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中有3位女主:江疏影、童瑤、毛曉彤。在佟麗婭離開後,江疏影成為了第一女主,但卻在劇集開篇,因為角色而受到「詬病」。
江疏影在劇中飾演都市麗人王漫妮,人設為獨立、精緻、自信。相對於完美媽媽顧佳和乖乖女鍾曉芹,王漫妮這個角色自身的槽點多一些。
王漫妮工資不高,卻能拿出一大半用來租房,因為漫妮喜歡屋裡的陽臺,晚上回到家能夠獨自坐在陽臺小憩一會是貴的理由。
人前的王漫妮是光鮮亮麗的,但人後的她卻是滿腹辛酸的,捨不得吃好的,每天下班都用便利店最便宜的便當對付一下,所以第一集剛播完,王漫妮的生活就被大家定義為:精緻窮。
隨著劇情的推進,王漫妮邂逅「海王」梁正賢,第二面就以「光速」相戀,並且最後上升到了願意為了梁正賢而做「不婚族」。再到後來負氣回到小鎮,剛接受完張志的「安排工作」,立馬又因為遇到魏志傑而再次離開。
王漫妮的人設崩了,而江疏影也被「波及」。為什麼說江疏影被《三十而已》的王漫妮「拖累」了?
人物臉譜化
「臉譜化」今年常被提起,在《演員請就位》中,陳凱歌、李少紅、郭敬明、趙薇4位導師都提出過關於劇中人物臉譜化這個問題。
其實人物臉譜化指的是讀者通過人物的外在特點就能推測出人物的行為特徵。舉個例子:影視作品中的正面角色基本都是眉眼端正、一身正氣,而反面角色大多是賊眉鼠眼、眼神飄忽。
為什麼王漫妮給部分觀眾一種臉譜化的感受呢?我們來細看2處劇情:
劇情1:王漫妮當眾還給梁正賢衣服
在王漫妮和趙靜語處獲知自己真實「位置」後,漫妮帶著最後一絲希望在餐廳追問梁正賢,其實在漫妮剛落座不久,細心追劇的觀眾就能感到漫妮的「殺氣」,後來負氣脫下衣服並不在意料之外。而觀眾的這種不意外,正是因為「臉譜化」預先感知到的,這場戲演員的表情一開始就知道是「大戲」。
劇情2:王漫妮接過魏志傑的名片
王漫妮在剪彩儀式上就注意到了魏志傑,送茶時被搭話,當漫妮接過魏志傑的名片時,王自健飾演的張志已經註定成為過去式了。為什麼劇情還沒演到觀眾就猜到了呢、因為以大家對王漫妮這個角色的認知,她因為魏志傑回到上海不意外。
說到底,相對於顧佳總是讓人出乎意料,王漫妮這個角色基本一直在觀眾的預料之中。王漫妮的行為是可以被觀眾輕而易舉地預測到的,從而失去了意料之外的劇情色彩。
角色單一化
王漫妮這個角色的特點是:光鮮亮麗、時尚洋氣,骨子裡透露著傲氣。王漫妮其實很矛盾,前半部分心思不夠純粹,大結局留學深造的結局也不符合常理,畢竟30歲的未婚人士留學門檻不低。
熟悉江疏影的劇迷應該對江疏影之前的飾演過的角色略有印象,江疏影本身屬於高冷女神,而接拍的角色大多也都是高傲型女主。
在趙薇的作品《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江疏影是校花阮莞;在孫紅雷的《好先生》中江疏影飾演「千金烈女」江萊;在王凱新劇《清平樂》中,江疏影飾演曹皇后曹丹姝。
這幾個影響力較大的角色幾乎都是高冷女神範兒,再加上王漫妮也是同類型角色。難免會有一種審美疲勞。因為角色的需要,再加上江疏影本身的「傲氣」,看江疏影演戲總覺得她拿著一股勁兒。
其實造成這種局面的無非是角色人物單一化和角色臉譜化。類似單一的角色看多了,很容易將演員「禁錮」在選角的小圈,也會離這個小圈之外的角色漸行漸遠。
演員應不應該走出舒適圈
江疏影很適合演自帶光芒的角色,因為自身的優勢,站出來人物就立住了。比如靳東,提到靳東眼前浮現的就是精英類型的角色,西裝筆挺,豪華小車是標配。
江疏影和靳東都將自己擅長的角色演繹得精準貼切,如果未來只接類似的角色對於演員而言是好還是不好呢?
其實這就上升到演員應不應該走出舒適圈的問題了。李誠儒老師曾在《演員請就位》中點評金婧,認為金婧應該保持自己獨有的喜劇風格,在自己的領域努力深耕,做到國內喜劇女一。
但導演郭敬明卻有著不同的見解,郭敬明認為演員是充滿可塑性的,並不能因為擅長什麼角色就只演同類型角色。這也是為什麼金婧在郭敬明的作品中,大多數樸實無華的底層悲情小人物,而金婧確實演得很好。
鹿晗為了走出舒適圈,拋下偶像光環演繹略帶喜劇色彩的肖楓;藍盈瑩想走出舒適圈,參加了《乘風破浪的姐姐》;潘粵明更是為了打破自己在觀眾心中儒雅書生的形象,挑戰了胡八一。他們勇敢走出了舒適圈,不僅收穫成功,更突破了自己。
角色不代表演員,就像《三十而已》,開播前佟麗婭因為顧佳這個角色定位而辭演,童瑤卻「撿漏」成功,這說明,只要演技到位,其實角色是可以被演員帶動的。
而演員對待角色的態度,更應該是一種「人文情懷」,貫穿於表演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