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訊? 兩江環抱,四面皆山。在山、水、城共生的重慶,那起起伏伏的江岸線和高高低低的山脊線,是這座城市獨有的風景線。
然而,曾幾何時,大量分布於主次幹道、高樓頂層的戶外廣告,遮擋了人們觀賞山景和江景的視線。山城街道,也因為各種店招店牌沒有統一規範,而顯得擁擠不堪、雜亂無章。
2010年3月底,包括廣告店招整治等5大項目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在我市全面啟動。主次幹道、背街小巷、各居民小區……一年內,總共約100多萬㎡的戶外廣告和店招店牌被清理,還山城以清爽容顏。
集中拆除戶外廣告
初春,乍寒。2月底的一天,成群結隊的市民在長江大橋南橋頭的科普中心活動。
站在科普中心的山坡上遠眺:高樓林立的渝中半島,映襯在灰藍的天空下;霧氣繚繞中,輪船在江面上緩緩行駛,開闊而遼遠。
兩年前,這塊位於南岸區門戶位置的山坡,曾經立著兩塊 「巨無霸」廣告牌。
「南岸背靠南山,又有很長的江岸線,本來很好看。」住在南橋頭附近的市民張元朝說,但是這兩塊「巨無霸」突兀地立在那裡,就像綠地上的「傷疤」,很煞風景。
其實,像這樣煞風景的廣告牌在當時還不少。在南濱路野貓溪閥門廠支路旁,曾經有一塊立了7年的巨幅廣告牌。這塊霓虹燈廣告牌面積達1920平方米,相當於4.5個籃球場大,是擋住南岸青山綠水的最大一塊戶外廣告牌。
住在牛角沱富家園15樓的陳銳,由於地處牛角沱立交橋處,他的家是眺望江北的絕佳位置。從小,他就趴在窗臺上見證了重慶的發展。然而,2003年,牛角沱立交橋矗立起一塊巨大的戶外廣告,陳銳再也不能眺望對面的江北了。他為此感到憤怒。
林林總總的廣告牌,密密麻麻地扎堆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而且很多是違章廣告或者審批時限到期的廣告,一些年久失修的廣告牌還存在著安全隱患。
「城區戶外廣告設置過多、過亂,廣告檔次也不高,是到下決心用猛藥整治戶外廣告的時候了。」市市政委主任王元楷表示,這些城市「牛皮癬「不僅影響城市美觀,更影響附近居民的生活。要實現「314」目標,打造內陸開放高地,重慶亟需徹底整治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質。
一場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的攻堅戰,悄然醞釀。
2010年3月17日,市委書記薄熙來在傳達全國「兩會」精神電視電話會議上,宣布啟動四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城市改造。11天後,主城區城市建設管理工作會議召開,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力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2010年3月28日,大規模的戶外廣告整治在重慶啟動,全城開始集中拆除戶外廣告。整治攻堅戰,一夜打響。
數據顯示:從3月28日到4月23日,短短20多天時間內,重慶主城拆除有礙市容的戶外廣告牌2.38萬塊,總面積達55.8萬平方米,佔到整個重慶戶外廣告的75%。
主城區主次幹道沿線、人行天橋、立交橋和樓頂……細心的市民發現,除重要商圈暫時保留了部分廣告外,全市所有佔道、影響景觀、遮擋綠地的廣告牌,均在短時間內被迅速拆除,連公交站臺、公交車身和輕軌橋墩廣告也全面完成了減量規範的任務。
到2010年4月底,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重慶主城就基本完成了戶外廣告整治拆除的主要任務。高樓、青山都露出了原貌,城市景觀恢復了,山城看上去也清爽了。
「整治速度快,拆除廣告規模大,效果也很好。」王元楷表示,廣告牌拆除對於國內各大城市來說,都是一大難題。為了減少阻力,市政部門聯合廣告協會,連續與廣告公司進行「一對一」協調,因此我市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戶外廣告整治,沒有對抗,沒有上訪,沒有發生一起集訪、群體事件。
規範店招店牌
通過拆除大量的戶外廣告,消除了視覺汙染,城市逐漸恢復了久違的潔淨清爽,雜亂無序的城市容貌終於換了新顏。在戶外廣告整治拆除任務基本完成後,很快,一場聲勢浩大的店招店牌整治工作,又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在我市主幹道上,通常都有一排排的店面,但店招、店牌卻很凌亂。以以前的九龍坡美食街直港大道為例,一個店面往往掛好幾塊招牌,短短幾百米內門頭店招就有1000餘處。
2010年5月,市工商局聯合市政委、環保、公安和國土房管局等,開始對全市31條主幹道進行店招店牌整治,全面推行「一店一招」,讓店招減量升級。
與此同時,由各區政府牽頭,開始將店招店牌的整治延伸到背街小巷、居民小區。所有未經審批的廣告牌,以及一店多招、外掛燈箱和霓虹燈、3樓以上的店招,都在徹底排查拆除之列。
按照市工商局的要求,拆除後的店招店牌,按照規範、美觀、協調和一店一招的原則,並依據街道風貌和業態的特點,各區要重新對店招店牌進行整體規劃。如果一條主幹道涉及幾個區域,則幾個區之間要進行協調對接。
「規範店麵店牌,絕對不是千人一面。」市工商局有關負責人說,建築物上的廣告、店招等,要與外立面相統一,並體現街區特色。
比如在各商業中心主幹道的店招設計,就要求個性鮮明、形式多樣,營造出都市繁華的氣氛;而在背街小巷則要求整潔美觀,具有獨特的品位。
如今,在各區街道,經過整治後的店招店牌所展示出的城市風貌效果已經顯現。
如渝中區從上清寺開始,將中山一路、李子壩沿線、人民路等周邊主幹道的門楣店招,都充分融合抗戰文化風格,與李子壩公園、曾家巖沿線的「抗戰文化一條街」連線成片,相輔相成。
作為美食一條街,九龍坡直港大道上的每一家店招招牌,都結合了直港大道比較現代的整體改造風格,其設計風格與色彩都與建築物相協調,渾然一體,並與楊家坪商圈遙相呼應,體現出都市美食街的氣氛。
長約1公裡的沙坪垻區磁童路,是我市首批綜合整治的31條城市主幹道之一。青磚、古樹、燈籠、天井……,沿街建築均用實木打造成川東民居風格,其店招店牌也多採用復古的木牌匾或實木雕刻。磁童路每一個細節都散發出復古和巴渝的味道,並與磁器口古鎮相得益彰,完美結合。
還有北碚區五路口、文星灣等街道,其店招與暖灰色的建築有機融合,傳承了北碚作為抗戰時期文化重鎮的歷史文脈……據介紹,重新規劃設計的店招店牌均與街道建築相得益彰,或彰顯大都市的現代氣氛,或富有濃鬱的巴渝特色,各具特色。
截至去年,主城區共完成882個主次幹道路段的整治,整治店招牌57萬平方米,達標門店10萬餘個。大多數主次幹道、窗口地區、背街小巷、居民小區,都完成了店招店牌的整治。
公益廣告傳遞精氣神
陳宇是前不久從福建回來的重慶商人,剛進入機場廣場就發現,以往街邊「牛皮癬」般的廣告店招不見了,映入眼帘的只有一塊1500平方米的巨形屏風。
武隆的天坑地縫、巫山的神女仙峰、酉陽的擺手風情舞……這個由6塊展板組成的屏風上,每一塊展板都體現著獨特的巴渝風情。
讓陳宇吃驚的還有,「以前醫療廣告滿街有,什麼豐胸的、治性病的……內容低俗,現在都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公益廣告。
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歐美一些國家,對戶外廣告的藝術性、創造性及規範管理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和嚴格的法律規範,以使其成為城市形象中重要的一面。
如在法國巴黎,偏重灰色調的城市戶外廣告,與巴黎咖啡色街道的基色相得益彰;嚴謹的德國,則對店面廣告燈箱的尺寸、規格和設立高度等方面都有很具體的要求,使店面與環境和諧相處。
那麼,重慶作為年輕的直轄市,又該如何找準自己的廣告特色定位呢?
據介紹,按照規劃,在清理整治後,主城各區除中心商圈、機場、火車站等窗口地區以及「兩江四岸」區域主要路段,允許設置部分戶外廣告外,其他區域不再設置戶外廣告。
「目前主城只保留了約16萬㎡的廣告位,其中一半會拿出來打公益廣告。」市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廣告是展示一個城市歷史文化和風貌特色的絕佳窗口。而公益廣告能夠在塑造城市形象,傳播先進文化,引導民眾行為中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
利用原有的廣告位以及新建的廣告牌,去年,我市在主城朝天門、南山、解放碑、觀音橋商圈以及主幹道等主要地方,已分布了約150塊公益廣告。
玻璃材質的屏風式廣告、韻味十足的中式牌坊或現代感極強的LED,這些充滿了藝術氣息和人文氣息的廣告設施,不僅可以生動地宣傳著「五個重慶」,其形式多樣的設施本身也成為一道道靚麗的城市風景線。
2010年9月,從重慶前往「小平故裡」廣安的渝鄰高速,則被作為「紅色之路」試點,啟動實施公益廣告示範路工程。
這個全國首條以公益廣告展現中國革命歷程和革命精神的高速公路,用18塊帶有五角星的公益廣告牌,再現了長徵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等時代精神,以及焦裕祿、錢學森等英雄人物,全面彰顯了重慶這座英雄城市的精氣神。
如今,渝鄰高速上的公益廣告模式已經在全市高速公路推廣。名人格言、「五個重慶」、「縮差共富」等內容,輪流登上高速公路上的公益廣告牌,向來自各地的人們展示著重慶的美好。
四川、貴州等鄰省盛讚我市公益廣告,並提出要與重慶聯動,共同把高速公路打造成靚麗的公益廣告風景線。
據介紹,截至去年底,全市以主城區和「外環八射」高速公路為重點,我市已建成戶外公益廣告設施1879塊。今年,我市將戶外公益廣告牌建設逐步延伸到區縣、農村。除主城九區以外,31個區縣將平均完成建設100塊左右的公益廣告,總共新增3221塊。屆時,我市公益廣告建設的重點布局將基本完成。
按照規劃,我市將建成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公益廣告示範城。
精彩個案
渝中區中山四路:
門楣店招就是街道的臉面
位於中山四路的「譚木匠」,是一家木梳老店。52歲的店員楊明壽,見證了這條街道的變遷。
「當初,考慮到這裡是一條有著歷史意味的老街,所以選址於此,希望生意能好一些。」楊明壽坦言,但由於以前街道邊滿是文具店、小餐館、蛋糕店等,店招也五花八門,所以桂園、周公館等抗戰遺址,完全被淹沒在這些雜亂的小門面裡,使整條街由於缺乏好的規劃打造,沒有體現出其價值來。
在2010年進行的城市主幹道綜合改造中,依託周公館等歷史建築,中山四路將沿街房屋全部改造成以青灰為主色調的建築風格,重現抗戰風貌,店招也統一成古色古香的牌匾。
「這樣一來,整條街的檔次一下就上去了。」楊明壽說,現在,全街幾十個店招,均採用「淺灰底」的門楣,提升了街道整體的品牌形象,也提高了街道整體的經濟效益。
如今,煥然一新的中山四路成為了全市門楣店招的範本,也成為抗戰文化的旅遊景點之一。「現在店裡的效益也更好了。」楊明壽高興地說。?
觀音橋商圈:
逛的就是4A級景區
多年來,觀音橋商圈的門牌廣告形態各異、五花八門,影響了商圈的形象。
曾經,在觀音橋銀鑫市場,這棟近20層的大廈有不規範的大小廣告牌60餘塊,面積達到800多平方米。「外地客來到觀音橋,看到這些亂七八糟的廣告牌,會怎麼想?廣告牌規範了,城市才更加整潔、漂亮。」江北區市政工作人員表示。
為了清除視覺汙染,經過排查,江北區拆除了1200餘塊廣告牌。隨後,江北區對轄區內近萬塊店招進行了統一設計,或巴渝味道的青瓦木匾,或配色簡潔明快的現代風格,實現了一條街區一個特色,體現出不同街區的不同商業氛圍。
比如洋河片區,定位都市形象展示區,配合咖啡色的牆面,店招統一「變身」簡歐風格。在步行街一帶,則伴隨著整個業態不斷國際化,打造時尚高端的店招外觀。
通過規範美化建築立面及其附著的廣告店招,觀音橋商圈的街區容貌和購物環境得到了美化,成為全國聞名的區域商業中心。2010年10月,觀音橋商圈正式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北部新區翠渝路社區:
公益廣告牌倡導健康生活
北部新區翠渝路社區,以前是一個髒亂差的農轉非社區。整治後的社區,綠樹成蔭,還增添了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公共健身等設施景觀。
其中,最為顯眼一道的風景,是社區廣場旁邊「五個重慶」的公益廣告。「現在小區環境好了,居民們的生活也變了。」社區居民朱秀英說:以前大家都是呆在家裡打牌、看電視。現在小區變樣了,又有公益廣告的倡導,每天都有很多居民在廣場打太極、跳舞、跑步,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健康、充實。
據悉,北部新區相繼在大竹林街道、星光社區公園等8個社區、廣場、公園,以屏風、魔方、中式牌坊等方式設立了「五個重慶」的公益廣告牌。這些具有濃鬱藝術性和人文特色的公益廣告,與周圍景觀相呼應,形成一道道靚麗的景觀。
龍頭寺火車北站廣場:
雙語公益廣告彰顯國際化
Jhon是從成都來重慶的留學生。很不巧,手機沒電的他不知道具體時間了。不過,走出候車大廳的Jhon一眼就看見廣場旁邊矗立著的、別具特色的「時鐘」公益廣告。
廣告下方是燈箱式的公益廣告,用一棵生機盎然的綠樹展示著「五個重慶」的建設,上端則是一個大時鐘。嘀嗒不停的時鐘,極大方便了前往乘坐火車的市民了解時間。
Jhon一年前來重慶不是這樣的。那時,火車站廣場周圍被五顏六色的各種廣告牌包圍著,讓人眼花繚亂。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穎時尚的玻璃體、三面立體翻、牆面噴繪等公益廣告。這些公益廣告不但有重慶的「民生十條」等內容,還有很多國內外的格言。
讓Jhon 吃驚的是,其中外國格言採用了英漢雙語來表達。「保持外國格言的原汁原味,以體現重慶是一個國際化、包容性強的城市。」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楊清明說,目前重慶在主城九區及高速公路上的公益廣告設施,以其精美的設計、令人愉悅的內容,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口碑。尤其火車北站等樞紐地區的公益廣告設施,包含了國際國內的人文精神,彰顯出重慶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氣質。
據悉,去年11月,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廣告的力量》對其公益宣傳廣告進行了重點拍攝。
南岸南湖社區:
「最美社區」的店招很「巴渝」
背街小巷是一個城市的發展脈絡,社區是城市的基本單元。在我市廣告店招整治項目全面推進時,背街小巷和社區的店招面貌及周邊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全市最美社區」南岸區南湖小區就是這樣的例子。
南湖社區建成於上世紀80年代末。由於年久失修,社區房屋立面破舊,店招店牌不規範,環境「髒亂差」等原因,讓居民頗有怨言。
為提升背街小巷居住品質,南湖片區進行了包括建築立面、市政設施、店招牌等綜合整治工程項目。
青石板道路,灰色琉璃瓦,中式牌匾店招,火紅的燈籠形路燈……整治後的南湖社區變身為主城最大的社區公園和重慶版「寬窄巷子」。其中,210塊整治和更換了的商店招牌,散發出濃鬱的巴渝風情和古樸韻味。
此後儘管南湖社區不斷調整經營業態,相繼引進大型超市及知名特色餐飲等項目,但懸掛的店招店牌始終體現著濃鬱的「巴渝特色」。
如今,南湖社區被評選為「全市最美社區」。上海、武漢、深圳等20餘個省市單位相繼來南湖社區參觀。
拍賣製取代審批制 建立廣告管理長效機制
「城市一天比一天漂亮了。」這是不少重慶人最大的感受。
如何讓近兩年來的城市環境綜合改造成效保持下去,關鍵是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
據了解,重慶廣告業的混亂是從2002開始的。當年,戶外廣告審批權下放到各區縣,主城廣告公司也如井噴般增多,戶外廣告開始遍地開花。截至2010年整治前,主城戶外廣告公司有1700餘家,每年平均新增過百家。
「此前,我市戶外廣告管理的直接依據只有地方法規《重慶市戶外廣告管理條例》,沒有一個相應的配套規章或管理辦法。」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認為,管理比較薄弱,違規設置、隨意審批情況較為嚴重,是造成我市城市戶外廣告「多、亂、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把戶外廣告管理工作重點由清理整治向完善長效管理機制轉移,2010年10月,市工商局及時制定下發了《重慶市戶外廣告位經營權公開出讓暫行辦法》,我市所有戶外廣告都要由重慶聯交所進行公開拍賣。
這意味著戶外廣告拍賣制正式取代了此前的審批制,任何人都不能「批條子」。 「以前,哪裡設廣告位、批給誰,基本上是各區縣領導說了算。《暫行辦法》則完全叫停了區縣領導們的一支筆審批。」這位負責人表示,正是戶外廣告位經營權公開有序的出讓,促進了戶外廣告設置管理的科學發展。
此外,我市還先後制定了公益廣告、招牌標識、公交站臺廣告設置、遊走字幕廣告管理規定等,戶外廣告長效管理機制的基本架構已初步形成。在廣告內容上,則成立了「三性」審查專家諮詢委員會,出臺了《關於加強戶外廣告合法性、思想性、藝術性審查的指導意見》,以確保內容的積極健康。
專家熱議
許多城市在建設發展中幾乎沒有自己的特色,「千城一面」。但重慶在對城市的綜合改造和整治中,注重了對歷史文脈的保護和城市精神的挖掘,尤其在廣告店招這樣小細節的設計中,都融入了獨特的巴渝風味,努力營造出一種充滿人文精神的城市空間。
這些被改造後帶有重慶特色的街道和建築,都將成為標誌性的地標,讓人過目不忘。因為它們尊重了歷史,傳承了文化。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袁恩培
廣告是一種新媒體,是廣泛、公開地向公眾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在營造宜居城市的構想下,戶外廣告功能正在被重新發現和界定,從而優化和轉型。
公益廣告最能體現一個城市的品位。名人名言、哲理故事、風土人文……這些以「真善美」為主旋律的公益廣告,呈現出一片樂觀、健康、向上的風貌,讓大家在潛移默化中有所感悟,同時推動整個城市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副教授鄒琰
廣告是一個平臺,而公益廣告是公民衡量自己價值的參照物。但廣告畫面不是強制灌輸,而是潛移默化的傳遞。它首先要和周圍相映襯的景觀,然後採取設計新穎、製作精良、主題豐富的內容,向人們傳達引導某種價值觀念,而不是硬生生的廣告。重慶的公益廣告很值得各地學習。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廣告學系主任金定海(記者 李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