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
讀者來信:
木子李:
我今年32歲,我弟今年29歲,我早已嫁人,我弟也已經成家。
我目前在上海打拼,我弟目前在深圳打拼,父母則生活在昆明。
講真,對於絕大多數昆明人而言,都是家鄉寶,我和我弟算是例外。
雖然生活在上海,但是,偶爾還是會想念昆明的天氣、炸洋芋、燒豆腐、米線。
幾個月前,父母在電話裡告知,他們已經把市中心老房子賣掉,並在呈貢新區買了一套高層住宅,希望在住進新房之後,我們能回去看看。
「喬遷」本來是很喜慶的事情,所以,在父母搬進新家後,我和弟弟都回去。
新房屬於三居室。
我卻發現,父母給我弟留了房間,卻沒有給我留房間。
父母對這件事的解釋:1)你弟是兒子;2)你一年也回來不了幾次。
那一刻,其實還蠻失落的:或許,結婚之後,娘家成了親戚,也不能被公婆視為女兒,就是一個成年女人的宿命。
雖然心裡不愉快,還是陪父母住了三天,隨後返上海。返回上海的路上,也只能一個人默默流淚。
木子李編後語:
關於生活,最近有一句流行語:我們都在用力地活著。
關於情感,最近有一句流行語:我們終究成了路人,誰也不理誰了。
其實,繁華散盡,終將塵歸塵,土歸土。
只是,如果我們能夠拋棄在某個瞬間的傷感,會發現,活著的過程,本身就很美好。
需要承認,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某些特定時刻,出現一些傷感情緒,這時候,那些傷感的歌詞,或者語句,很容易讓我們共鳴。
事實上,我們很多時候看到的與婚姻、家庭、生活相關的故事,也都是傷感的,不是因為生活中沒有美好。而是,美好生活才是更多人生活的狀態,只有在短暫傷感的時候才會選擇吐槽、傾訴、記錄。當然,很多人在熬過傷感之後,又會將之前與傷感有關的文字記錄給刪除。
我相信,你在大多數情況下,應該是享受著生活的樂趣。
換個角度考慮你父母沒有給你留房間這件事:等到他們去世後,房子終將留給你弟弟,或許,你也就覺得沒所謂了。
因為,包括你在內的很多人,關於父母財產的認知:如果家裡只有一兒一女,父母離去後,家產的大部分會留給兒子,並沒有女兒什麼事。
以上,或許就是世俗與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