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9日,第三屆鬥門民俗文化節將拉開大幕,拉開長長的近兩個月時間的民俗畫卷:看農艇競速,聽沙田民歌,賞醒獅比賽,品非遺美食,觀皇族祭禮……作為其中的壓軸大戲,國家級非遺項目「鬥門水上婚嫁」集體婚禮,10月28日將在風光旖旎的白蕉鎮南澳村上演。
在挖掘中傳承,在傳承中展示,在展示中創新。
這一場與眾不同、極大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本土民俗盛會,是鬥門區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踐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秀民俗文化」的具體實踐,鬥門豐富的民俗元素、多元的非遺資源,將得到充分展示、推廣和弘揚。
本屆民俗文化節由鬥門區文廣新局主辦,鬥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是鬥門區第五屆市民文化節的內容之一。
鬥門是傳統文化大區。
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鬥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讓鬥門區豐富的民俗元素、多元的非遺資源,得到充分展示、推廣和弘揚,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來鬥門體驗山水、感悟民俗、品享美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傳承。
今年7月底召開的鬥門區委四屆五次全會,提出要打造具有鬥門特質的城市文化,建設文化強區,實施文化惠民工程;8月初召開的鬥門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會議,提出要打造一批富有嶺南特色的鄉村文化品牌,開展傳統民俗等喜聞樂見的活動。
「推廣、提升鬥門文化名片,進一步擦亮特色文化品牌,用堅定的文化自信講好鬥門人物、鬥門故事、鬥門精神。」鬥門區委書記周海金表示。
鬥門特質,嶺南特色,文化名片。
鬥門民俗文化節無疑具備上述三類特質,成為傳統文化大區的重要內涵。
「9月9日,也就是本周日,第三屆鬥門民俗文化節拉開序幕。」
鬥門區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活動主會場定在蓮洲鎮逸豐生態園,並以不同的民俗項目為單元,在全區五鎮一街開設展示區域,全面展示和推廣鬥門多元、豐富的民俗文化。
鬥門區文化館館長沈俊校介紹,本屆民俗文化節內容豐富,分為競技和展示展演兩大類。
競技類包括:農艇競速、織魚籠比賽、醒獅比賽、沙田民歌大賽、裝泥魚大賽。
展示展演類包括:蓮洲地色培訓、趙氏家族祭禮原生態活動、第七屆「鬥門水上婚嫁」集體婚禮、非遺美食展、非遺圖片展、七月三十裝路香舞火龍、五鎮六街曲藝展演、鬥門水上婚嫁習俗展示、地色《八仙過海》表演、遊龍船。
「其中,三大活動值得關注。」沈俊校表示,一是9日9時,開幕後首批活動在蓮洲鎮西滘村和逸豐生態園進行;二是9月15日,趙氏家族祭禮原生態活動將分別在鬥門鎮南門村菉猗堂、接霞莊進行;三是10月28日,在白蕉鎮南澳村舉辦「鬥門水上婚嫁」集體婚禮和第十二屆沙田民歌比賽,這將是民俗文化節的最大亮點。
推陳出新,特色濃鬱——本屆民俗文化節的亮點之一。
9日當天,地色《八仙過海》在西滘村上演。「《八仙過海》其實講的是八仙在水裡的故事,」沈俊校表示,今年蓮洲的地色項目變成「水色」項目,8條小船水中遊弋,每條小船上有一位「仙人」,水鄉特色濃鬱。
當天14時30分,在逸豐生態園將進行醒獅比賽和國家級非遺名錄裝泥魚的織魚籠比賽。逸豐生態園環境優美、空間開闊,作為主會場之一,將民俗文化與農耕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生態特色濃鬱。
趙氏家族祭禮原生態活動是重頭戲之一。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祭禮路線得到了調整,從南門小學出發,在菉猗堂祭禮後,延伸至接霞莊長長的石板路上巡遊,皇族韻味濃鬱。
鬥門區是「中國曲藝之鄉」。鬥門全區目前有曲藝社團50多個,「曲藝既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也是非遺文化內容。」鬥門區曲藝協會負責人何國雄表示。為體現這一鮮明特色,在本屆民俗節前後,白藤街道聯藤曲藝社、鬥門鎮南門曲藝社、乾務鎮馬山文化廣場、蓮洲鎮文化活動中心、白蕉鎮白蕉村文化廣場、井岸鎮西堤公園顯利樂壇等五鎮一街,將舉辦曲藝表演,悠揚婉轉,自有一番歡喜滋味,曲藝韻味濃鬱。
「本屆民俗文化節,強調傳承與發展,強調後繼有人。」鬥門區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沈俊校介紹,作為本屆民俗文化節的最大亮點之一,沙田民歌比賽與往年不同:比賽設兩個組別,即中青年組和少兒組(14歲以下),旨在讓一批頗具民俗文化實力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此外,在織魚籠比賽、醒獅比賽等活動中,同樣設置少兒組,讓孩子們從小接觸非遺民俗文化,在接受中傳承、發揚光大。
有源之水,民俗育人,任重道遠。
讓民俗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發展,是鬥門區文化部門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秀民俗文化頗具長遠眼光的謀劃和舉措,其中,取得明顯成效的是「非遺進校園」活動,讓民俗成為有源之水,有了綿延不絕的生命力!
在鬥門區第十七屆戲劇曲藝大賽中,東風小學11歲的女學生陶靜妍勇奪第一,小學生登上大舞臺。陶靜妍所在的東風小學,正是鬥門區文聯掛牌、區曲藝協會開展戲曲進校園的特色學校之一。
一份數據顯示,至2018年5月,「非遺進校園」進駐的學校、幼兒園達40餘所,成立傳承基地等近50個。其中,國家級非遺名錄裝泥魚和水上婚嫁,分別在乾務鎮五山中心小學、橫山中心小學建有傳習基地;省級非遺名錄「七月三十裝路香」舞火龍項目,在井岸鎮新堂小學建有傳承基地;鬥門鎮和風中學為趙氏家族祭禮的傳承基地。
鬥門區目前有非遺項目27個,其中國家級的2個、省級的6個、市級的19個。
鬥門區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鬥門區民俗文化活動沉澱深厚、頗具歷史。其中,民間藝術大巡遊舉辦了14屆,「鬥門水上婚嫁」集體婚禮舉辦了6屆,沙田民歌大賽舉辦了11屆,裝泥魚大賽舉辦了6屆,戲劇曲藝大賽舉辦了17屆。
沈俊校介紹,今年3月初舉辦的鬥門民間藝術大巡遊,粵港澳大灣區及周邊城市的國家級、省級等非遺名錄參與其中,展開借鑑和交流活動,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民俗文化盛宴。
據悉,在去年第六屆「水上婚嫁」集體婚禮和沙田民歌大賽中,「香港文化界大灣區文化行」交流團10多人,目睹婚嫁過程讚嘆不已。該交流團負責人、香港立法會議員馬逢國表示,鬥門的非遺保護傳承做得相當成功,整場儀式原汁原味,場面震撼,值得借鑑。
在中山市上演的鬥門·火炬文化交流文藝晚會,16個鬥門區精品節目本土氣息濃厚,喚起了兩地群眾文化同根的親切感。
民俗文化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將進一步擴大文化惠民的範圍,展示鬥門區乃至珠海市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成果,彰顯鬥門區民俗元素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獨具特色的魅力。
戳下文連結即可查看節目單哦
大件事!水上巡遊、遊龍船、抓鴨子...本周日將有萬人湧入鬥門,只因.
來源:珠海特區報
編輯:曾佩麗
星標+置頂
讓你一秒找到小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