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亡了

2021-02-12 最愛歷史

屢試不第的陳人傑寫了31首《沁園春》,不到26歲便與世長辭,是南宋詞壇最短壽的詞人之一。

 

隨著宋蒙戰爭局勢每況愈下,這位年輕詞人的作品充滿時局的緊迫感,痛斥南宋統治者腐朽無能,說出黎民百姓想說而未說出的話:

 

誰使神州,百年陸沉,青氈未還?悵晨星殘月,北州豪傑;西風斜日,東帝江山。劉表坐談,深源輕進,機會失之彈指間。傷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風寒。

說和說戰都難,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嘆封侯心在,鱣鯨失水;平戎策就,虎豹當關。渠自無謀,事猶可做,更剔殘燈抽劍看。麒麟閣,豈中興人物,不畫儒冠。

 

這首《沁園春·丁酉歲感事》,寫於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陳人傑當時年方弱冠。

 

這一年,蒙古帝國窩闊臺汗分兵兩路南下,抄掠宋境,宋軍節節敗退。

 

一個屬於詞的時代,在戰火與苦難中逐漸走向落幕。

▲蒙古兵南下 圖源/影視劇照

 

 

 

01. 釣魚城一聲炮響

 

 

有學者將歷時近半個世紀的宋蒙戰爭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至八月,宋軍聯蒙滅金後,乘勢收復河南三京。

 

第二階段是,端平二年(1235年)至淳祐八年(1248年),宋蒙戰爭全面爆發,面對如狼似虎的蒙古軍,宋軍在四川、京湖、兩淮戰場展開保衛戰。作為抗蒙防線的設計者之一,南宋名將孟珙曾統御南宋邊境三分之二的戰線,他尤其重視巴蜀與襄樊的防線,指出「襄、樊為朝廷根本」,針對川蜀防線提出了「上流備御宜為三層藩籬」的理論。

 

第三階段是,寶祐五年(1257年)十二月至景定元年(1260年),這一時期,在四川發生了王堅指揮的釣魚城保衛戰,在荊襄有賈似道指揮的鄂州保衛戰。

▲蒙哥攻宋路線  圖源/紀錄片截圖

 

第四階段是,宋度宗鹹淳四年(1268年)九月至九年(1273年)二月,最著名的是襄陽之戰,宋蒙圍繞著襄陽、樊城展開生死攸關的攻防戰。

 

第五階段是,鹹淳十年(1274年)九月至德祐二年(1276年)三月,元軍攻破襄陽後開始沿長江拉開戰線,最終佔領臨安(今浙江杭州),瓦解了南宋政權。

 

第六階段是,景炎元年(1276年)九月至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閩、贛、粵戰爭,包括最後的崖山海戰。

 

蒙古軍摧枯拉朽席捲大半個世界,從來沒有遭遇這樣頑強抵抗的硬骨頭。

 

宋開慶元年(1259年),蒙軍兵分三路,大舉侵宋,蒙古大汗蒙哥還在攻打釣魚城(在今重慶合川區)時死於軍中。

 

蒙哥汗死得蹊蹺,或是氣死,或是病死,或是戰死,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兩軍交戰時,蒙哥為鼓舞蒙軍士氣親自登上高樓,擂鼓助威。宋軍守將王堅見狀,調來炮石,集中火力向擂鼓之人射擊,蒙哥傷重而死。

 

可以肯定的是,釣魚城的一聲驚天炮響,在長江中遊的京湖戰場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一是,正在攻打荊襄的蒙哥之弟忽必烈放棄圍攻鄂州,北歸後贏得了汗位;二是,宋理宗的小舅子賈似道在與忽必烈的對峙中解鄂州之圍,憑藉功勞入朝執掌大權,成為南宋最後的權相。

▲釣魚城遺址 圖源/圖蟲創意

當時,坊間流傳八卦,賈似道之所以能讓蒙古軍退兵,是他私自以 「割江為界,且歲奉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為條件,與忽必烈訂立了城下之盟。南宋的主戰派大臣大都對賈似道不服氣。

 

大臣王埜[yě]在樞密院主管過軍事,還曾負責長江防務,正閒居在家,一聽說賈似道憑藉如此手段上臺,將滿腔怒氣化作了一首《西河》

 

天下事,問天怎忍如此!陵圖誰把獻君王,結愁未已。少豪氣概總成塵,空餘白骨黃葦。

千古恨,吾老矣。東遊曾吊淮水。繡春臺上一回登,一回搵淚。醉歸撫劍倚西風,江濤猶壯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裡,望長準、猶二千裡。縱有英心誰寄!近新來又報胡塵起。絕域張騫歸來未?

 

王埜長嘆道,老天啊!你怎麼忍心讓我大宋走到今日的地步!想當年我鎮守江寧時,到秦淮河邊憑弔,每次登臨江寧府的繡春臺北望中原,就擦一次眼淚。我現在老了,身在田野,遠離前線千裡之遙,恢復中原的心思,又該託付給誰?聽說近來蒙古軍不斷南下,我們有像張騫那樣的英雄從遠方歸來嗎?

 

賈似道果然讓王埜失望了,他掌權後,首先做的不是起用忠臣良將,而是排除異己。

 

在釣魚城抗蒙有功的王堅,因受賈似道排擠,被免去兵權,憂憤而死。20歲就高中狀元的文天祥,因為性格忠直得罪賈似道,以致被貶出朝外。就連另一個宰相吳潛也被賈似道陷害,貶到循州(今廣東龍川),最後被賈似道的黨羽下毒害死。

 

吳潛也是南宋後期的著名詞人之一。這位狀元宰相一生存詞頗多,年輕時與姜夔、吳文英均有來往,卻繼承了蘇、辛的豪放派詞風。他的詞大多感慨時事,吐露憂國之音。

 

在鎮江為官時,吳潛就因此城地勢險要、風景壯麗,聯想到蒙軍威逼南宋的形勢,寫有《沁園春·多景樓》一詞:

 

第一江山,無邊境界,壓四百州。正天低雲凍,山寒木落,蕭條楚塞,寂寞吳舟。白鳥孤飛,暮鴉群注,煙靄微茫鎖戍樓。憑闌久,問匈奴未滅,底事菟裘。

回頭,祖敬何劉。曾解把功名談笑收。算當時多少,英雄氣概,到今惟有,廢壠荒丘。夢裡光陰,眼前風景,一片今愁共古愁。人間事,盡悠悠且且,莫莫休休。

 

這樣一位愛國詞人,卻報國無門,被貶至死,只能感慨「歲月無多人易老,乾坤雖大愁難著。向黃昏、斷送客魂消,城頭角」。(《滿江紅·豫章滕王閣》)

 

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病逝,賈似道擁立理宗養子、太子趙禥為帝,即宋度宗。史書記載,趙禥天生體弱,可能智力也有缺陷,7歲才會開口說話,宰相吳潛多次請宋理宗另選宗室子弟為繼承人,但宋理宗不聽勸告。

 

山雨欲來風滿樓,宋度宗昏聵無能,只能把朝政全部交給賈似道。

▲宋度宗畫像

 

 

 

02.賈似道的失敗改革

 

 

賈似道喜歡鬥蛐蛐,寫了一本研究蟋蟀的《促織經》,被後世諷刺為「蟋蟀宰相」。但這位權臣並非毫無作為,賈似道執政十五年,為對付蒙古實行了種種改革,可惜大都以失敗告終。

 

南宋後期,戰事頻繁,需要付出沉重的軍費,財政壓力巨大。時人曾指出,軍費在國家財政支出中佔比驚人,「東南民力,耗於軍費者十八」

 

為此,賈似道一黨提出了「公田法」,規定「買官戶逾限之田」,也就是將官僚、地主佔有土地超過規定的部分,抽三分之一買充公田,租賃給農民耕作,政府按原有租額收取田租,以此解決軍糧、物價、土地兼併等問題。

 

這是在南宋土地兼併嚴重的背景下,實施的一項戰時經濟政策。為查清隱藏田產,釐正賦稅隱漏,賈似道又推出了與公田法相輔相成的「推排法」。

 

此後十四年間,公田法共為南宋回買田地350餘萬畝,卻始終難以抑制經濟危機。官僚、地主都覺得政府買回公田,自己成了受害者,也都想方設法反對公田法。

 

在針對軍事的改革「打算法」中,賈似道下令對戰時軍費進行會計監察,對於其中不合法的支出,要求武將予以償還,並將獲罪的將領投獄治罪。

 

此舉可以整治軍隊中的貪汙腐敗現象,也可以肅清對賈似道不滿的駐邊諸將。賈似道可能也沒想到,打算法在不經意間改變了南宋的命運。抗蒙有功的將領劉整,看到賈似道迫害了一大批武將,愈發感到難以自保,於是叛宋降蒙,點燃了襄陽之戰的導火索。

 

另一邊,鄂州之戰後,忽必烈回到北方,在汗位之爭中勝出,將都城遷到原來的金中都,營建新城,稱為大都(即今北京),並於1271年改國號為

 

忽必烈此前與賈似道交戰吃過虧,不知對南宋該從何處「下口」。

 

劉整一來,就向忽必烈進言:「宋主弱臣悖,立國一隅,今天啟混一之機。臣願效犬馬勞,先攻襄陽,撤其扞蔽。」

 

他認為,蒙古要滅宋,先打襄陽,然後順江而下,取鄂州,陷江淮,攻下臨安。

 

宋蒙再度在京湖戰場展開大戰。

▲賈似道曾與忽必烈在鄂州交戰 圖源/影視劇照

 

 

 

03.襄樊陷落

 

 

元軍為攻打漢水兩岸的襄陽、樊城投入了過半的國庫收入(「以國家每歲經費計之,襄樊殆居其半」),築起塹壘圍困襄陽,用回回炮攻城,孱弱無力的南宋軍隊屢戰屢敗。

 

元軍將領張弘範志在必得,在此時作詞《鷓鴣天》

 

鐵甲珊珊渡漢江。南蠻猶自不歸降。東西勢列千層厚,南北軍屯百萬長。

弓扣月,劍磨霜。徵鞍遙日下襄陽。鬼門今日功勞了,好去臨江醉一場。

 

在元軍鐵甲的撞擊聲中,襄樊城池危在旦夕。

 

宋鹹淳九年(1273年),拱衛南宋多年的襄陽兵盡糧絕,守城的呂文煥率軍投降元朝。襄陽失利後不久,賈似道曾經拼死保衛的鄂州也隨之陷落,長江沿岸主要防衛據點12府州相繼投降。

 

襄樊失守後,朝野震動,京湖制置使汪立信趕緊給賈似道寫信,告訴他,如今只有兩條計策,上策是將各州府的七十餘萬軍隊全調出來守衛長江,中策是與元軍議和,作為緩兵之計,二三年後邊防稍固,可攻可守。

 

汪立信有一隻眼睛是瞎的。賈似道得到他的信後,大罵道:「瞎賊怎敢如此胡說!」

 

國難當頭之際,賈似道不聽汪立信勸告,率軍再戰蒙古兵,在1275年的丁家洲之戰,南宋軍隊上下離心,還未與元軍交戰就全部瓦解,兵敗如山倒。南宋13萬主力大敗而歸,賈似道敗走魯港,在部下的掩護下逃走,徹底輸光了一生的名聲。

 

反對賈似道擅權的文天祥不禁感慨:「己未鄂州之戰何勇也,魯港之遁何哀也。」當年鎮守鄂州的功臣賈似道,成了人人喊打的罪人。

 

賈似道自知大勢已去,在兵敗前見到之前被他痛罵的汪立信,還向他求助,說:「端明,端明(汪時任端明殿學士),悔不聽你的話,以至於此!」汪立信只好說:「平章,平章(宰執之稱),瞎賊我已經沒什麼可說的了。」

 

聽聞賈似道兵敗後,汪立信不忍見亡國之禍,自殺而死,臨終前嘆息道:「吾今日猶得死於宋土!」

 

丁家洲兵敗後,賈似道成了萬人唾罵的落水狗,其備受爭議的改革徹底破產,朝中大臣紛紛上書要求殺他以謝天下。

 

這一年,天生殘疾的宋度宗已經病死,朝政由宋理宗皇后謝道清主持,她立4歲的度宗之子趙㬎[xiǎn]為帝(即宋恭帝)。趙宋皇室不忍殺三朝老臣,賈似道只是被罷官,貶到循州,這正是當年吳潛貶謫、服毒而死的地方。

 

於是,有人在人去樓空的賈府牆上題了一首諷刺詞《長相思》

 

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樂復憂。西湖依舊流。

吳循州,賈循州,十五年前一轉頭。人生放下休。

 

昔日權傾朝野的賈似道,最終在貶謫路上被仇敵所殺,此時,南宋早已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權相死了,但南宋最後的主戰派,無論是曾經反對他,還是支持他的人,仍然在絕境中奮戰。

 

這其中,就有文天祥。

 

 

04.臨安末日

 

 

蒙古兵南下時,文天祥「盡以家資為軍費」,帶兵勤王,這支義軍卻被久經戰陣的元兵屠戮殆盡,他不得不率領殘兵退保餘杭。

 

之前,有友人勸告文天祥,如今元兵三路直逼臨安,而你卻帶著一萬多人的烏合之眾去以卵擊石,這跟羊入虎口有什麼區別?

 

文天祥回答說,我又何嘗不知,但國家危難,眼下徵召天下勤王,卻「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

 

在大宋最後一段跌宕歲月中,文天祥是英勇的逆行者,也是南宋士大夫真正的風骨,儘管在宰相陳宜中等人看來,文天祥的勤王之舉不過是「猖狂」、「兒戲」。

 

德祐二年(1276年),賈似道死後不到半年,南宋都城臨安陷入元軍重重包圍,朝廷無人可用,任命文天祥為臨安知府,協助保衛京師。

 

臨安危急,宰相陳宜中、留夢炎都主張向元軍投降,早想腳底抹油開溜。忠心報國的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三人並稱為「宋末三傑」)等人堅持抵抗元軍,他們認為,應該依託臨安城中的幾萬殘兵和數十萬百姓支持決一死戰。

 

文天祥等人請太后與小皇帝先乘船到海上暫避,陳宜中不同意,勸謝太后向元軍奉上宋恭帝的降表,而他自己與留夢炎卻跑路了。

 

謝太后只好將文天祥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讓他與城外元軍主帥伯顏談判投降事宜。

 

無奈之下,文天祥代表宋廷去見伯顏,可他依舊不願低頭,當面與伯顏據理力爭,完全不畏懼氣焰囂張的元軍,就不談投降。伯顏或許沒想到南宋即將滅亡,竟然還有人敢這樣頂撞他,氣得將文天祥拘押起來。

 

這一年春天,二月初五,臨安陷落,宋廷投降,恭帝被俘。南宋瀕臨末日,幾乎名存實亡。

 

春天,從此成為南宋遺民最悲痛的回憶。宋詞中的臨安,從此只剩下血淚的回憶。

 

出身貴族的張炎,六世祖是南宋中興四將之一的張俊,其祖父張濡在宋元戰爭中鎮守臨安西北重鎮獨松關,城破後被殺,張炎之父也在戰亂中下落不明。

 

臨安陷落之前,張炎過的完全是「承平故家貴遊少年」的生活,詞中較少顧及南宋即將覆亡的現實,多是臨安的繁華世界。可在張炎29歲這年,他的家產被攻破臨安的元軍抄沒,從此妻離子散,由一個富家公子淪為無家可歸的「可憐人」,他的詞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哀傷。

 

因張炎代表作為《南浦·春水》、《解連環·孤雁》兩首,他被人稱為「張春水」 或「張孤雁」。《解連環·孤雁》即宋亡後所作,是一首著名的詠物詞:

 

楚江空晚。悵離群萬裡,恍然驚散。自顧影、欲下寒塘,正沙淨草枯,水平天遠。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料因循誤了,殘氈擁雪,故人心眼。

誰憐旅愁荏苒。謾長門夜悄,錦箏彈怨。想伴侶、猶宿蘆花,也曾念春前,去程應轉。暮雨相呼,怕驀地、玉關重見。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

 

另一位詞人王沂孫,也親眼目睹了臨安被攻陷的歷史,深感山河破碎。月有再圓時,但故國河山的桂花卻已老盡,江山易主,無復當年之景。

這一年秋天,王沂孫寫下其託物喻志的代表作《眉嫵·新月》

 

漸新痕懸柳,淡彩穿花,依約破初暝。便有團圓意,深深拜,相逢誰在香徑。畫眉未穩。料素娥、猶帶離恨。最堪愛、一曲銀鉤小,寶簾掛秋冷。

千古盈虧休問。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太液池猶在,悽涼處、何人重賦清景。故山夜永。試待他、窺戶端正。看雲外山河,還老桂花舊影。

 

與張炎、王沂孫交情不錯的周密,字公謹,是南宋的另類記錄者,一生著述頗豐,其所著《齊東野語》是一部可補史傳闕文的野史,《武林舊事》是研究南宋生活史的重要史料。

他與吳文英還是忘年交,兩人相差30多歲,組成一個叫「二窗」的CP,因為吳文英號夢窗,周密自號草窗。

 

宋末元初,周密對江南的歌詠蜚聲詞壇,他的代表作《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是其詞集《草窗詞》的壓卷之作,也是作者在亂世中四處漂泊的憂思:

 

步深幽。正雲黃天淡,雪意未全休。鑑曲寒沙,茂林菸草,俯仰千古悠悠。歲華晚、飄零漸遠,誰念我、同載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陰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歸夢,幾魂飛西浦,淚灑東州。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最負他、秦鬟妝鏡,好江山、何事此時遊!為喚狂吟老監,共賦消憂。

 

一幕陰沉悽涼的冬景,述說周密流亡歲月中對故國、故鄉的刻骨思念。

 

與張炎同樣不幸的,還有蔣捷

 

蔣捷大約30歲時考中進士,這一年是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年),距離臨安失陷只剩下兩年。因此,在蔣捷一心想要施展抱負的青年時期,南宋就滅亡了,他的後半生是在元朝度過,卻不肯依附蒙古人,常懷故國河山之痛。

 

伯顏率軍攻陷臨安後,蔣捷為躲避戰火,被迫流亡到蘇州一帶。這首《賀新郎·兵後寓吳》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段生活經歷:

 

深閣簾垂繡。記家人、軟語燈邊,笑渦紅透。萬疊城頭哀怨角,吹落霜花滿袖。影廝伴東奔西走。望斷鄉關知何處,羨寒鴉、到著黃昏後。一點點,歸楊柳。

相看只有山如舊。嘆浮雲、本是無心,也成蒼狗。明日枯荷包冷飯,又過前頭小阜。趁未發、且嘗村酒。醉探枵囊毛錐在,問鄰翁。要寫牛經否。翁不應,但搖手。

 

張炎、王沂孫、周密和蔣捷,這四位詞人,被後世稱為「宋末四大家」。他們在國破家亡之後,書寫最後的宋詞。

 

但此時,南宋還沒有亡,還有人在守護著這個王朝,堅守華夏的氣節。

▲文天祥像 圖源/圖蟲創意

 

 

 

05.崖山海戰

 

 

臨安失陷前,謝太后命令陸秀夫等人,秘密護送著趙宋皇族最後的血脈、宋恭帝的兩個弟弟——7歲的趙昰和5歲的趙昺,出走福州。

 

德佑二年(1276年)五月,陸秀夫與張世傑在福州擁立趙昰為帝,從元軍手中逃脫的文天祥也在歷經九死一生後與他們會合,重新樹起大宋的旗幟,進行最後的抗爭。

 

江西廬陵人劉辰翁,與同鄉文天祥師出同門,頗有交情,也曾反對賈似道專權,在受到排擠後自請退休,到贛州任濂溪書院山長。他聽說老同學文天祥起兵勤王后,也曾參與其江西幕府,後來元軍入臨安,劉辰翁再度隱居山中,從此不仕。

 

當文天祥等人在福建一帶繼續作戰,劉辰翁時常獨坐於孤燈下,遙想抗擊元軍的義士們,寫下一首《柳梢青·春感》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笛裡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文天祥、陸秀夫與張世傑,以及千千萬萬抵抗元軍的民族英雄,在臨安陷落後,堅持不懈地戰鬥著。

 

三年間,年僅9歲的宋端宗趙昰在流亡途中病逝,陸秀夫又與張世傑一起擁立當時年僅7歲的趙昺為帝,繼續抗爭。

 

宋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在廣東崖山,陸秀夫和張世傑率領著殘餘的十多萬南宋軍民,與元兵展開了最後的戰鬥。最終一戰,宋軍慘敗,陸秀夫毅然背著8歲的宋帝昺投海自盡,張世傑也在奮戰之後墜海溺亡,十多萬南宋軍民寧死不降。

 

史載,此戰,「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

 

臨安淪陷的三年後,南宋在崖山的風浪之中徹底覆滅。

▲陸秀夫背著8歲的宋帝昺投海自盡

 

崖山之戰後,元軍將領張弘範志得意滿,下令在崖山北面的石壁上,刻下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字。元朝滅亡後,當地人將張弘範的字全部鏟掉,改刻上了「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九個大字。

 

劉辰翁深知,再也不可能跟隨老同學文天祥抗元了。在這一年,他仿照北宋末年女詞人李清照的口吻,寫下一首《永遇樂》。同樣是在春天,一個代表痛苦的春天:

 

璧月初晴,黛雲遠淡,春事誰主。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

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緗帙流離,風鬢三五,能賦詞最苦。江南無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空相對,殘紅無寐,滿村社鼓。

 

劉辰翁就像安史之亂後的杜甫,流落民間,一輪鄜州月寄託著他的國讎與家恨,他卻只有空自悲戚。

 

遠在劉辰翁的千裡之外,此前,文天祥率軍在廣東五坡嶺與元軍激戰,兵敗後已被元軍俘虜。崖山之戰時,他被關押在海船上,親眼目睹了這場南宋的亡國之戰。

 

渡海時,張弘範命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自然不肯答應,他回顧平生,以詩明志,寫下這首《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軍將領不斷勸降文天祥,跟他說:「你的國家已經滅亡了,你對宋朝的忠孝已經傾盡全力了。如果你能用對待宋朝的忠心,來對待當今聖上(忽必烈),一定還可以當上宰相。」

 

文天祥卻說:「國亡我不能救,死也贖不了我的罪,又怎麼能夠背叛國家,不與之同生共死呢?」

 

張弘範不禁動了惻隱之心,只好向忽必烈報告,命人將文天祥護送到元大都。被俘之後,文天祥已多次嘗試自殺,他吞食有毒的冰片二兩,昏眩許久,竟不能死,也在途中絕食八日,仍然不死。如今前往大都,面對蒙古人的屠刀,反而可求一速死,為宋殉葬。

 

這年六月初,文天祥被押解北上途中,路過南康軍(治所在今江西星子縣)。這是他在過去三十年間,第三次經過此地,但這一次,國已破,家已亡,文天祥回首往事,和蘇東坡之韻,將所思所想寫入《酹江月·南康軍和蘇韻》中:

 

廬山依舊,悽涼處、無限江南風物。空翠睛嵐浮汗漫,還障天東半壁。雁過孤峰,猿歸危嶂,風急波翻雪。乾坤未老,地靈尚有人傑。

堪嗟漂泊孤舟,河傾鬥落,客夢催明發。南浦閒雲過草樹,回首旌旗明滅。三十年來,十年一過,空有星星發。夜深悉聽,胡笳吹徹寒月。

 

到了元大都的監獄,忽必烈讓當時已經9歲的宋恭帝趙㬎出面勸降文天祥。當見過一身蒙古人打扮的宋恭帝時,文天祥立馬跪下,連聲說:「聖駕請回!」

 

一些前朝舊臣請求釋放文天祥為道士,但早已投降元朝的留夢炎不同意,說:「文天祥放出來後,又在江南號召抗元,置我等於何地呢?」

 

元至元十九年(1283年),又是一個春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召見文天祥,最後一次勸降他。在被關押四年後,文天祥再一次義正言辭地拒絕。

 

忽必烈問他,還有什麼心願?

 

文天祥心無掛礙,淡然地說道:「我文天祥深受大宋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主!願賜之一死足矣!」

 

次日,文天祥從容就義。臨刑前,他向著南方鄭重跪拜,那是南宋故都所在,也是他與陸秀夫、張世傑共同戰鬥過的地方。

 

文天祥死後幾天,妻子歐陽氏為他收屍,在他的衣帶中發現了他的遺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畫像 

 

06.最後的宋詞

 

 

元軍在丙子年(1276年)春天攻破臨安,之後的每年春天,詞人劉辰翁都倍感精神煎熬,常有亡國之痛發作,他在詞中不用元朝皇帝年號,只用幹支紀年。

 

1297年,就在劉辰翁臨死前的這一年初春,他知道元宵節又要來臨,而南宋臨安的繁華卻已蕩然無存。劉辰翁沒有絲毫過節的喜悅,只有滿腹悲傷惆悵。他寫了一首《寶鼎現》

 

紅妝春騎。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盡、樓臺歌舞,習習香塵蓮步底。簫聲斷、約彩鸞歸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輦路、喧闐且止。聽得念奴歌起。

父老猶記宣和事。抱銅仙、清淚如水。還轉盼、沙河多麗。滉漾明光連邸第。簾影凍、散紅光成綺。月浸葡萄十裡。看往來、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撲碎。

腸斷竹馬兒童,空見說、三千樂指。等多時春不歸來,到春時欲睡。又說向、燈前擁髻。暗滴鮫珠墜。便當日、親見霓裳,天上人間夢裡。

 

劉辰翁在詞中回憶道,當年臨安的元宵,處處張燈結彩,美貌的歌女唱起了歌,遊春姑娘的輕盈腳步捲起芳塵。月夜下的西湖邊,才子佳人在悠揚的音樂聲中相會,喝醉了遲遲歸去,如果不是亡國災禍,他們怎麼四處流浪呢?

 

亡國後出生的孩子,不能親眼看見故國,只能聽別人講述。故國的歌舞昇平,與我們已是天上人間永隔。老夫等了多少時日啊,滅亡的故國怎能恢復?這是劉辰翁在詞中隱含的悲嘆。

 

這一年元宵節當天,劉辰翁在臨安故夢中病逝,享年66歲,親朋好友將他葬在故鄉廬陵(今江西吉安)。那也是,文天祥的故鄉。

▲《臨安年市圖》(局部) 圖源/圖蟲創意

 

南宋滅亡後,張炎告別了富貴生活,在改朝換代後的江南,他再也寫不出富貴閒雅的詞章。1290年秋,元朝徵召江南書畫人才赴大都書寫金字藏經,張炎作為當地才子應召北行。

 

本來與新王朝合作,張炎完全能夠過上好日子。可是,短暫的北上不僅沒有撫慰張炎亡國的傷痛,還讓他看清元統治者對「南人」的鄙視與不公。

 

張炎不願屈膝待人,他重新回到江南,為求生四處投親靠友,最後窮苦潦倒,以賣卜為生。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除夕,漂流無依的張炎在蘇州寫下了悲今悼昔的《探春慢》

 

列屋烘爐,深門響竹,催殘客裡時序。投老情懷,薄遊滋味,消得幾多悽楚。聽雁聽風雨,更聽過、數聲柔櫓。暗將一點心,試託醉鄉分付。

借問西樓在否。休忘了盈盈,端正窺戶。鐵馬春冰,柳蛾晴雪,次第滿城簫鼓。閒見誰家月,渾不記、舊遊何處。伴我微吟,恰有梅花一樹。

 

張炎在身世飄零之中一直活到了1322年(一說1320年),晚年自號樂笑翁,頗有苦中作樂之意。

 

這位落魄的富家公子,不但是宋元之際的著名詞人,更是宋詞的總結者,他的詞學專著《詞源》,上卷論詞樂,下卷論詞的作法與鑑賞,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重要的詞學專著

 

宋元之際的詞壇,一大特點是通過詠物與詠節序來抒發亡國之恨。

 

在最後的宋朝詞人中,蔣捷被稱為「櫻桃進士」,他在宋亡之初寫的這首《一剪梅·舟過吳江》,誕生於其顛沛流離的隱居生活: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而另一首詞《虞美人·聽雨》成為蔣捷一生的總結,少年不識愁滋味,中年明白了很多道理,卻已過不好人生,只因這時候,他的大宋,已亡了二十多年: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後半生以隱士自居,過著流浪生活,但他不學種瓜,也未學蠶桑,只忙著種竹子。竹,寧折不彎,彰顯正直的氣節,如同高風亮節的君子。

晚年,蔣捷身處湖邊山野,被稱為「竹山先生」,元朝多次有人舉薦他出來做官,蔣捷每次都拒絕了,他不想要元朝的官爵。最後,他抱著心愛的竹子,被埋葬在了竹山,即現在太湖之濱的竺山。

 

有人說他活了60多歲,有人說他活了80多歲。但我們只知他乘煙載雨,一生三聽雨,在國破的悲涼中,守著宋詞最後的微光。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在319年的流光逝去後,大宋,亡了。

 

宋詞,也亡了。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順手點讚點在看讓我知道您在看~

 

 

夏承燾等:《宋詞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駱玉明:《簡明中國文學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陶爾夫、劉敬圻 :《南宋詞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方勇:《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何忠禮:《南宋全史: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寺地遵:《賈似道的對蒙防衛構想》,國際社會科學雜誌(中文版),2009年03期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最愛歷史】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相關焦點

  • 宋詞彙編:解連環·孤雁
    宋詞彙編解連環·孤雁編/五令書生楚江空晚。悵離群萬裡,恍然驚散。自顧影、欲下寒塘,正沙淨草枯,水平天遠。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料因循誤了,殘氈擁雪,故人心眼。誰憐旅愁荏苒。張炎是勳貴之後,前半生居於臨安,生活優裕,而宋亡以後則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雲詞》,存詞302首。張炎另一重要的貢獻在於創作了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詞源》,總結整理了宋末雅詞一派的主要藝術思想與成就,其中以「清空」,「騷雅」為主要主張。作者簡介五令書生,原名:張耀。四川巴中人。涉足於偵探小說、情感美文、古風新詩。
  • 歌妓成就了宋詞,宋詞坍塌了大宋
    大宋吃了宋詞的虧,吃了宋詞的苦。很多人很矛盾,一方面非常痴迷宋詞,一方面又很是腹誹宋詞。可以說,宋詞的繁盛,源於歌妓歌女,但宋詞某種意義上,又坍塌了大宋。以前的漢唐,總是大漠雄風,充滿陽剛之氣,可是到了宋朝,填詞寫詩過度地走向兒女情長,過度地走向青樓妓館。
  • 宋詞300首:收藏!!!
    *初中古詩、古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宋詞精選、紀遊18.清平樂·村居宋代:辛棄疾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亡 通:無)*鄉村、初中古詩、古詩三百首、嚮往、宋詞三百首、小學古詩、生活19.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宋代:李清照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 詩詞行旅(9)丨宋詞與中華情
    宋詞中的親情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宋詞對此多有表現。試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其下闕云:「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該詞作於蘇軾密州知州任上,時值中秋佳節,皓月當空,詞人與胞弟蘇轍卻無緣得見,只能通過飲酒填詞抒發思念之情。
  • 《溫和地走進宋詞的凉夜》:對宋詞的不同解釋
    說起古代文藝,宋詞一定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無論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悽涼和悲傷,還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言壯志,還是「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的優雅與獨特,都像餘音繞梁,值得一讀。
  • 宋詞起名:宋詞中儒雅大氣的女孩名字,芳香馥鬱,沁人心脾!
    這裡江南易林建議家長朋友們,想要為寶寶取寓意豐富的名字,不妨從《宋詞》中找一些好詞佳句,靈活選擇寶寶的名字。江南易林整精心挑選了一些出自《宋詞》中的好名字,意境美、音韻美、涵義更美,家長朋友們可以參考一下。
  • 喻姓唐詩宋詞有意境男孩名字
    (喻祥麟) 「祥麟」一名出自唐詩宋詞《氐州第一》中「彩燕飛春,祥麟紱旦,當日文星高照。」 (喻喬松) 「喬松」一名出自唐詩宋詞《山有扶蘇》中「山有喬松,隰有遊龍。」
  • 絕美插畫版《宋詞三百首》爆火!帶你品味宋詞之美
    宋詞有多美?  當你拿起宋詞,不看辭章內容,單看這些詞牌名,「雨霖鈴」、「念奴嬌」、「江城子」、「青玉案」、「一剪梅」……已有無限詩意在其中了。  宋詞,藏著千年的風情,那一岸曉風,蕩出無盡的情感;那一彎殘月,漾出無解的憂愁;那一曲簫音,吹散了唐風!
  • 英語的宋詞美到哭——祝賀趙彥春教授《英韻宋詞百首》上架
    英語的宋詞美到哭——祝賀趙彥春教授《英韻宋詞百首》上架      宋詞作為中國古典詩歌中最閃耀的類型之一,以其獨特的美屹立於中國文學之林。它以形象的語言、極富樂感的韻律和優美的意境,將所感所想呈現給讀者,或飄逸灑脫,或沉鬱頓挫,或衝淡平和,或豪邁奔放,或婉約含蓄。宋詞之美,美在韻律,美在意境。
  • 宋詞精選起名:這些宋詞裡的女孩名,個個雍容和雅、韻致楚楚!
    宋詞最為清雋婉麗,讀起來琅琅上口,自成曲調。品宋詞,便如同與一個溫婉端莊的女子攀談,情感融入進句中娓娓道來,才氣四溢,賞心悅目。因此,從宋詞中為女孩起名最為合適,宋詞更貼近女孩的氣質,雍容和雅,韻致楚楚,更具古典風韻和文思才華。
  • 坐看雲起與大江東去——從品味唐詩到感覺宋詞
    如果今天台灣的青年讀這些詩、這些詞,除了用來考試升學,能不能讓他們有更大的自由,能真正品味這些唐詩宋詞之美?能不能讓他們除了考試、除了註解評論,還能有更深的對詩詞在美學上的人生感悟與反省?    也許,悔之有這些夢想,性傑、庭鈺也有這些夢想,許多國文教學的老師都有這樣的夢想,讓詩回到詩的本位,擺脫考試升學的壓力,可以是成長的孩子生命裡真正的「青春作伴」。
  • 唐詩宋詞裡的喜怒哀樂
    唐詩宋詞本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一再學習。說實話,我很喜歡詩詞,只恨自己不會做。諺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看來我是太懶了,若肯下功夫苦讀怕不會吟?《唐之韻》講唐詩,也講作者,比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李商隱、白居易、孟浩然等等。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空前繁榮的王朝,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達到巔峰狀態。
  • 百度音樂人助力《宋詞輯壹》 高旗李健首度合作宋詞專輯
    8月15日,中國搖滾樂旗幟性人物、超載樂隊主唱高旗重新出發,攜手太合音樂集團旗下百度音樂人發布新專輯《宋詞輯壹》,獲得了樂迷的一致好評。此次專輯共收錄5首傳世宋詞,提前釋放的主題曲《蘇幕遮·碧雲天》由高旗好友、「音樂詩人」李健傾情領唱。兩大音樂才子首度合作讓人耳目一新,完美的音樂表達更是把中國新音樂的探索推上一個新高度。
  • 宋詞《臨江仙》的寫作方法
    宋詞的著名詞牌幾千首,每一詞牌都有一個或多個詞譜,我們不可能全部背熟,我們只需要選取部分我們喜歡的詞牌來背誦就OK。很多人說,背誦詞譜不容易。在這我告訴大家一個小技巧,就是每個詞牌選2首自己喜歡的優美宋詞來對照詞譜背誦,這樣記得快,而且記得牢。如果您喜歡《臨江仙》,請一定要對照詞來背熟《臨江仙》的詞譜哦,這是寫《臨江仙》的前提基礎。
  • 宋詞賞析之——李煜詞賞析(一)
    隨後談到文學,談到宋詞,同事隨口吟誦兩句,頓覺品位大增。從片言隻語的膚淺談論中,被宋詞的魅力、宋詞的美感所折服,不禁心儀神往,產生了學習宋詞的想法,於是茶餘飯後、節假休息日、工作間歇就學起來,而且接連不斷地學起來。邊學邊記,草紙、筆記足足有一拃厚,整理這些,就有了《宋詞賞析》。
  • 唯美宋詞八首,傾訴世間未了情
    在燦若星河的宋詞中,上演著多少的愛恨情仇,上演著多少的離別愁緒。品味宋詞,領略其千般滋味,萬種相思,直抵人們的心靈深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細細品味著八首宋詞吧!這首宋詞是宋代著名詞人蘇軾的經典作品,是詞人為了悼念自己的原配妻子所寫的一首悼亡詞,全詞表現的是詞人對於妻子的一種綿綿不斷的思念之情。這首詞的上片寫的是詞人對於妻子的思念,下片則是抒發了詞人對於亡妻的一種不舍的深情。全詞字字泣血,情調哀傷。這首詞是宋代著名詞人陸遊寫的關於自己的愛情悲劇。
  • 詩詞行旅(15)丨宋詞,線裝的美酒
    如果有人說宋詞是線裝的美酒,我就會說至今香醇滿喉;如果有人說宋詞點亮了滿天的星鬥,我就會說是她嫵媚了文字的宇宙;如果有人說宋詞是千年的花後,我就會說她始終棲息在玫瑰的枝頭,至今餘香滿手;如果有人說宋詞是千年的凝眸,我就會說它始終隱藏在燈火闌珊後,依然溫暖心頭。
  • 梁姓唐詩宋詞中寓意好的女孩名字
    梁姓唐詩宋詞中寓意好的女孩名字(上) (梁憐晴) 「憐晴」一名出自唐詩宋詞楚辭詩經《賦得花發上林》中「散白憐晴日,舒紅愛晚霞。」
  • 宋詞音樂基因喚醒計劃等你助力
    9月15日QQ音樂開放平臺 x 開封市文廣旅局聯合發起了「宋詞中國 世界開封」宋詞原創音樂徵集大賽1個月徵集階段期間上百位音樂以現代旋律重塑宋詞古韻其中,30首蘊藏千年文化聲音的歌曲脫穎而出正在等待你的「鼎力相助」
  • 宋詞精選
    宋詞近2萬首,你至少要會背這48首巔峰之作!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閬苑裡,宋詞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宋詞始於南朝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