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三十而已》片尾,是賣煎餅一家的其樂融融。貧賤夫妻百事樂,平平淡淡才是福。
這似乎是這部劇給人的啟示。作為參照家庭,煎餅一家人是都市矛盾家庭的對照,甚至榜樣。
而這可能是最大的誤導,你不知道或劇中不提的是,那個小孩連上學的資格都沒有,更何況夫妻二人賣煎餅還要面臨城管、衛生、檢查、稅務等諸多難關。
小販不易,相信大家都有感受。小販家庭也有幸福的,但那是低水平的幸福,脆弱的幸福,一次城管的罰款,一次孩子上學遭拒,就讓這種幸福大打折扣。
最近,媒體還炒作留守家庭的學霸,「留守女生高考676分!50多位老師連夜進村」。馬上有人炮製《從留守兒童到北大學霸,我逆襲的秘訣是這兩個字!你也可以複製!》之類的勵志文章。
留守家庭的學霸當然會有,但不代表留守兒童。不能只看到個案成功,沒看到留守兒童普遍困境。這都是媒體失職。
你不能只看到個體偶爾的成功,就紛紛報喜,那是沒看到農家子弟逆襲天花板。
留守兒童成學霸,當然可喜可賀,但這不能掩蓋留守兒童的整體困境。
無庸置疑,寒門子弟是有逆襲天花板的。無論是拼爹,蘿蔔招聘,職業世襲,戶籍制度,學區房、不允許異地高考,地域性政策扶持,老百姓投資渠道單一,正式工、合同工同工不同酬,等等,都是寒門子弟逆襲的一道道難關。
在社會學理論上,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是一個社會的活力之源。這在於你有多少當今社會所需的資本(capital)。這個資本可以是經濟性的(錢),可以是社會性的(人脈),可以是內在的(學識、見地、野心etc)。現在又多了一條,拼爹?
一代一代人累積的資本差距就越來越大,逐漸的階層也會固化,即富人的後代還是富人,窮人的後代還是窮人。
怎麼改變? 首先是讓個人努力勝出代際世襲。古代有科舉,現在有高考。應試教育雖然飽受批判,但衡水模式仍是普通百姓階層逆襲少有的法門。
如何才能打破階級固化?只有改變不合理的制度,從高考、戶籍和招聘這些容易做的做起(相對的,其實哪個改革都不容易)。比如最近山東高考舞弊群案,就必須一查到底,切斷權力幹涉升級的黑手。
匯聚每個人的微小努力來推牆,讓它慢慢崩塌。
回到《三十而已》中的三位女性,她們都是職場打拼一簇,與她們相對的是男性,通常都是渣男形象。
在此,必須為男同胞叫屈,因為說到這個社會的競爭,其實男人更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