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陌生人微笑——這件事情,演員林雨申先生,練習了很久。
可能是一件對大多數人來說很尋常的事,對他卻並不容易。過往三十多年來,他以為與人初見,禮貌的言談舉止便足矣,笑,不一定是交往的必要橋梁吧。但現在他不這麼想了——曾經不止三兩個人跟他說過,說你板著臉的樣子會讓人覺得難以接近,非常難。於是他開始練習,在家裡對著鏡子練,看哪一種微笑,笑到怎樣的程度,可以讓人覺得親近、自然。初練,難免尷尬,也忍著,直到自己覺得蠻可以了,再出門去。
效果怎麼樣?
「還不錯吧,算很成功,你看這麼多年我都沒有變成別人的『眼中釘肉中刺』不是,挺好。」他摘下無框的眼鏡,揉了揉眼睛,額前有碎發在他俯仰之間抖動了幾下。
一個多小時的採訪,他幾乎是不笑的。
這樣看著一臉冰天雪地的林雨申,才和我印象中的那個他更為接近。
「在李少紅執導的《橘子紅了》裡面飾演『激進』地與封建禮教不止鬥爭的年青人古沛帆」
「《媳婦的美好時代》,他飾演海清的弟弟毛鋒——一個在感情裡浪蕩的『壞』男孩」
那些年他還叫林申,在電視熒幕上常見。第一遭是2000年時,在李少紅執導的《橘子紅了》裡面飾演「激進」地與封建禮教不止鬥爭的年青人古沛帆,之後近十年他不輟地工作,沉著地往前走,至2009年《媳婦的美好時代》,他飾演海清的弟弟毛鋒——一個在感情裡浪蕩的「壞」男孩,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卻又常常一往情深,是都市人中的一種典型,深得人心。
這張臉,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被認作了一種乖張黠慧的男人的代表。他忽近忽遠,不怎麼太使勁兒就「冷」出了他的風格。
可是在那之後,他好似一下子就被什麼東西「衝」走了。這是一個極速迭代讓人應接不暇的行業,我們一天遇到的人、接受的信息,可能就是中世紀時人一輩子的見識,什麼人被記住,什麼人被遺忘,一切都是命中的不測。
林申好像一閃身隱到了人群深處,再閃回忽現的此刻,他的名字裡多了一個「雨」字,人也走到了不惑的年歲門口。
因為新戲《如若巴黎不快樂》,林雨申坐到了我的對面。然後新戲也只是由頭,他真正願意從角色和螢屏後面走出來,面對大眾,說些和自己有關的二三事,是因為一種「危機感」,這就是我們談話的開端了。
什麼危機感?
「作為演員的存在的危機感。」他覺得自己過去幾年過於安逸了,安逸到和社會的整體發展節奏都有些不吻合了。「之前我太不在意了,太不爭取了。」在2018年的秋天,林雨申意識到,他需要找回存在感——「不是我存在著,而是我的作品存在著。」
能夠支撐住這份「存在感」的,是過往近三十年發展在他身上的一場場「自我洗禮」,他看透了一些事,忍了,認了,把堅硬留在更恰當的地方,除此之外,不再計較。
以下,是林雨申的自述。
口述:林雨申
採訪、整理、撰文:呂彥妮
1.
「危機感」,我從小就有,大概從十幾歲認知這個社會開始,就一直沒有擺脫掉。我是1980年生人,第一撥獨生子女,我上初中之後,又趕上社會巨變,改革開放,經濟變革驟然帶來了很多變化。我那時候就很困惑,想得非常多:我以後要做什麼?這個社會還會怎麼發展和變化?
我經歷過計劃經濟時代,在我長大的電影廠大院裡,所有人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的,沒有貧富差異,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大家彼此之間也不會因為物質和精神上的差異有什麼衝突和糾紛,整體生活在一個很安逸和安全的氣氛裡。
我的價值觀很大程度上是我的外公為我建立的。他是30年代生人,非常單純且善良,他是知識分子,且是戰士,信仰共產黨,淳良,質樸。我小的時候他還在電影廠做製片主任,那時候他對工作的態度就是我要怎麼在預算內完成任務,給政府和單位省錢,非常正能量,這種正直也在我的家庭裡得到了貫徹,直到改革開放之後很多事情發生了變化,我從小被建立的價值體系被迫要接受現實的撕裂,我必須要用另外一種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了,於是開始變得所謂「叛逆」,這種「叛逆」我後來再看,其實就是一種絕望和攻擊,且被我展現得淋漓盡致。
人性開始在社會變革中發生變化和凸顯,我們這一代獨生子女是被這種改變投射得最為明顯的。
林雨申電影《馮齊的懺悔》劇照
於我來說,我開始對很多社會不公感到憤怒。變得「小眾」,就是從當時開始的。我很納悶兒,這麼多不平等,你們都沒看到嗎?為什麼沒有反應?是我太敏感嗎?
我總覺得在心理上,我們1980年生的這一撥孩子,好像存在著,就是為了和上一代做一個了斷似的,我看我們下一屆都沒有這種感覺了。我們前面的70後、75後,多少還有一些「江湖」意識,就是在我們這裡,畫了一個句號。我們是第一代獨生子的開頭,也是前面一代人的尾音。
我們心裡都還知道,什麼叫「義」。
是直到90年代之後,我發現自己身上這股東西變得特別可笑,我也反問自己:難道講義氣也是錯的嗎?那什麼是對的?人和人之間還能不能相互信任了?兄弟情分去哪裡了?問了很多年,無解,才發現,哦,原來這個社會真的變了。
你說在我的作品裡一直看得到一股「痞」氣,「血腥」勁兒,可能就是從這裡來的吧,我也沒有掩飾過,也沒有刻意要突出過,但它們就在那兒。
2.
我覺得在那個「江湖的尾巴」裡,我們都是「犧牲品」。
為什麼要用這個詞來形容呢?其實「犧牲」沒有多麼崇高或者悲慘,他就是一個現實。就好像沒有我們祖輩的「犧牲」也換不來新中國,每一代人都是用他們的犧牲鑄造了這個社會的進步,沒有我們這一代人的「扭打」,也不可能有後邊獨生子女們的那種理所當然,最起碼能看到他們跟我們相比,是越來越好了,社會也越來越安定了。
我從未後悔過自己當時的所有選擇和舉動,因為如果沒有那段經歷,也不會有我今天的看法或認知,就是一個必然的過程,能夠走到今天的我,一定是從那些泥沼中一步一步過來的。
林雨申童年時候的照片
我自卑過。
3歲,父母離異。在那個年代,離婚就意味著,他們誰也不見誰了,在我的成長階段裡,父親這個角色始終是缺失的,這對我來說是特大的一個考驗,因為我沒有一個榜樣可以去參照。一直到現在我也為人父了,很多時候我也會不知道該怎麼對我的孩子。所以我現在跟孩子說話特別像我們倆是平輩的人,我也不知道這樣是否正確。
小時侯很多的委屈,那些脆弱的東西,都被我的行為淹沒了,埋在了心的最裡面,對外就是一副自我保護的樣子,所以久了,就一副看著非常不好相處的樣子,從這來的。
我本來可以選擇不做演員,不進這一行的。
高二那年,我17歲,就被家裡送去了澳洲讀書,後來在那邊上大學,學的也是金融。那時候我就想搞清楚,經濟的巨變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利益是如何產生的,差異是真麼回事。搞清之後更發現,不公平是必然存在的,社會是一張巨大的網,所有人身在其中,無法逃遁。
當時還有一個對我觸動比較大的事情,是我親眼見到了我們那個年代那一批留學生在海外的生活,非常離奇,非常複雜,人在異國,很多人性的特質被放大了,我們以為的「天堂」其實遠不是想像中那樣。我就想回國做導演,拍這樣一部作品,就這麼一腳邁進了這個行業,結果片子沒有拍出來,我自己反而開始做演員了。
回想一下,進入這個行業也快20年了,從當初拍《橘子紅了》,到現在,確實如你所說,變化太快了,不僅僅這個行業,也包括我們身邊的各行各業,物質上、任何人的交往方式上、信息傳遞的途徑……一切一切,都太快了。
速度快和物質強大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卻和我們的精神發展不成正比了,這就是規律,一定會存在,你還要跟我討論公平與否的問題嗎?我覺得,別抱怨吧,都是「犧牲者」。
我一點都不悲觀主義。
我曾經很厭惡不講規則的舉動,但是現在不厭惡了,因為它存在,就有它的道理,可能40年以後、50年以後,這個行業和社會都相對規範了,再回頭看,今天的這些不適也都是必然的,我們都是鋪路石,那我就為文化的進步「犧牲」一下,我就做一個鋪路石吧,又怎樣?
遲早會有人這樣「犧牲」的,不光我,我,只是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可能還有很多演員都這麼「犧牲」掉了。
前幾年我也會想,是不是我最好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就這樣被大勢和某種不可抗力白白「浪費」了?現在我不願意再翻舊帳,或者去做什麼宣洩,不重要了,時間無法逆轉,沒有那些經歷,也就沒有我現在作為一個演員對自我、和對世界的這些看法。
如果當時我很火很火了,或者很出名很出名,或者很成功很成功了,到今天坐在這跟你說話的我們是另外一番狀態,我也不會是現在的我了。
發生過的,既往不咎了。還能做什麼呢?那我就去改變一下明天的,這才是最現實的一點。
3.
這些年我也很迷茫,一直在思考,作為一個演員,是什麼在限制我們的表達和發揮?到今天為止,我也不能完全知道答案是什麼。
是電影分級制度嗎?因為沒有分級,所以限制了題材的多樣性,導致演員的機會變得少且窄。
小帥哥、小美女的存在,是有他們的價值的,不應該否認。我們小時候也都喜歡過偶像,但那是十幾歲的孩子應該做的事情,他們會喜歡跟他們年齡相仿的人,如果這些人能給他們帶來正能量,當然更好。但是為什麼現在30歲、40歲甚至更大的人,還會喜歡他們呢?是不是因為沒有適合成熟了的人看的作品呢?
這些年我拍的作品少了,不是我想選的越來越少,是本來能夠給予創作者和觀眾的種類越來越少,在《臥底歸來》之前,幾乎9年,我們沒有涉案題材,那怎麼會有這種作品找我來演?當年《媳婦的美好時代》播完以後,瞬間就有無數婆媳戲來找我,我也在想,為什麼?就這點家長裡短的事情有什麼值得這麼去看?如果我要是觀眾,它給我帶來是什麼價值觀?給我灌輸的是什麼東西?
這類作品可以存在,但不應該是主流,也不應該是全部。
這麼看來,其實這10年裡,我們是在進步的。還是我最初說的,創作環境在變得越來越好,只不過就是,我們的時間就在這種變化中被消磨掉了嘛。
我認了、忍了,也妥協了。不太想正面衝突,既然是「犧牲品」,就應該是有這樣的精神。如果在一個地方死鑽牛角尖,好處是什麼?我不知道。真的,我現在想一想,如果曾經我做出了所謂的「對抗」,我會給自己的好處是什麼?
十幾歲,過了那段「江湖」上的日子之後,我就學會了要低調地做人,因為這個社會好像不太允許高調的人存在很久,如果一個高調的人存在很久了,他就會被另外一部分高調的人所打壓。這麼多年,這個循環,我看懂了。
我現在就想把我的能量和堅硬,釋放在角色裡,這些「發洩」會很快樂,正常,健康。
我一直覺得我身上還有「老派」人的習慣,畢竟,我是在那樣的環境下長大的。一直到現在,我都帶著一個小椅子去片場,候場候一天也不著急,就坐在監視器邊上看他們演戲。我喜歡看,哪怕是年青演員演,我也看,尤其要看那些和我有對手戲的演員。看的時候,好或不好,我都不會說話,我看監視器從來不發表意見,我坐在那裡是沒有表情的。
為什麼要直言不諱?我很怕得罪人的,我很怕,尤其怕小人,小人難防。這是我這麼多年的經驗。為什麼不喜歡採訪?你真的不知道你在哪裡說錯了一句什麼,就會被誤讀,人和人的誤解可能造成的影響超過了你的想像。
我現在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好好做好遞到我手裡的每一張「試卷」,一個角色就是一張卷子,上一個試卷我60分,這一個試卷我80分,我就是以分數來評價自己的事業的。試卷分數高與不高都只和我對人生的理解,和那個當下對於角色的理解有關,和當時的悟性有關。
其他外界的聲音或者評價,和我無關。
做演員,不是做神。
我曾經走到過人生的邊緣,非常極致,但現在我變了,外公外婆在我兒時為我種下了善良的種子,在危機時刻,把我從靈魂深處拉了上來。我被自己洗禮過了,內心那些攻擊性,我已經把它徹底地像切除一塊毒瘤一樣,清理掉了。如果不是這樣,今天咱倆很多話題,一定會在某一個點上軸上,比如你問到我「自卑」,你問我怎麼看待自己的「不紅」……我都會糾結,該怎麼回答,或者怎麼掩飾。但現在不會有了,實話實說唄。
大紅與大紫,準確一點說是市場認知的,這與我自己怎麼看自己,毫無關係。
紅與不紅是別人說了算的,而我自己的人生,我自己能做得了主。
我已經不再期待什麼樣的一個角色,我期待的是一條更加專業、高質的流水線。我想擁有這樣一條流水線,在當中去產生一個美好的作品。至於我個人如何,已經無關痛癢了。
林雨申在新版《倚天屠龍記》中飾演楊逍
曾經很小的時候,我希望自己快點長大,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大人。但是現在,我想把最初的天真找回來,可能傻乎乎的,還有點幼稚,但那個天真的人,才應該是我。
▼▼▼
-近期文章精選-
師者,勝傑
陳衝:銀幕總偏愛靈魂豐富的人
男演員常見,吳昊宸,不常見
姚晨:已過萬重山
馬伊琍:她離開她自己
春夏:我做不到
包貝爾:我勝利了,我好棒,我幹成這件事了?我沒有,我差得好遠,我好難過……
李純:「反派」人生,結業快樂
鄧萃雯 人生哪裡會次次都是主角
霍建華:「是他在傷心,用的是我的眼淚」
辛芷蕾 :我不想輸,我沒有錯
賈樟柯:我們做導演,有很「天才」的時候,也有很「混蛋」的時候,不能全怪演員
王學兵:你不怕疼,就不會疼
周迅:你知道,我變不成真的做作
朱旭爺爺,別來無恙
常寶華走了,我們該珍惜了
我只是想要一種感覺,叫屬於,你也一樣吧
我不討厭《邪不壓正》了,倒是開始有點討厭自己
「我願意看到烏雲壓過來,我想著你總會來救我的」
大家好,我是相聲演員,我叫……
-部分人物故事精選-
| 蕭瑋 | 黃璐 | 張雨綺 | 張榕容 | 好妹妹樂隊 | 秋微 |
| 大鵬 | 陳薩 | 黃舒駿 | 餘文樂 | 周一圍 | 文詠珊 |
| 陳凱歌 | 陳紅 | 安悅溪 | 喬梁 |「極限男人幫」|
| 範偉 | 迪麗熱巴 | 胡歌 | 楊玏 | 江一燕 | 張艾嘉 |
| 葉蓓 | 宋慧喬 | 霍建華 | 王學兵 | 馬龍 | 董潔 |
| 雷佳音 | 陳小春 | 吳彥姝 | 藍天野 | 李屏賓 | 馮小剛 |
| 朱亞文 | 廖凡 | 竇靖童 | 陳坤 | 周迅 | 鄧超 |
| 陳奕迅 | 林青霞 | 王菲 | 梁朝偉 | 劉嘉玲 | 金城武 |
| 章子怡 | 張震 | 趙薇 | 舒淇 | 杜鵑 | 鹿晗 | 易烊千璽 |
| 劉雯 | 馬伊琍 | 黃渤 | 井柏然 | 倪妮 | 孫儷 |
| 李媛 | 李健 | 樸樹 | 陳柏霖 | 董子健 | 黃磊 | 王凱 |
| 李冰冰 | 宋佳 | 李榮浩 | 王千源 | 白百何 | 高圓圓 |
| 劉若英 | 王子文 | 吳秀波 | 嶽雲鵬 | 李宇春 |
| 祖峰 | 吳彥祖 | 胡軍 | 郭麒麟 | 宋仲基 | 南派三叔
| 劉昊然 | 蔡健雅 | 張魯一 | 彭于晏 | 何炅 | 陳數 |
| 張天愛 | 海清 | 韓庚 | 李淳 | 陳妍希 | 袁泉 |
| 姚晨 | 梅婷 | 杜江 | 韓童生 | 李雪健 | 趙又廷 | 趙文瑄 |
| 柯藍 | 王珞丹 | 周冬雨 | 馬思純 | 張孝全 | 楊千嬅 |
| 林依晨 | 靳東 | 羅晉 | 吳剛 | 金世佳 | 春夏 |
| 吳越 | 吳亦凡 | 萬茜 | 吳尊 | 陳粒 | Papi醬 |
| 李治廷 | 李現 | 華晨宇 | 饒雪漫 | 黃曉明 | 鍾欣潼 |
| 惠若琪 | 鍾楚曦 | 辛芷蕾 | 譚卓 | 杜江 | 祖峰 |
| 歐陽娜娜 | 孫強 | 張歆藝 | 袁弘 | 景甜 |
| 俞飛鴻 | 陳偉霆 | 周一圍 | 蔣雯麗 | 郭京飛 |
| 劉若英 | 譚凱 | 李泉 |
▼▼▼
-更多往期文章請點擊以下目錄頁-
往期文章目錄:人事萬千 寫不盡 讀不夠
文字均為原創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轉載聯繫作者或本帳號。
微博:@呂彥妮Lvyanni
轉載、合作、工作聯絡
362011091@qq.com
雖然微信改版
但是你還是能找到我的全部文章
都在閱讀原文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