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婆婆」是我們這些小夥子、小姑娘對金花老師的愛稱。彼時少年,金庸武俠熱潮還正風行,「金花婆婆」這個外號便是出自《倚天屠龍記》。準格爾旗的金花老師,她的人生並沒有武俠小說中「金花婆婆」那樣奇絕瑰麗,但也有三分「江湖豪氣」和七分「俠女英氣」。
1985年,在結束伊克昭盟民族師範普師班四年的學習生活後,語言、數學、音樂、體育、美術以及舞蹈等課程全能的金花毅然決然地響應了準格爾旗人民政府弘揚和發展蒙古族語言文字、文化的政策,追隨著父親的腳步,接續著家族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夢想,來到了準格爾旗,加入了準格爾旗的教育事業。
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以及周圍環境的薰陶下,金花對蒙古族先祖智慧的結晶——蒙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的學生時代一直接受著純蒙語授課,並在蒙古族傳統文化和漢族文化的雙重浸潤之中慢慢長大。現在回想起兒時學習的經歷,金花老師打開了話匣子,回憶起兒時的趣事。「我小學成績很差,這倒不是因為我笨,而是那個時候我太喜歡看課外書了,上課看、下課看、回家看、在被子裡也看,光顧著看書了,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談起小時候讀書,金花老師如數家珍:四大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及父親買給她的35本「小人書」,一口氣說上來十幾本。蒙漢雙語的小人書開合中間夾雜著一幅幅惟妙惟肖的連環畫,一個小女孩借著蒙古包裡微弱的煤油燈光,或者是倚在溫暖的火爐旁,竊取著光芒,貪婪地吮吸著知識,安靜又美好。
1985年,初到準格爾旗的金花還顯得活潑又稚嫩。接手準格爾旗民族小學一年級數學(蒙授)的教學後,她才發現她的任務並不簡單。80年代學校招收的蒙古族學生蒙語基礎幾乎為零,而金花的漢語水平也有待提高,對有些字的發音、詞語的理解困難重重。就在這種情況下,金花從基礎語言開始教學,鼓勵和幫助學生學習蒙語,練習用蒙語的語言特點來理解數學的邏輯思維。「在給一年級學生教授「1+1=2」的時候,我必須先教會學生用蒙語翻譯「1」「+」「=」等符號,再用簡單精煉的蒙語解釋、演繹「1+1=2」的數學邏輯過程。」過程艱難,結果喜人。通過民族小學一年級師生們的共同努力,一年後,這個班學生的數學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好成績,師生們士氣高漲,家長們好評如潮。
不知不覺,四年已過。1989年,蒙語授課改為漢語授課的教育制度開始實施,民族小學的蒙授課程也被取消。隨後,學校開始開設蒙語興趣課,金花服從學校的安排,繼續擔任蒙語興趣課的教師。在大部分蒙語老師被調走的情況下,金花依然選擇了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我想繼續為傳播蒙古族文化、傳播蒙古族語言文字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一句承諾,一生守護。時隔三十年,2018年9月,準格爾旗蒙古族學校再辦純蒙語授課班,年近半百的金花老師高興地描繪著她再度接手純蒙語授課一年級數學老師兼班主任後的情景:一年級教室傳來稚嫩且整齊的蒙古語朗讀聲、唱歌聲,鮮豔的蒙古族民族服飾映入眼帘,金花老師開心得像個孩子一樣手舞足蹈。
「1989年,我深感作為一名教師,要想為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新水,那麼自己必須成為一條綿綿不絕的長河。」從1989年開始,金花在內蒙古師範大學附設函授大學接受了長達六年的成人教育,順利完成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習任務,並取得了本科畢業證。金花現在想起來那六年時光,依舊覺得十分滿足。「沒有上過大學是我最大的遺憾,而這六年就是我圓夢的六年,再苦再難也不能放棄。」
1997年,本科畢業後的金花重回學校。這一次,金花不再是以前那個蒙語老師了,她帶著全新的知識回歸教育行業了。從1997年到2017年,金花接手了蒙古族學校初中歷史的教學工作。金花在摸索中不斷進步,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為了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我常常在課前查閱大量的歷史資料,備課也需付出常人一倍甚至幾倍的辛勞。但是,每當看到學生們優異的成績,我就忘了自己的勞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二十年的歷史教學生涯中,不斷有學生給金花帶來驚喜。其中,2005年和2009年金花所帶的班級中考歷史成績全旗排名分別為第二和第三名,準格爾旗教育局兩次授予金花「旗級初中段拔尖教師」稱號,市教育局也評金花為「初中歷史學科帶頭人」。
初中時光最深刻的記憶,當屬我們一群小夥子、小姑娘圍站在金花老師四周,大聲背誦當天歷史課上自己學到的內容,其中濫竽充數的同學往往被金花老師的眼神嚇退,只好退出人群一遍一遍地背誦著。密密麻麻的教案本上記載著每個同學每一次背誦的符號,既懷念,又親切。
2018年9月,準格爾旗蒙古族學校再辦純蒙語授課班,金花老師一直投入到新班級的建設中,早七晚九,日日奔波。在鄂爾多斯市蒙古族學校、準格爾旗民族小學的支援下,準格爾旗蒙古族學校的純蒙語授課班終於有了初步的辦學條件。面對家長們對純蒙語授課的質疑,金花老師一遍又一遍地勸說、解答。「蒙古族文化不能沒有傳承」,這是她一直堅持的信念。
回首三十三年的教育生涯,金花老師感慨萬千。蒙古族文化還需更多人來傳承,多少個這樣的33年她都願意接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