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由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團隊出品
【直新聞按】直新聞從20日開始推出《香港名人看特區40年》專欄,將專訪梁振英、張建宗、梁君彥、聶德權、鄧炳強、鄧以海等香港政界人士,通過他們親自參與深圳的發展建設,見證深圳特區40年來的巨大變化與成就。
香港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於1986年8月加入香港政府政務職系,曾在多個決策局及部門工作,包括前政務總署、前公務員事務科、行政長官辦公室、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及前衛生福利及食物局等。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之際,聶德權接受了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秦玥的專訪。
在港府工作幾十年來,聶德權說,香港一直很重視深港關係。深港兩地人員往來頻繁,合作領域覆蓋方方面面,無論是交通基建、經濟發展還是醫療社服等,很多環節上都可以善用兩地優勢,更便利兩地市民。深港聯手的好處,是可以發揮各自優勢,達到雙贏局面。
談及香港公務員如何增加對國家的認同感,聶德權說,除了明確規章制度外,還可以讓香港的公務員多去內地親身體驗,這是最有效的方法,也多一些機會促進兩地官員或者市民的互動交流。
聶德權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出臺以後,未來大灣區的發展對國家很重要,也賦予了香港很多機遇。為了做到整個灣區的融通,需要大家對彼此的制度有深入了解,這很重要。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秦玥:您多年來在港府工作,參與和內地的合作事務,和與其他城市合作相比,深港合作有什麼樣的特點?
香港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深港合作是很密切的,粵港合作本身就很重要,因為香港臨近廣東省,但是除了粵港合作之外,如果你講涵蓋範圍的具體性,深港合作就更加重要。為什麼呢?香港和深圳之間有這麼多個關口,兩地的往來這麼頻繁,以及在合作的領域方面,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有,無論是交通基建、人員往來,經濟、科技、貿易、生產、甚至是文化藝術等等各方面,全部都有非常密切的交流。你也看到很多香港人住在深圳,每天往返兩地,還有跨境學童等往來,所以我們一直很重視深港關係。同樣的,在公務員環節方面,深港也有很多合作的機會和交流。因為兩個城市都發展地很快,大家的理念比較接近,很多時候面對的問題、各方面的經驗等都可以互相借鑑和參考。這很重要,我和深圳市的朋友一直以來都是合作無間。
秦玥:深港近些年來合作的具體領域有哪些?
聶德權:基本上香港與深圳市政府的合作很緊密,我們合作的領域也很多,每一個項目大家都曾經參與探討,譬如現在深圳和香港口岸方面的發展,新的蓮塘香園圍口岸蓋好了,馬上通車,接下來落馬洲皇崗口岸在規劃上大家也會一起出謀劃策,這些都證明了深港兩地需要配合,需要溝通,不可能單方面做的,這是一個方面。另外你也見到醫療方面,香港的醫生在深圳港大醫院積極地投入。據我所知,深圳港大醫院的口碑挺好,很受深圳市民歡迎。近期因應疫情,港大深圳醫院也提供核酸檢測,譬如向兩地貨運司機,或者往返兩地的跨境學童等有需要人士提供服務,凡此種種。
所以日後無論是交通基建、經濟發展、醫療社服,很多環節上都有政策措施需要再想想如何改善、未來該如何更便利兩地市民,善用兩地各自優勢。就說科技發展方面,如果不是過去一年的社會運動事件和疫情的關係,影響了推行的進度,其實香港有很多不錯的科技研究人才與大學,深圳也匯聚了很多世界各地的創科人才和生產基地,所以深港結合可以助力科技的發展:無論是最初的科研,把想法轉化為成果,再落實到生產,最後面向內地龐大的市場,基本上是可以一條龍連接起來的。這是深港兩地一起聯手做的好處。可以發揮各自優勢,達到雙贏局面。所以和深圳聯手可以發展的前景和空間是很廣闊的,因此香港也非常重視深港合作。
秦玥:您平時喜歡去深圳的哪裡?對深圳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呢?
聶德權:我記得已經是很久之前了,我在香港搭港鐵,然後接駁深圳地鐵,出了地鐵站一上去就是深圳的商場。我記得我上次去萬象城,從香港出發,沒一會兒就到了,然後在萬象城吃飯、見下朋友,你想想這多方便啊。
當然深圳有那麼多匯聚各地的人才,無論是創科、創意方面,還是文化藝術、文創小店等,都很有特色,不光有大品牌,也有一些特色創作。就創意產業方面,我記得去年有一個叫做「影子局長」的計劃,有兩位中學生跟了我一天,體驗一下局長的工作;另外我當時時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時,有一個暑期實習的大專生計劃,有的(學生)是在香港讀大學,有的是外地回港的(學生)在我的局裡做實習生,加上另有十幾位中學、大學的年輕人,我就組織了一天的考察團去大灣區,當天來回深圳。
我帶他們到深圳參觀了一個動畫創作的主題公園,讓他們了解這個企業是如何運作的,很好看很精彩。接著下午吃飯的時候,我聯絡了一些研究香港《基本法》的年輕內地學者,請他們和香港學生一起聊天討論,學生們表達了自己對香港的看法,而這批內地學者也分享了對香港基本法、「一國兩制」的研究,這個交流非常好。之後我問這班香港學生,全天行程你們印象最深的是哪個?結果有位中學生就和我說,印象最深的就是下午和內地年輕學者們的交流,收穫很豐富。
從大家討論的議題中能看到,香港學生看問題有一個角度和層面;而(內地)學者從整體國家角度出發又是另一個層面,這樣的交流可以令大家產生思想上的碰撞、刺激思維,看問題的闊度和高度會更加大。
任何人若對內地或中央抱持敵視抗拒態度 就有很大問題
秦玥:說回您現在任職的香港公務員事務局,您發信給政府各個部門稱如果公務員若試用期內被捕,部門主管可考慮終止其試用期,未來您覺得該如何讓公務員盡忠職守,加強對「一國」的認識、對國家的認同感?
聶德權:其實香港的社會在回歸之後,到現在,實施「一國兩制」,對於憲制秩序、內地和香港之間的關係等,其實仍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不單是公務員,在其他環節上面,對於內地的認識、對於「一國兩制」之下,該如何堅持「一國」原則、又繼續保持不同的制度,這個又該如何拿捏?其實這些都是在回歸之後,其實都是一個實踐的過程。
基本法和公務員守則的要求很清晰的,你身為公務人員,我們向特區政府負責,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向在任的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效忠,這是一個要求。而又因為特區是國家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看特區和中央的關係,這方面一定不能用一個敵視或者抗拒的態度。你想想,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一個特別行政區,你又在這個特別行政區的政府裡工作,對於國家的了解和認識、對於自己身份的認識,這是很重要的。所以如果有任何人對於內地、中央存在一個敵視抗拒的態度,這就有很大的問題。
我們要做的有兩方面,第一,我們會將相關的身份、責任、要求講清楚。《公務員守則》《公務員事務規例》裡面講的很清楚,大家要跟著守則來做。當中有違反的地方,當然是按照既有機制來認真跟進。這是管理方面。在另一個環節方面,如果這一刻,有人的認識不全面,或者有態度,當然希望通過培訓、溝通,能有一些改變和調整。這也是我們的責任,需要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所以培訓如何加強,很多時候,公務員需要多去內地親身體驗,這是最有效的方法,也多一些機會促進兩地官員或者市民,增進互動交流,有助大家互相了解,認識兩個不同制度的差異,日後討論到有關內地香港的議題時候,可以拿捏得更好,可以找到更合適的方法處理問題。這很重要。
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你也知道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出臺以後,未來大灣區的發展對國家很重要,也賦予了香港很多機遇。去年我們開辦了一些專題研習班,考察團去大灣區考察參觀交流,以後我們也會多做,現在很方便,當天、幾天、一個星期都行,甚至到大灣區的政府裡面看看,內地政府的體制運作是如何的,廣東省的同事也可以來我們這裡參觀,了解特區政府的運作是什麼樣的。因為大灣區裡面,你要想的每個措施、環節,需要照顧到一國之內、兩種不同制度、三個關稅區的情況下,能夠做到整個灣區裡面的融通,這是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做得到,需要大家對彼此的制度有深入了解,這很重要。
在專訪的最後,聶德權給深圳特區成立四十周年留下賀詞,「我祝賀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深圳作為國家改革先鋒,持續地不斷創新,締造成功經驗。深港合作基礎穩固,未來在大灣區的發展,我祝願深圳與香港繼續騰飛。」
本文章版權屬於「直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需轉載請回復「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