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來自HD199論壇註冊會員wy870212
松下,是一個信仰的品牌。信仰的潛移默化是對言論有偏向性的。所以,全文的畫質篇幅,我用2臺OLED同屏感受,不再是一張又一張不同的照片,憑著記憶,憑著直覺,去評價一臺心目中的王者。
松下UB9000國行,一臺意想不到的機器,意想不到的國行和中文,外觀中規中矩,但是看起來總是那麼香,雖然內心夾雜著信仰之聲,但是客觀和實踐真相,是我發帖的一貫原則。我不喜歡玄學的評測。更不是玄學者。我只想說實話。
評測參與設備:碟機X2(Panasonic+Pioneer),OLEDX2(同屏),安橋功放。
沉穩,並夾雜著一絲普通,扁平化的機身,並沒有目前幾位在位旗艦者看著壯實,但是內有乾坤,王者,在我內心,不是隨隨便便說的。
正面:
側面:
尾部:
插口:
開機:
包裝:
國行保修卡,以及遙控器與國版插頭。
規格說明:
機體:
面板與四周包裹面為鋁製,頂蓋為鋼製,光碟機橫梁鋼製,內殼鋼製。
開蓋-頂部4顆6角螺絲,尾部4顆螺絲。共計8顆,做工非常紮實可靠。
從左向右依次部分-電源板。
倒轉,電容特寫。
中間部分-音頻板。
右面-視頻板。
視頻板側
此處,獨家,我們用官方圖表達一下,我接下來要說的。
如果,要看到視頻主板的真面目,我們就必須拿掉光碟機以及光碟機橫槓,才能露出主板的實際面貌。
需要動用的螺絲大約是21-25顆。連帶音頻板,光碟機,光碟機拖槓,前面板。
第一步拿掉音頻板。
拆卸後:視訊板佔整機面積的3/1,拆掉後,才發現供電部分也是巨物。
視訊主板特寫:這裡的10相隔離直流穩壓電路 。
光碟機機芯
畫質對比:
畫質,肉眼與拍攝可謂天差地別,我使用OLED 也是儘可能在民用層面讓我感覺最好的視覺衝擊,拍攝,多少有色差,曝光於快門都會改變一張照片的色飽和對比度等等等。
具體建議還是看文字為主,作為玩家,我想說的是拋開信仰層面,直視最根本,真實比什麼都重要。不能按感覺評出各種玄學特性。
準備說明:
我只是平民玩者,松下UB9000的對手應該是205,LX800,此次因為我沒有LX800(買不起),只有LX500,見諒。
我採用了2臺65寸OLED同頻拍攝作為直觀的比較。
電視拍攝前關閉了所有晶片處理的功能,及詳細的設定一致化,色差區別在與最小最小最小。雖然這一句最小,校了我很長時間,好在sony的色準有保障的。
主菜單:
SDR 測試
首先都是USB讀取SDR的4K 演示片。
看圖說話,結論:除了有細微的拍攝問題以及電視差異,在播放SDR中2臺碟機均無差異。
看播放訊息識別機器。
左松下,右先鋒↓
交換,左先鋒右松下↓
左松下右先鋒↓
在來杜比視界
很多碟友,會覺得松下的杜比視界是最好的杜比視界,與測試片一樣雞血狀態。我之前也是這麼認為的,也就是因為杜比視界,讓我對UB9000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可實踐以後才發現並不是我想像中想像的那樣。但是杜比視界的目的就是校正每一幀呈現給你最原始的畫面,所以:
杜比視界這個是相當的奇妙,哪怕是不一樣的設置,只要進入杜比視界,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東西,只要播放,自動修正成同一個畫面,不僅僅是碟機,電視也一樣,電視中的杜比視界也是大幅度鎖定設置選項,。所以杜比視界要求雙向支持,輸出與輸入都需要完美支持才可以點亮。
以至於在亮度,對比度,色度2臺設備在2臺顯示設備上,幾乎一模一樣。也許,著就是杜比視界的初衷吧。
在杜比視界的畫面裡,包括肉眼,都感覺到畫面的一致性是最高的,松下在杜比視界信號鎖定了所有的調節選項。所有的。一按設置就跳出 在此模式下設置不可用等訊息。
而先鋒,在杜比視界模式下依然可以調節亮度和對比度,但是不能多調,調太多會丟亮部的細節。
排除拍攝誤差,電視誤差,以下拍攝全部為杜比視界狀態。
杜比視界,和電影均是先鋒LX500播放源是NAS原盤文件加載,松下播放的是正版UHD。(HDMI線材,我用的是不同的線,12BIT 60hz畫面是一樣的。長距離用好的,HDMI穩定最重要)
還有一個提醒:所謂的UHD4K盜版是BD50刻錄的,在轉速和每秒傳輸率上有著物理上的差別,所以所有市面上盜版UHD(bd50)(不針對藍光盜版)都存在碼率大幅度閹割的情況,請大家拒絕此類東西。沒有買賣就沒有坑爹,如果看著碼率減大半的4KBD50 效果(亮度色衰與邊緣粗糙)真的不如下載重編碼或者1080直接來的好。
雙子殺手正版UHD 90+mb碼率,圓盤90+MB碼率,盜版刻錄BD50UHD 只有30+碼率,只有3/1 的碼率。
HDR ,王者的蔑視。(直通HDR ,非HDR pq轉換,下面有部分講解HDR轉SDR的細節與弊病)
為何HDR我放在最後說,就是松下的HDR 在個別電影的某些電影,直線超越先鋒。HDR 的算法太狠了。
松下的 HDR Optimiser ,他號稱422-444的填色算法是獨家。同時松下的tone mapping也別樹一幟, hdr的再加工才是功力體現的重點。
松下HDR設置裡面有一個HDR優化,以及畫質風格在選項中,有著影院,生動,古典影院,標準等風格。
在HDR 調節範圍內還有 白線性,黑線性,亮度色度的調整。眼花繚亂,至現在我也沒有全部搞懂所有設置對應的相關細節。
既然說不清,就直接放圖吧。
在標準和默認設置項目內,HDR的直觀感受,與SDR 與杜比視界一樣 2臺機器並沒有過多的差別。相差無幾的。但是當我打開新大門的時候,(最佳HDR調節)差距是非常明顯的。
如圖全部默認狀態
在HDR模式的屏幕拍攝中, 因我拍攝的設備的動態範圍不夠,此時不注重原畫感,在於圖片對比突出明顯。
接下來松下UB9000變身(最佳HDR模式)HDR 的自算法調節相當之多,具體參照本帖的設置介紹篇。
先來演示片:
在HDR 最佳模式松下的調節可謂是眼花繚亂,每一個細節的調整,都不會破壞原片的曝光極限。算法相當成熟,每個調節都可以按顯示級別找到最合適的那個點。
這僅僅是調節,當打開圖像風格的時候,又一次驚訝了。
播放時2049 HDR 生動模式,確實生動了不少。(全部調節沒有動,經過反覆換畫面排除電視的內部調節。有菜單的是松下)
當這個畫面出現在我眼前時候,我一度以為是電視出了問題,是否是電視被打開了什麼,然後果斷互換電視換畫面判斷,模式為生動,對於2049這部全片昏暗色調的影片的優化做的恰當好處。不失真 不過爆,給予你顯示設備最極限的狀態。不枉叫最佳HDR模式。
頂部有菜單的是LX500。
先鋒不優化,能調節的只有亮度和對比度色飽和。
左先鋒,右松下↓
簡單的生動模式,不破壞色準,只限提升場景的動態範圍度,並不超出顯示設備的極限。
左松下,右先鋒↓
仔細查閱了資料 HDR模式,松下引以為豪的獨特算法。識別顯示器應該有的亮度,自行分析元數據對應調整,極限提升物理上的背光亮度平衡。SDR無法開啟的(不是白電平,白電平一調就過爆的)。
還有別扯什麼等離子了,100NIT 松下自己都沒列入內,什麼等離子肉眼HDR 的真的很尷尬啊,那是過去式,過去式。
以下HDR 屏射只能凸顯區別,不能凸顯元數據加強的實際觀影表現。拍攝會有過爆,為了使讓大家區別,畢竟亮度這個東西經過拍攝可以調節曝光的。
畫面感直線上升,肉眼的感官是衝擊的,但是在明亮環境,到了OLED 的亮度峰值,柱子的燈會稍有過爆,過爆的地方我感覺OLED 的刺眼發光到達了極限。但是畫面整體看起來是相當的震撼和過癮。
在來HDR演示片的提升
提升的是物理亮度,為了排除實際感光,我拍的過爆了,實際不過爆,松下的算法真的很強悍,提升物理亮度層元數據,黑位和灰度一點沒有變,記得不是單純加白電平加白電平,白電平整體畫面會變的蒼白無黑位的,也不是轉至的SDR2020,這些模式下是無法調節的。
HDR 轉SDR ,松下設置界面有2種。
1、HDR轉SDR BT709 。
2、HDR轉SDRBT2020(HDRpq)。
因為能支持hdr 的都不會去轉至SDR,因為根本無可比性。
再來,如果你還是BT709設備,在松下與正版碟範疇內,UHD帶杜比視界碟,直接不給你播,直接不給你播,直接不給你播,機會都不給。這個叫王者的藐視。。。
說明書
所以在HDR轉SDR 範疇內更多的是轉至SDRbt2020。
在任何HDR設備中,HDR 是需要片源激活的,然後設備會進入HDR 高動態模式,此時高物理亮度 物理暗度 會被激活。
那麼先我們同屏的看下,沒有進入HDR 高動態模式的 松下HDR轉SDR,與先鋒進入HDR模式表現的HDR影片。
肉眼的畫質區別高於拍攝的區別,所以有HDR 設備的千萬不要去HDR轉SDR 了,因為顯示設備沒有被激活高動態模式。
在牛B 的碟機也拉不回來物理上的高亮度和色亮度。
先鋒HDR 松下HDR轉sdr2020 (PQ)
先鋒HDR 松下HDR轉sdr2020 (PQ)
先鋒HDR 松下HDR轉sdr2020 (PQ)
先鋒HDR 松下HDR轉sdr2020 (PQ)
先鋒HDR 松下HDR轉sdr2020 (PQ)
先鋒HDR 松下HDR轉sdr2020 (PQ)
先鋒HDR 松下HDR轉sdr2020 (PQ)
先鋒進入HDR模式,右側沒有顯示HDR
SDR單獨屏射:
藍光BD:只拍了BD50,BD25播放的動力都沒有。
HDR 單獨屏射:
杜比視界單獨屏射:
機械部分-光碟機
經過這麼多畫質比較,反覆的使用光碟,從手感從感官而言,松下UB9000的光碟機實在是配不上旗艦的身份,期間UHD讀碟速度和快進選章相應,都相對於先鋒而言慢。外加上機械質感相當的粗糙,出倉入倉的齒輪音也特別明顯,完全感覺不到高端的手感,入盤後的咯噔聲,讀碟時光頭移動咔噠,雷射讀碟的吱吱聲 一個不少,不知道的以為是PC上的光碟機呢。轉動的時候聲響可以接受。等播放開始,音響響起才會忽略掉那份低噪音。
國版UB9000光碟機部分對於先鋒而言是質的完全不如,先鋒的開倉優雅,進倉優雅,不管是CD還是UHD 進倉後是絕無任何聲音,穩的就像根本沒放盤一樣。這點我必須說下,希望改進,當然,有些東西,在我總結的時候會提級,著是有原因的。
音質-是最難評測的,眾人喜好不同,習慣性的用內心認知的那份獨白來評價,我也一樣。音質層面沒有照片,也無法錄音,錄出來也是天差地別,雖然拍攝看畫質也無法表達現實的效果,但我也是儘量用我能所及的行為解說。譬如同屏對比,實質的區別,多多少少可以判定。音質確不行。對於音質部分,我只能用客觀言語的解說,至於信,與不信,各位自行衡量,不做解釋。我能保證的是,我說的是我真實的觀點,至於評定各位僅為參考。
既然是碟機,音質部分,我最先評定的是電影的源碼音軌,在所有設定後,源碼輸出,由功放解碼。
最先測試的是2018杜比視界測試碟,第3個視頻,就是杜比視界杜比全景聲的演示與介紹。著一部分我聽過幾十遍,可以說每個地方每個細節 都耳濡目染的熟悉,在松下經過多輪的播放,和切換先鋒再次播放,我能夠確信的說,在環繞感,密度等層面幾乎無什麼差別,該有的有,改出的出聲音,唯一的地方松下9000的天空聲道相對於活躍一些,在聲場細節渲染方面更能凸顯一些細微的小聲音,其他並無太大的區別。
我有港版的葉問3的BD,裡面包含DTS:X音軌,也一併重新聆聽,最主要的是最後詠春對決的棍棒聲來判定,基本也無太多的區別。
但是在影片中,松下提供了上10種音效渲染。雖然我不喜歡用,但是需要提一下。
從我播的第一張演唱會開始,《不了情-蔡琴》BD。
同樣的安橋同樣的HDMI線,同樣的PCM
差距由此而來,我的描述:從未有過的甜,從未有過的包裹感一耳襲來,我不是要吹,是真的,在源碼輸出的無差別,並無太多不同,而進入PCM,音質讓我顛倒,而著才是演唱會的盤,才是BD,還不是cd。
過分吹的詞彙我就不講太多,那種潤耳的聲音,是明顯的,俗稱一耳朵區別。這個時候我才恍然,這還只是HDMI線,如果是平衡口,豈不是要上天?
接下來我等不及,等不及等不及上CD了。其實早在去年,我就一直認為LX500播CD並不在行。進入UB9000的第一張CD是漢斯季莫賜予超人的原生大碟。
我的詞比較窮,開聲的那種包圍感出現,漢斯季莫的音樂都是從輕漸重,時序漸進的感覺,聲輕而不失細節,強烈的細節和衝擊音不停的刺激我的耳朵,播CD 松下行,往後繼續播了瑪麗亞凱莉與老鷹樂隊的CD,把我都聽醉了,不誇張,凱莉的歌你們懂的,給我一種從未體驗的感覺。,不能多說,在說就感覺像在吹了。
以上是僅僅是HDMI連結,音質已經超越,LX500作為中端缺失了模擬音頻板,同樣沒有平衡口,這裡就不敘事比較。
總體發現,在源碼輸出的情況下,2臺機器並無過多的差別,環繞包圍感基於您的器材,器材提升才是根本,但是一旦以PCM介入,松下9000以超越的形式存在。不是一點點,而是一耳朵的區別,不管是立體聲的細節,左右聲道的過渡,還是潤耳甜美的女聲,都是直線的超越。我為我的結論負責。
其實這些並不意外,松下UB9000內涵一顆768Khz 32位型號為AKM 4490 的 DAC 數模轉換器,外加一個聲道一個運放的組合,只會好不會差,這個結論是必然的,平衡口的輸出,絕對是高能。
1。在視頻可以播放碟片與USB 選擇。
2。盜版BD 會有靜音,並且為國區,美版BD無法播放的。
3。盜版4K-BD50刻錄是無靜音無區碼,因為識別的是BD的轉速,最高碼率不超過50MB 每秒,快進均卡頓,或者無效。而且畫質低廉(偏暗丟色圖像邊緣粗糙)。如果選擇這個方案求放棄,不僅僅沒有最好的畫質,還會弄傷光頭,(提醒:松下光碟機很脆弱。)
4。刻錄的三菱盤基的BDXL 不支持無法讀取。
5。USB 不可讀取電影ISO,識別MKV,MP4,M2TS,TS 等常用格式,USB 前2.0 後3.0。
6。硬碟播放還存在些兼容性問題,這個有待建議完善,有期盼。最新的1917提取原盤的M2TS文件錯誤播放白屏,目前播放一些其他的UHD的M2TS都很正常,可以識別HDR ATMOS文件內字幕,不支持外掛, 外掛字幕碟片。
支持,MKV98%不能識別HDR,沒有次時代音頻。MP4相對完美,測試片基本能播。
網絡媒體如圖,目前僅支持DLAN服務讀取,SMB 確認不支持。
松下的os 做的很完整,每個設置都有中文注釋,我就不在文字解說,在貼前有松下的中文說明書。
HDR 默認是關閉的,必須手動開啟。
UB9000 分高配版和 中配版。高配版屬於日版,並且在官方也告知日版的用料是最強的。
日版的光碟機更好,有屏蔽罩,國版的什麼都沒有,模擬音頻板也更堆料。所以國版的光碟機。。。國版美版好像是一樣的。
遙控器部分
就算不是頂配,在優秀的做工面前,也是一臺尚好的佳品。但是在朝情之下,對於媒體支持這一塊,堅守著不可抗拒的阻力,兼容性非常一般,USB播放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小問題,字幕也好,音軌也好,播放M2TS的《1917》是白屏的。著始於他的可玩性,便利性大大的不如先鋒oppo 等在位的越獄機型。在著一點上,估計會勸退很多愛好者。
在我個人看來:UB9000 在默認的標準範圍,經過2臺機器的5天對比,在一些高亮的地方,是與先鋒不同的處理,所以在這裡標準層面,先鋒給90分的話,UB9000我給89分,那麼先鋒的90分代表的是它全部的力量,他盡力了,而UB9000的性能才是剛剛開始,進入優化HDR選項後,那種爆發就如一次完全的變身,UB9000一次豐富,以及實用的優化效能是無法用分數來衡量,每一項的調節,對於畫面的變化,都可以感覺出是技術的沉澱,不是華而不實的雜項,每一次的調節,都是一次摸索。
音頻方面,毋庸置疑,只要你按下播放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震撼,也許看起來像吹捧,但是事實如此,我本著公平的態度對待著一切。
系統方面相應相當迅速,更多是光碟機讀盤拖慢了整體,系統的複雜程度也是最高的,調節甚多,好在,系統自身集成了 選項解釋,每一個選項的下方都會顯示出中文的注釋,這個非常不多見。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光碟機的脆弱使得整體的檔次感下降了許多。這是直觀的,而且是息息相關的,應為媒體的自由度,大部分依賴光碟機,可靠性到底能否被肯定,這些都是一個疑問。
至此END,感謝大佬們的支持。對待這次的評測,我花費了最長的時間,一張簡單的照片,背後隱藏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所以正確對待電影創作者們,幕後的付出比什麼都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