話框留言,以確保刊物能及時送到您的手中。贊助閱讀方法請點擊首頁左下方索取雜誌
收藏或瀏覽過刊,請回復「過刊」查詢
微信群:請在公眾號對話框回復「群」,邀請加入
郵箱:birdwatcher2001@163.com
讀者QQ群:490119751
鳥類觀察
(chinabirdwatch)
參與觀鳥,保護自然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