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在唐朝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的一支軍隊,他們從刻著「西極道九千九百裡」,象徵著帝國無盡榮光的開遠門出徵的時候,滿頭青絲、意氣風發。而後,帝國突然染上了「重病」,敵寇入侵,導致這群大唐健兒與帝國失去了聯繫。在將軍的率領之下,他們與敢於入侵的敵寇多次血戰,從青絲到白首……最後還是因為寡不敵眾,與將軍在最後一寸唐土之上流盡了最後的鮮血。
筆者第一次得知這支部隊是在網友創造的一段話中了解到的:
士兵:「將軍,你說是長安遠還是太陽遠?」
將軍:「當然是太陽遠了,只聽說過客從長安來,何曾聽過客從太陽來?」
士兵:「那為何舉目見日,卻不見長安呢?」
將軍默然無語。
這支軍隊便就是令無數人泣不成聲的安西軍,也是那支人們口中所說的「白頭軍」。
前段時間,筆者無意中刷到了那部被譽為「2019年最走心的廣告片」之一的《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帳》。在這部廣告片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儘可能地復原了那支孤懸域外數十載的安西軍的處境——孤懸域外數十載,滿城儘是白髮兵!
每每想起這些片段,總能讓筆者熱淚盈眶,也不知道該從何處落筆,來描寫這群象徵著我們這個民族不屈脊梁的安西軍……
公元755年,在漁陽鞞鼓聲中,沉醉在霓裳羽衣舞中的大唐盛世被驚破,繼而大唐帝國開始了艱難無比的平叛之路。
起初,唐玄宗命入朝的名將封常清坐鎮東都洛陽,抵禦安史叛軍,但是因為此時的大唐帝國已經轉入了外重內輕的軍事格局,封常清手中並沒有什麼像樣的軍隊抵禦安史叛軍。很快,東都洛陽失陷,封常清被迫退守潼關,被唐玄宗問罪,隨後以戴罪之身協助老長官高仙芝主持潼關防務。
可是,因為宦官邊令誠的誣告,封常清、高仙芝先後被唐玄宗冤殺,隨即,唐玄宗強令已經病廢在家的隴右名將哥舒翰率軍出徵。此時,潼關已經集結了隴右、河西兩鎮以及長安的留守大軍,共計十八萬人。哥舒翰深知安史叛軍來勢洶洶,但是後繼乏力,只要能夠守住潼關,等到天下勤王兵馬到來,剿滅叛軍只是時間問題。不過,唐玄宗可不是這麼想的,在楊國忠等人的有意挑撥之下,唐玄宗勒令哥舒翰率軍出徵,結果釀成了靈寶大敗,十八萬唐軍全軍覆沒,哥舒翰被俘,潼關失守。
而後,這就有了後來的唐玄宗出逃、馬嵬驛兵變,以及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登基即位。唐肅宗李亨即位之後,急調郭子儀率朔方軍勤王,又先後三次抽調鎮守磧西的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的精兵組成「安西北庭行營」入關,協助郭子儀等人平定叛亂。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之中,這支「安西北庭行營」在名將李嗣業的率領下大放異彩,尤其是在香積寺血戰之中,組成陌刀陣,力挽狂瀾,挽回了唐軍的敗局,擊潰安史叛軍,收復了長安城。
與此同時,因為靈寶之戰的大敗,隴右、河西兩鎮主力盡失,守備力量捉襟見肘,國力正值上升期的吐蕃趁機東進,大舉進攻隴右、河西兩鎮,兩鎮將士雖奮勇殺敵,奈何寡不敵眾,戰線一再收縮。
公元763年,史朝義被殺,安史之亂被平息,但是與此同時,隴右道全境淪陷,河西節度使楊志烈指揮唐軍仍在河西苦苦支撐。次年,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僕固懷恩被宦官誣陷謀反,被迫勾結回紇、吐蕃進犯長安。在郭子儀的指揮之下,唐軍在奉天之戰中擊潰了來犯之敵。
但是,在河西戰場,面對吐蕃的強大攻勢,河西節度使楊志烈寡不敵眾,治所涼州被吐蕃攻陷,楊志烈隨後殉國。
隨著涼州的失陷,中央朝廷與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的聯繫即將被切斷,郭子儀上書建議朝廷選派得力大臣巡撫河西、安西、北庭等地,並且任命安西、北庭兩鎮留後,以防不測。
在河西危如累卵,朝廷與安西、北庭兩地的聯繫隨時都有可能被切斷的情況之下,明眼人都知道,這一去,很有可能就是一輩子都回不來了,所以很多人都拒絕巡撫安西、北庭等地。在這種情況之下,郭子儀的侄兒,時任雲麾將軍、左武衛大將軍的郭昕主動請纓,於公元766年巡撫安西、北庭等地。
可就在郭昕前往安西巡撫後不久,吐蕃攻陷甘州、原州、肅州等地,朝廷與安西、北庭兩地的聯繫被切斷,唐代宗遣特使,任命郭昕為安西四鎮留後,楊志烈部將曹令忠為北庭留後,負責主持兩地軍務,抵禦吐蕃進犯。
郭昕、曹令忠以及他們麾下的將士,到底是一個怎樣的處境呢?
用一句話來形容再他們好不過了——東望是長安,西看是唐土,而隔在中間的,卻是敵寇佔領的土地。
根據天寶初年設置十節度使之時,安西都護府所轄兵馬應有兩萬四千人,北庭都護府所轄兵馬應有兩萬人。可是,在安史之亂之初,唐肅宗先後三次抽調兩地精兵入關平叛後,北庭都護府麾下僅有萬餘將士,而安西都護府更是僅剩九千將士。他們面對的敵人有多少呢?
足足四十萬大軍!
在與朝廷失去聯繫的情況下,他們這一守就是十五年!
公元780年,吐蕃攻陷瓜州、沙州兩地,使得磧西門戶洞開,北庭、安西兩地將士舉步維艱。郭昕與曹令忠通過外交上的努力,得以遣使借道回紇,前往長安向唐代宗求援,這一年,是郭昕、曹令忠以及安西、北庭兩地將士心中的唐代宗大曆十六年。
可是當特使來到長安的時候猛然發現,當年的唐代宗已經去世,現如今也不是大曆十六年,而是唐德宗建中二年。得知安西、北庭兩地將士仍在堅守的消息,這一天,唐德宗與文武群臣相視而泣;這一夜,長安百姓無眠;英雄遲暮、臥病在床的郭子儀得知侄兒消息,老淚縱橫……
可是,如今的唐朝早已是千瘡百孔,連徹底消滅河北三鎮割據勢力的實力都沒有的大唐帝國,談何收復河西、隴右,支援安西、北庭呢?
於是乎,唐德宗只能聲淚俱下地寫下了那封詔書——「自關隴失守,東西阻絕。忠義之徒,泣血相守……」,隨後下旨將郭昕封為武威郡王,加散騎常侍、御史大夫、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觀察使,將曹令忠賜名「李元忠」,封為寧塞郡王,加北庭大都護兼伊西、北庭節度使,並且將兩鎮將士均連升七級,除此之外,大唐帝國並沒有能力對兩地將士提供一絲一毫的實質性幫助。
公元786年,李元忠病逝,部將楊襲古繼任伊西、北庭節度使,指揮將士繼續抵禦吐蕃,可就在次年,葛邏祿人背叛了唐朝,引吐蕃軍圍攻北庭都護府治所庭州。楊襲古寡不敵眾,導致庭州失陷,被迫率殘兵出逃西州,卻被回紇可汗所殺。
隨著北庭的陷落,朝廷與安西、北庭兩地的聯繫再度被切斷,安西四鎮最後一次出現在歷史上是公元790年,安西四鎮中的于闐失守,滿城將士殉國,而後,安西四鎮的唐軍將士消失在了歷史上。
據學者推斷,安西四鎮最後的堅城——龜茲應當是在公元808年陷落,在此堅守了近半個世紀的鐵血郡王郭昕也隨著數千白髮蒼蒼的大唐將士以身殉國。
「萬裡一孤城,儘是白髮兵」,曾經那群意氣風發,遠戍安西的大唐健兒,那位鮮衣怒馬,出身名門的郭昕,從青絲到白首,他們仍舊死死地握著不再鋒利的陌刀,死守著孤懸域外的唐土,做著最後的抵抗......
現如今,大唐已成歷史,但是安西軍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無數人的心目中,這不僅僅是因為安西軍代表著一個帝國繁華的落幕,更是因為,安西軍象徵著無數人心目中那個不屈的大唐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