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陳可辛找來了黃曉明、鄧超和佟大為,以新東方的創辦故事為背景,拍出了一部《中國合伙人》。
電影一經上映就引起轟動,觀眾在被「新夢想」三人組打動的同時,似乎還燃起了個人創業的欲望。
根據統計,自2014年伊始,大眾創業的熱情就一直高漲,「眾籌、孵化器、創客」等與創業息息相關的新名詞也接踵而至,全民創業更是被不少學者專家稱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方向」。
當然,真實情況到底是電影推動了大眾創業的激情,還是因為陳可辛捕捉到創業時代的來臨才拍攝電影,我們無從考究。
但《中國合伙人》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它的口碑之好甚至讓一向被詬病為油膩演技的黃曉明,重新獲得了觀眾的認可,陳可辛也憑藉這部片在內地電影圈站穩了腳跟,並找到了自己創作的方向。
在2013年之前,陳可辛雖然早就察覺到中國電影行業的重心即將從港臺轉向內地,但卻一直沒有把握到正確的創作方向。
鑑於此前拍攝過《投名狀》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陳可辛在進軍內地電影市場之初,是打算以古裝動作片作為切入點。於是他在2011年拍了一部《武俠》,反響一般;在2012年拍了一部《血滴子》,更是直接被嘲笑為「過時的重口味導演」。
平心而論,這兩部電影雖然算不上是佳作,但如果放在當今的電影市場,除了《繡春刀》外也基本找不到能出其左右的古裝動作片了。
所以,陳可辛當初的失敗其實並不是他不會拍古裝動作片,而是古裝動作片這個題材的確已經沒落了,很難讓內地觀眾「買單」。
意識到大方向走錯了的陳可辛馬上開始思考如何轉型,眼界開闊的他發現改革開放30年的時代往事有非常廣泛的受眾,只要再結合一些自己海歸的經歷,或許能寫出一個不錯的劇本。
中影大佬韓三平得知陳可辛有這個想法後,向他簡單介紹了新東方的創辦經過,陳可辛聽了後非常感興趣,並在各種牽線搭橋下聯繫上了孟曉駿的原型徐小平,讓他提供了一份原始劇本。
現實中的徐小平年輕時是個藝術生,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系,並在加拿大薩斯卡徹溫大學獲得了音樂學碩士學位。雖然這些年一直在商海浮沉,但骨子裡的文藝氣息讓他收到陳可辛的邀約後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下來。
陳可辛在這份原始劇本上融入了自己的經歷和見解,大刀闊斧地將徐小平提供的故事進行改編。
最終劇本只用了我劇本的18個字,中國合伙人、新夢想學校、還有主角名字,這使我「憤怒」。
徐小平在後來的訪談裡故作憤怒地開了一個玩笑,讓大家注意到原來那個以他為原型的設計的孟曉駿,其實並不是那麼的「徐小平」。
「鄧超飾演的孟曉駿其實最像的是我。」面對公眾的疑問,陳可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實際上三個主角的性格都融入了我的一部分,拍這部電影就像是拍我自己。不過,孟曉駿最像我,他在海外餐館遇到的事情,就是我的親身經歷。」
有了陳可辛的這句話,再仔細研究一下孟曉駿的個人經歷,的確發現回到內地電影市場的陳可辛,和剛剛回國的孟曉駿何其相似。
躊躇滿志的孟曉駿在美國遭遇了一系列打擊,就好像事業如日中天的陳可辛突然發現香港電影市場已經日落西山了;
孟曉駿在人生失意時遇到了成冬青,並回國發展英語教育。而陳可辛則在韓三平等好友的邀請下進軍內地市場。
更意味深長的是,孟曉駿通過「新夢想」完成了人生逆襲,不再一門心思想著美國夢,而是成為了出色的培訓師,最後轉型成優秀的商人;
陳可辛也通過《中國合伙人》完成了自己在內地市場的轉型,不再執拗在過時的港片題材裡,而是放眼國內人和事,從中找到既接地氣又能引起社會關注的題材進行拍攝。
《親愛的》瞄準了「打拐」這個尖銳的社會議題,成為了近年來少有的探討拐賣兒童的優秀之作。
《奪冠》以及已經殺青但尚未上映的《李娜》對焦了全民關注的體育題材,打破了國產電影近年來在體育領域毫無建樹的境況。
當然還少不了最近上映,與《中國合伙人》同為創業題材的《一點就到家》。
這部電影緊貼時代發展的脈搏,聚焦農村電商問題,是目前唯一一部關於農村電商的大熒幕電影。
《中國合伙人》上映7年後,陳可辛找來了劉昊然、彭昱暢和尹昉,以雲南後谷咖啡崛起的故事為原型進行改編,拍出了這部《一點就到家》。
雖然陳可辛在這部電影裡只是擔任監製,但該片故事內核依然是關於年輕人創業,主角是三名充滿活力和夢想的年輕人,導演許宏宇更是陳可辛的「御用」剪輯師。
毫無疑問,比起2018年那掛羊頭賣狗肉的《中國合伙人2》,《一點就到家》才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合伙人》續集。
那麼經歷了七年的時間,陳可辛對青年創業有了什麼新的看法呢?這就要從電影的劇情開始說起。
(以下內容涉及強烈劇透,請慎重閱讀)
劉昊然飾演的電商運營魏晉北因為創業失敗打算輕生,卻被彭昱暢飾演的快遞小哥彭秀兵救了。
彭秀兵正打算回家創業,得知魏晉北暫時沒有事做後,熱情地邀請他一起回家當自己的「合伙人」。
魏晉北半推半就之下隨彭秀兵回雲南老家創辦了秀兵快遞,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搞笑事情後,秀兵快遞的業務陷入了瓶頸,眼看彭秀兵的創業就要「半路折戟」了。
此時,由尹昉飾演的李紹群進入了兩人的視野。李紹群是彭秀兵的髮小,因為痴迷種植咖啡而推倒了村長父親心愛的茶樹林,從而成為了全村「談之色變」人。
但魏晉北並沒有受到其他人的影響,他發現李紹群種植的咖啡質量非常好,不僅偷偷送樣品去參加了國際比賽並獲獎,還說服了彭秀兵動員全村人一起種植咖啡在網上銷售。
在一系列操作過後,他們的咖啡取得不錯的銷量,並引起了國際知名咖啡經銷商「星雀」的注意。「星雀」準備高價收購他們的咖啡種植園,卻沒想到引起了三人的衝突。
因為「星雀」的收購計劃只是為了清除「潛在威脅」,根本沒有打算發展當地的咖啡產業。這與李紹群和彭秀兵的初衷背道而馳,所以遭到了兩人的強烈反對。
魏晉北眼看自己辛苦爭取回來的成功再次付諸東流,賭氣之下與兩人發生爭執並獨自離開了村莊。在冷靜了一段時間後,他終於發現自己太執著於事業的成功而忽視了其他寶貴的東西,於是主動回到彭秀兵和李紹群身邊,三人齊心協力打造出了「普洱咖啡」。
對比起《中國合伙人》,《一點就到家》除了故事節奏比較快,結局也變得非常溫和外,創業的核心方向也有了根本上的改變。
《中國合伙人》中的成冬青是一個農村小夥子,聯合了孟曉駿和王陽這兩個城市人,在大城市創辦補習班服務當時對出國趨之若鶩的廣大學子,是很典型的「大城市打拼」案例。
《一點就到家》中的魏晉北是一個城市小夥子,聯合了彭秀兵和李紹群這兩個農村人,在雲南山村跑快遞賣咖啡,一邊建設農村電商生態,一邊幫國貨發揚光大,是時下電商行業下沉基層的映射。
從《中國合伙人》到《一點就到家》之間的7年裡,城市無論是勞動力還是商機都已經飽和,就業競爭激烈和勞動力過剩的問題日益嚴峻。另一方面,因為大量的年輕勞動力從農村流出,導致農村老齡化加劇,留守兒童問題突出。
要同時解決城市和農村面臨的問題,最合理的方法就是引導年輕人回鄉發展。而電商作為活力最強大的新興產業之一,無疑就需要承擔起這個引導的重責。
如果說2013年前後是城市創業的黃金年代,那2020年之後必然是農村電商崛起的最佳契機。陳可辛真是發現了這樣一個趨勢,所以才會選擇農村電商作為題材拍攝《一點就到家》。
不過讓人惋惜的是,《一點就到家》的口碑並沒有達到《中國合伙人》的高度,更別說能引起全民熱衷討論農村電商的現象。
為什麼《一點就到家》口碑平平呢?
首當其衝的原因自然離不開導演許宏宇那並不成熟的敘事手法。
許宏宇雖然是一名出色的剪輯師,也執導過電影《喜歡你》和網劇《穿越火線》等比較出名的作品,但實際上算上這部《一點就到家》也只執導過兩部電影。
電影的時長是有限的,如果一個導演敘事手法不夠成熟又想讓電影的多個主題都得到充分展現時,很容易就會犯下顧此失彼的錯誤。
在《一點就到家》裡,除了農村電商創業這條主線,還有魏晉北個人覺醒、李紹群父子和解、兄弟三人友情發展、農村留守兒童和老人問題等多條支線。
雖然《中國合伙人》除了補習班創業這條主線外,也有不少的支線情節,但在主從邏輯和戲份分布上都有很明顯的側重,讓觀眾能感受到支線劇情正在為主線服務。
《一點就到家》則不同,每條支線安排的戲份都不少,而且有的情節甚至是強行插入到主線發展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本末倒置的效果,讓觀眾混淆主線和支線的主從關係。
除了導演敘事手法不夠成熟外,電影口碑平平的原因還在於理念稍稍有點超前。
在《中國合伙人》上映的2013年,城市創業潮其實已經醞釀了好一陣子,電影在現實中映射的企業新東方在彼時也已經創立了20年,早已是觀眾耳熟能詳的知名教育機構。
用一個大家熟知的例子去反映時代的大趨勢,無疑能一石激起千層浪。
《一點就到家》則不同,後谷咖啡的崛起和新東方的創辦在知名度上就已經差了一個層級,再加上農村電商的發展也是近一兩年才提出的新方向,在公眾心中還沒有形成一個深刻的認知。
用一個大家陌生的例子去講述時代發展的新興產物,不能引起廣泛的共鳴也是理所當然。
其次,由於農村電商發展尚處於意識形態比較超前的階段,在目前來說能運作流暢的平臺有且僅有一家,所以電影出現了很明顯的廣告痕跡,這也讓不少對電影有追求的觀眾抱怨不止。
如果除去技術問題和超前因素的影響,但就故事內核和演員們的發揮去評價,這部《一點就到家》也算是合格之作。
作為一部同題材的續作,《一點就到家》並沒有盲目地抄襲前作,而是結合了最新的商業模式的在全新的故事基礎上進行製作,可見陳可辛對於創業題材的電影還是比較偏愛的。
商業模式的發展不可能十年如一日,隨著科技的進步,相信不久的將來還會有更多樣化的商業手段出現改變市場現狀,從而刺激新一輪的創業潮。
今年58歲的陳可辛正處於創作生涯的巔峰時期,是否會把握住下一波創業潮拍出第三部創業題材的電影,真是十分值得大家期待。
我是一木支危樓,大家對「《一點就到家》:《中國合伙人》的2.0版本,只能出自陳可辛之手」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了留下你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