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幹出血可能是一種具有廣泛症狀的破壞性疾病。出血可能是由於外傷,中風潛在的血管畸形或一系列罕見疾病。CT和核磁共振成像擴大了我們對這種疾病的診斷和理解。腦幹是人的生命中樞,腦幹包括中腦、腦橋、延髓,腦幹海綿狀血管瘤是導致腦幹出血,病人可出現肢體癱瘓、昏迷及生命風險。腦幹出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1812年謝恩首次描述了腦幹出血(謝恩1812)在對表現為昏睡和昏迷的患者的病理學研究中。1877年波德回顧了文獻中報導的67例患者的發現(波德1877)。高爾指出,意識喪失不是一個基本特徵,患者經常出現癲癇發作(高爾斯1893)。1900年奧本海默詳細描述了腦橋出血的臨床特徵(奧本海默1905)。回顧了腦幹出血的年代學歷史(湯普森和薩爾曼1988;海恩斯和莫爾曼1993)。在CT掃描時代之前,關於腦橋外腦幹出血的報導很少,可能是因為這種情況很輕微,而且經常與腦幹梗塞混淆。中腦和髓質出血的臨床和病理描述是在引入頭顱CT掃描後描述的。即使使用CT,Duret(杜蕾特)出血的檢測也可能受到限制(丸紅和索德2008)。CT還使人們認識到腦幹出血的「良性變異」(Shuaib 1991)。
腦幹出血原因
腦出血的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加。然而,腦幹出血發生在較年輕的患者組,發病率最高的患者發生在40歲至60歲之間。原發性腦幹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高血壓。先前的研究已經注意到腦幹出血在古柯鹼使用者中的較高分布,但這一風險因素與腦幹出血之間的關係並不顯著。
出血的潛在機制是繼發於血管損傷,最常見的是高血壓(Dinsdale 1964)。出血導致腦幹嚴重破壞,往往預後嚴重(Chen et al 2019)。年輕人在沒有高血壓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出血。這類病變通常繼發於血管畸形(Mangiardi和Epstein 1988)。血腫通常較小,產生較輕的缺損。在許多有這種血管病變的患者中,手術清除血腫可能導致早期改善(Mangiardi和Epstein 1988;Stea等,1994年)。手術切除可防止復發。少量出血可能繼發於腔隙疾病(II型腔隙)(Challa和Moody 1989)。這些患者的臨床表現類似於腦幹缺血性腔隙受累(Challa和Moody 1989)。腦幹出血,按頻率排列,見於腦橋、中腦和髓質。
血管畸形,主要是海綿狀血管瘤和動靜脈畸形(AVMs),可以是腦幹出血的次要原因。腦幹出血是自發性腦幹出血中死亡率最高的。他們報告的死亡率在47%到80%之間。
腦幹出血如何治療?外科手術是血管瘤患者一線治療方法
在一項腦幹出血研究中,回顧了25例急性自發性腦幹出血患者的經驗,以及手術與保守治療的選擇。出血繼發於海綿狀畸形4例,動靜脈畸形3例,高滲危象11例,心肌梗死後溶栓治療2例,不明原因5例。15例患者經血管造影、MRI或ct血管造影檢查均排除血管畸形。11例患者因閉塞性腦積水需要腦室外引流。4例海綿狀血管瘤患者和一例動靜脈畸形患者均接受了病灶切除手術。2例患者臨床症狀改善,隨訪檢查神經系統狀況無惡化。兩個病人,一個表現為AVM,另一個表現為海綿狀血管瘤,接受了放射外科治療。其餘患者保守治療。本組所有患者均有殘留神經功能缺損;在本報告發布時,已有8人死亡。結論:對於血管瘤的患者,外科治療是一線治療方法。血管瘤的症狀表現為神經系統狀況惡化和表面損傷。
腦幹出血一定要手術嗎?
對於這個問題,作為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WFNS)教育委員會現任主席,世界神經外科學院創始會員,歐洲神經外科第一大雜誌《Neurosurgical Review》主編,德國巴特朗菲教授曾表示:我認識一個海綿狀血管瘤的病人,現在已經快30年了。大約30年前他有過一次出血,從那以後,再也沒有第二次出血,針對這個情況,我們不會選擇手術。但是我會建議手術的情況是,所有出血和存在神經系統問題或嚴重症狀的病人,可能是第二次出血,也可能是第三次出血。
如果病人不久前遇到腦幹出血,他或她能手術麼?或需要等待一段時間再手術麼?
巴特朗菲教授表示:早期手術對病人更好。手術越早對出血後的病人越好,當然,這取決於具體情況、出血的大小和病人的神經系統狀況。但是等待,正如有時會被許多醫生推薦的那樣,並不好,因為經過長期的等待,在最初的一次出血之後,會形成一個局部疤痕,而這個疤痕的形成實際上阻礙了一個好的手術,這使得手術更困難,更危險,甚至有時阻礙完全切除病變。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在出血的早期階段,出血或多或少仍是一種液體。所以當我們通過手術打開出血區的腦幹時,血液可以被衝出去,這在手術中非常有用。如果我們等幾周,血液就會凝結,變得更僵硬,更難以清楚。
轉載自:INC國際神經外科醫生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