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我也逐漸對《東宮》這部古代偶像劇上頭,不誇張的說,我認為這部劇是近年來IP改編得最完整和合理的古代言情劇,而且演員演技、取景和服化道方面也是少有的品質在線。
那麼《東宮》究竟好在哪裡呢?
曾經的&34;一度深入人心,讓很多人的重點關注都落在渣男屬性上;但幾刷《東宮》之後,我認為其中的深層內涵很值得與大家分享,尤其在編劇方面,還能為感興趣的小夥伴提供一些乾貨和參考價值,所以我將從故事前提、人物和衝突三個方面為大家深入剖析,聊聊這部劇究竟好在哪裡。
《編劇的藝術》為我們劃了個重點:有個構思清晰的&34;才能寫出一個好故事。而這個&34;就是&34;等等的統稱,便於我們理解。
現在我們結合《東宮》來看看,這個故事的&34;是什麼呢?
劇情簡介:皇子李承鄞和公主小楓身屬不同的國家,而這兩個國家利益緊密,卻又以彼此為心頭大患。初時,李承鄞利用小楓對自己的信任,一舉滅掉丹蚩全族,此事令相愛的兩人反目成仇,還意外地雙雙失憶。但他們的緣分不僅沒有斷絕,還因為國讎家恨和權力之爭而波折重重,直到結局時小楓以身殉國。
所以這部劇的&34;是:國讎家恨導致男女主生死相隔。
或許有人會質疑&34;的重要性,因為寫故事的人大概都會經歷過這種情況:忽而靈光一閃,一個靈感或一個情境觸動了自己,於是就圍繞這個點來寫一個故事。
但實際問題卻在於,這個靈感或情境是否能為這個故事提供足夠的基礎?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沒有一個結構清晰的&34;,就沒有任何一個靈感或情境能讓故事自圓其說,無法把劇情導向一個合乎邏輯的結局。所以我們時常看到那些所謂的&34;和&34;的劇,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不過我們也需要注意,不要漫無目的地找&34;,因為&34;是劇的核心,它該是你的信念——信念是支撐你構思一個故事的根本,讓你可以深入研究,發掘人物和情節的關鍵。
我們的創作都是希望觀眾能產生共鳴的,所以不要描寫自己都不相信的事物,只有以信念為&34;,你才能全心全意地去證明它。又或者,你的&34;在別人看來是荒謬可笑的,但你自己絕不該如此看待它,反而要想方設法去支撐它。
好比《東宮》的前提是&34;,或許有人覺得它是狗血的,但為了力證這個&34;的真實感和必然性,編劇就會圍繞它來挖掘人物深度和劇情衝突。
說到&34;的人物設定,我們常見的有無能平庸、奸狡腹黑或剛愎自用等類型,而且都被設計得很臉譜化——言語和表情沒有細枝末節的變化,更沒有心理活動,所思所想都直白地畫在臉上,這種乏味的演繹不僅演員要負責任,編劇也需要仔細研究。
我之所以認為&34;被塑造得比較成功,正是因為他這個&34;被編寫得十分有血有肉,他的情緒和個性在不同階段都有明顯的變化,尤其面對不同的對手和環境,他的言行都會有所調整,所以改編後的李承鄞比原著中過多留白的設定更有看頭。
那麼編劇是如何讓李承鄞豐富起來的呢?這就離不開人物的&34;這三個維度的構想了:
不同的生理結構使人物對生活的看法千差萬別,這種影響深入骨髓,人物是寬容或狹隘、謙虛或傲慢都取決於它;而人物在社會裡的位置,決定了他的視野和格局:活在地下室的人,他的遊樂場是城市骯髒的街道;住豪華別墅的人,他的遊樂場是全世界的名勝之地。
在這兩者的共同作用下,人物的心理就產生了變化,催生出野心、挫折、性情、態度、情結等等。
以下是&34;的具體內容的,可供大家參考,便於搭建人物框架:
只有把這三個維度都考慮周全,才能塑造出豐滿、立體的人物,脫離千篇一律的設定;那現在,我們就來看看&34;的三個維度是如何設置的:
李承鄞&34;的變化是非常豐富的,他的事業和愛情,始終圍繞著前兩個維度或蟄伏或發動——他的每一步都是循序漸進,能用邏輯來解釋的,不存在跳脫的思想行為,也不強拗&34;的那種主角光環;他會有身陷囹圄的低潮,對皇權卑躬屈膝,直到後面步步為營、絕地反擊。
在一故事中,如果人物在開頭和結局都處於同一狀態,無成長無變化,那麼這個故事就是糟糕的。
所以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筆下人物的每個細節,才能知道在每種情況下人物的反映;而&34;不僅能豐富人物的內在外在,還能為人物的每一個行為提供理由,追溯人物動機,便於我們能直觀地寫好任何一個人物。
而且我們要牢記,不僅是主角,就是配角都需要這三個維度來加持——好的劇不只是讓主角出色,還要不浪費任何一個人物。
關於這點《東宮》就稍微欠缺了,尤其反派配角在劇中的運用有太強的&34;,邏輯上存在瑕疵,成為我們所說的那種&34;。如前太子李承鄴,失敗得太倉促太容易;顧劍,打著後悔和補償的旗號,強行演繹第三者插足的戲碼等等。
因此在一部劇中,不要把配角當&34;來搬弄,而應該賦予實在的人物思想,合理化配角的言行,才能更豐富故事的質感和厚度。
既然前提和人物都已準備就緒,那麼把故事有邏輯地連貫起來,就需要豐富且合理的戲劇衝突來助陣了。劇作家拉約什·埃格裡說:&34;
人物通過衝突來展露自己的特性,承擔在劇中的使命,用行動來說話;因此所有「衝突」都能追溯到個體所處的環境及社會因素,絕不是無釐頭地爆發的。
其中《編劇的藝術》為我們列舉了四種常見的衝突類型:
我們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迷信&34;。只要人物的三維信息齊全,有一個清晰的前提,任何類型的衝突都能體現它的價值。
回過頭來,我們看看《東宮》的衝突都有哪些類型,也驗證一下這些衝突的存在是否合理。
其中男女主角的感情線分為兩段:失憶前和失憶後。劇中多處使用「升級型衝突」和&34;,這在對比&34;的作用上,加強了張力和懸疑感,鋪墊了最終爆發無法挽回的悲局基礎。
以下是我節選的幾個衝突,我們暫且把性命攸關的視為「大衝突」,把感情糾葛看作「小衝突」,而小衝突就是我們所說的&34;——由小衝突凝結成大衝突,這樣自然過渡後,人物就能穩健地持續發展。
所以我們主要檢驗這些衝突是否做到推動劇情,促進人物成長等作用。
衝突01:李承鄞和小楓在丹蚩的婚禮當天,也是李承鄞殺死小楓外公的日子。
李承鄞和小楓的感情是在吵鬧和鬥氣中積累的,而這些小衝突都是為「先婚禮後滅族」而鋪墊的,所以當李承鄞手刃小楓外公的那刻起,這個大衝突就推進了《東宮》的第一個高潮。
「先甜後虐」的設定,其重點是落在&34;的部分——不僅考驗人性,還奠定了悲劇的基調,成功地帶動了觀眾的情緒,把男女主角的幸福和磨難,以最尖銳的方式對比出來。
衝突02:李承鄞隨小楓跳忘川,兩人雙雙失憶。
親人之死和滅族之痛是能補償的嗎?當然不行,所以在小楓不忍心殺李承鄞來復仇時,她選擇跳忘川(懸崖),用&34;來逃避現實的痛苦,卻不想李承鄞也緊隨其後。
這一段,兩人的對峙狀態就是&34;,讓觀眾迫切地想知道,失憶後的兩人是相愛還是相殺?無形中,觀眾就抱著期待來追逐人物的後續發展。
衝突01:小楓恢復記憶,對特意來表白愛意的李承鄞插了一刀。
這個&34;,源於兩人之間的&34;——小楓恢復記憶了,但李承鄞沒有。
所以興高採烈地來表白的他,卻被心愛之人插了一刀,那一幕的衝突除了把他們相愛相殺的情緒推到至高點,還側面反映了李承鄞的成長——為了能掌握權力,為了能光明正大地愛小楓,腹黑內斂的李承鄞終於成為朝堂爭霸中最大的贏家。
衝突02:李承鄞因為嫉妒,當眾射殺小楓鍾愛的「小五」。
沒恢復記憶的李承鄞,以為顧劍是小楓的心上人&34;,所以妒火中燒的他,殘忍地讓&34;死於亂箭之下。但情敵死了並不意味著小楓會投入他的懷抱,反而更激發和推動兩人走向悲劇。
衝突03:小楓以死明志,換取豊朝和西州的和平共處。
儘管小楓還深愛李承鄞,但她是無法與&34;的他重修舊好的,所以這個無解的局面迫使她逃回西州。但她這個行為激怒了李承鄞,並觸發了自己大哥與豊朝開戰的決心。
於是在兩軍陣前,小楓不得不拼死阻止,最終以身殉國——這一幕既暗喻落葉歸根,又預示著小楓和李承鄞回到初始之地的宿命因緣,從哪裡開始,就在哪裡結束。
《東宮》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每個衝突都安排得恰到好處。故事雖然老套,但編劇憑藉老道的寫故事技巧,以多個&34;的名場面,為《東宮》的悽美愛情增色不少。
透過剖析《東宮》,我們已知想寫好一個故事,就離不開一個清晰的前提、三維信息齊全的人物和合理的衝突。
而在文中展示的表格和思維導圖,是我為大家提煉的一些要點,希望能幫助有需要的小夥伴,早日寫出自己的專屬故事。如果大家還有疑問或建議,歡迎給我留言~
參考資料:
《編劇的藝術》,拉約什·埃格裡
《短篇小說寫作指南》,[美]《作家文摘》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