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9月梁靜茹和前夫趙元同離婚不久,在專輯分享會上唱著歌時,突然情緒失控,不時回頭,用頭髮遮擋臉部。
正如她在《慢冷》中唱到的:
時間回到2009年,時年,正當紅的梁靜茹在馬來西亞舉辦演唱會時,趙元同突然現身,拿著鑽戒跪地求婚。一年後,兩人連續三地舉辦了婚禮,在長灘島舉行的婚禮上,恩師李宗盛還是他們的證婚人。
趙元同哭著對她說:「謝謝你成為我的另一半,完整了我的生命。以愛的名義和你生活在一起,是我認為最幸福的事。」
梁靜茹也哭了,她說:「謝謝你,讓我成長為更好的人。」誰又能懷疑那時那刻的,兩人真實的幸福呢?
然而,愛,也是有保質期的。或許在趙元同心中,9年已經夠久了。梁靜茹與前夫美籍華人趙元同,兩人結識於2007年。當時是在上海演唱會的慶功宴上,通過經紀人的介紹梁靜茹認識了身為紅酒商的趙元同,之後兩人開始交往。並於2010年結婚。婚後,梁靜茹誕下一子。並放下工作,安心在家相夫教子,結婚的9年中,梁靜茹有7年都沒有發片。要問婚姻的滋味如何?
自從和梁靜茹離婚後,趙元同更是自由地放飛自我,頻頻到處約會。
這邊恢復單身的梁靜茹重回事業,而且發展得很好。今年還將繼續在內地開演唱會。梁靜茹,其實是馬來西亞人。1978年6月16日,梁靜茹出生在一個愛唱歌的家庭裡。她的父母是在一場歌唱比賽中相識,父親在梁靜茹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指導她練習唱歌。並傾盡全力幫她尋找登臺演唱的機會。
18歲那年,梁靜茹終於夠上了參加比賽的年紀,而父親卻永遠離開了她。這成為她心底的一個痛。也是在這一年,音樂教父李宗盛到馬來西亞挖掘新人,偶然間聽到了梁靜茹伴唱的聲音,認為她很有潛質。於是把未滿20歲的梁靜茹帶到了臺灣,開始了音樂之路。兩年後,梁靜茹出了第一張個人專輯《一夜長大》,2000年,她憑藉《勇氣》一曲成名。才剛出道時,梁靜茹就公開自己遠在馬來西亞的音樂人男友阿管。可惜兩人的感情最終沒能經得住距離的考驗,相戀四年後,於2004年初兩人和平分手。分手後前男友阿管還為梁靜茹寫了一首《接受》,歌詞像是一封深情的告別信,譜寫出了無法繼續相愛的理由。一年後,梁靜茹被狗仔發現新戀情,戀愛對象是五月天裡的瑪莎。兩人當時同屬滾石唱片。2006年,梁靜茹推出了專輯《親親》,瑪莎全程參與製作。專輯中的12首情歌,記載了兩人的小甜蜜。只可惜,全世界都知道他們在戀愛,而男方瑪莎卻一直不願意承認,梁靜茹也曾步步緊逼過,卻依然未能如願等到瑪莎的公開回應。
那時的梁靜茹很想結婚,但瑪莎卻稱自己是不婚主義。於是梁靜茹只好放手兩人4年的戀情。放下這一段,梁靜茹用了整整8年。
直到2007年遇到趙元同,並於2010年與步入了婚姻。
如今那個曾經的「結婚狂」梁靜茹,又再度恢復了單身。
值得欣慰的是,這次宣布新戀情的她,預示著她已經從1年前的離婚的傷害中走了出來。
因為對任何人來說,離婚都是不亞於一次「大手術」,少不了傷筋動骨。就連自信的大女人馬伊利,在前幾天還提到自己去年和文章結束了11年的婚姻後,自己「療傷」的情形。
「我覺得自己患上了拖延症……去年就真的不太好,每天坐在車上就恍恍惚惚,覺得腦子昏昏沉沉,做什麼事都不太有力氣。」
「我試過針灸,一萬塊錢一次,然後看運動康復,有心理醫生,每天都傾訴。」
每一個離異女性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度過離婚後的恢復期。
有人去旅行、有人談戀愛,有人改變髮型,也有人辭職換工作,有人搬家換房子……
不管哪一種方式,最終都是讓自己重新恢復生活中心,過好自己的當下。
就好比,原本兩個半球合在一起向前滾動,如今分開了,就算只剩下自己這一半,也依然可以過好,只不過節奏需要重新調整而已。
但也要允許自己有一段脆弱期,悲傷期,只是這並不代表沒了希望,更不代表「我好不了了」。
新節奏最需要的是先重新愛上自己。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認為,所有人在心理上都是兩性的,既有男性的一面,也有女性的一面。
男人和女人都無法看到自身中的異性特徵,而是會在吸引他(她)的異性身上發現這些特徵。
這時候就容易墜入情網,以為自己找到了靈魂伴侶。
事實上,這時候我們愛上的是並不是真正的對方,而是把自己心中的異性特徵投射到對方身上而已。
所以,在激情期過後,難免會失望。
因此,追求愛情圓滿的關鍵並不在於伴侶身上,而是在於自我。
婚姻最大意義,是給了我們一個探索和完善豐富我們內在人格的契機。
當這一部分完整後,我們就會同時擁有面對孤獨以及與他人連結的能力。
而這一點則與婚姻本身並無太大關係。
無論愛情,還是婚姻,最終都是為了成就那個成熟和完整的自我。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轉發給家人朋友。
對啦,因為微信公眾號改版了,看完記得點個在看,這樣你才能及時看到我的文章呢。
ps
1、後臺回復「寫信」,會收到一個填寫問題的連結。填寫提交即可。為了感謝大家平時對我文章的支持和轉發,特開設了「語姐讀信」欄目,回答大家個性化問題。
上海外國語大學MBA,10+企業品牌定位諮詢經驗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擅長身心療愈、個人發展諮詢
專注於個體成長發展,尤其思維、認知、視野的提升
還著有系列幽默、溫和、富有深意的育兒實踐文章
最新閱讀(點擊標題即可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