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Golden Horse Award)創辦於1962年,是中國臺灣地區舉辦的電影獎項,為了促進中國臺灣地區電影製作事業和表揚對華語電影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而設立,與香港電影金像獎、大陸電影金雞百花獎並稱為華語電影最高成就三大獎項。
第55屆金馬獎在11月17日正式拉下帷幕,今年的幾大看點在於鞏俐重返金馬,被戲稱為「神仙打架」般的最佳男主角競爭,還有各有千秋的最佳影片之爭。今天,華誼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將對第55屆金馬獎進行梳理回顧,並重溫近20年來金馬獎的光影記憶。
內地電影收穫頗豐
今年金馬獎舞臺上,內地電影人收穫頗豐。徐崢憑藉《我不是藥神》中對喜感與悲情拿捏得宜的表演贏得了人生中第一座金馬影帝,打敗了實力強勁的鄧超、邱澤、段奕宏、彭昱暢。除了收穫影帝之外,其監製的《我不是藥神》一併贏得最佳原創劇本(韓家女、鍾偉、文牧野)、和最佳新導演(文牧野)兩個獎項。當晚,徐崢力捧《我不是藥神》的新人導演文牧野,並誇讚其導演天賦在自己之上,文牧野在領獎時也大力感激寧浩與徐崢的栽培。
▲ 《我不是藥神》海報 來源:豆瓣
張藝謀導演的《影》以12項提名領跑金馬獎,最終贏得最佳造型設計、最佳美術設計和最佳視覺效果。同時,這也是國師張藝謀電影生涯40年來,首次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和首個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盃。青年導演胡波的遺作《大象席地而坐》收穫了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劇情長片和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三個獎項。「電影長度近四小時,講述在一座並不發達的東北小城中,四個底層小人物陷入人生困境尋求救贖的故事。」
▲ 《影》海報 來源:豆瓣
以《屌絲男士》出名的大鵬此次以《吉祥》捧得了最佳劇情短片。從網際網路短視頻到金馬獎,他花了十四年,他說「如果大鵬可以做到,你們也可以做到」。
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獲得五項提名,最終收穫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攝影和最佳音效三座獎盃。
▲ 《地球最後的夜晚》海報 來源:豆瓣
除內地電影收穫頗豐,臺灣地區今年表現也不俗。電影《誰先愛上他的》獲得七項提名,最後捧得了最佳剪輯與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兩項獎盃。此片女主角謝盈萱以收放自如的表演打敗了孫儷、趙濤、曾美慧孜和周迅,獲得人生中第一座金馬最佳女主角獎盃。此外,臺灣女星丁寧憑藉《幸福城市》獲得最佳女配;最佳新人獎則由年僅14歲的達悟族男孩鍾家駿獲得;《幸福路上》和《當一個人》分別獲得了最佳動畫長片和最佳動畫短片。
相較來看,香港地區在今年金馬獎舞臺上稍顯落寞,其最大收穫在參演電影《翠絲》的袁富華獲得了最佳男配角獎項。這也是袁富華24年演藝生涯中,首次獲金馬獎肯定。
近二十年金馬獎回顧
以往,知名度較高的商業片也能斬獲最佳影片,如《無間道》《功夫》等。但近十年在最佳影片上,金馬更青睞知名度較低的小眾影片,如第48屆《賽德克巴萊》,同屆提名有《讓子彈飛》《桃姐》《鋼的琴》;第50屆《爸媽不在家》,其同屆競爭為《一代宗師》與《毒戰》等;以及本屆《大象席地而坐》和與其競爭的《我不是藥神》《影》。獲獎影片的知名度相較其競爭影片均較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金馬獎並不以影片名氣作為參考。
▲ 《賽德克巴萊》海報 來源:豆瓣
從1998年至今20年來,金馬獎對影片的評判標準也在不斷變化,逐步傾向於將最佳導演與最佳劇情片頒發給不同類型的影片。比如從第35屆至第45屆,有六部影片同時斬獲最佳導演與最佳劇情片,分別為《天浴》《千言萬語》《無間道》《功夫》《色·戒》和《投名狀》。但從第45屆開始至第55屆,只有兩部影片同時獲得了最佳導演與最佳劇情片,分別是戴立忍執導的《不能沒有你》(第46屆)和侯孝賢執導的《刺客聶隱娘》(第52屆)。另外,獲得第53屆最佳影片的《爸媽不在家》導演為新加坡新人導演陳哲藝,同時他也在當年贏得了最佳新導演。但除此之外,能同時抱走最佳導演與最佳劇情片的電影就變少了。
從第38屆起,金馬影后共21人(包括雙料影后周冬雨與馬思純),其中內地影后最多,為 9人;其餘則由臺灣與香港地區平分秋色。金馬影史以來,最年輕的影后得主為1998年年僅17歲的李小璐,最年長獲得者為63歲的葉德嫻,最年輕的提名者為年僅14歲的文淇,最年長提名者為72歲的陶述。金馬獎影后獲獎最高記錄為張曼玉(4次),至今無人打破;提名次數最多的為張艾嘉(9次)。而林嘉欣則是唯一一位金馬獎女演員獎項大滿貫的得主——她曾捧走過最佳女配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新演員三座獎盃。
金馬影帝中,香港仍是集中地。近20年來,金馬影帝有10人均來自香港。但近十年來內地正在追趕,獲得影帝的人數明顯上升,佔了10席中的6席。從2013年起,金馬獎更是連續5年將最佳男主角頒給了來自內地的男演員。而自金馬獎開創以來,梁朝偉入圍7次,得獎3次至今無人能比;年紀最輕的影帝為1996年20歲的夏雨,年紀最長獲獎者為63歲的林楊;年紀最輕提名者為15歲的張震,最長則為74歲的許冠文。
另一個記錄則是20年前陳衝執導的影片《天浴》,此片同時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等七項獎項,也是金馬史上唯一一次大滿貫記錄,至今無人打破。
金馬獎的創新與發展
金馬獎自創辦以來,以香港地區得獎的佔比為最多。近十年內,只有兩個影帝來自臺灣,其餘皆來自內地和香港。
從1996年起,金馬獎「開始允許中國大陸電影競逐獎項」(信息來源:BBC),而內地至此的收穫逐漸趕超香港。在2016年,內地電影人斬獲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男女主角等多個重量級獎項,更有周冬雨和馬思純雙料影后的記錄。此前,金馬獎在2013年也曾開創新格局,將最大獎項頒給新加坡電影《爸媽不在家》。
▲ 《爸媽不在家》海報 來源:豆瓣
今年與歷屆金馬獎的不同是,提名電影中,內地影片佔比甚多。今年五部最佳劇情長片提名中只有一部來自臺灣,最佳導演的五個提名則全部來自內地。此外,最佳男女演員的提名除了《誰先愛上他的》男女主角之外,其餘均來自內地。
實際上,內地電影在金馬獎上逐步大放異彩,正凸顯了臺灣電影當下面臨著青黃不接的處境。金馬獎也需要主動求變,通過內地及其他華語地區的優秀作品來幫助臺灣電影找到新的突破口,在未來獲得更好發展。
引用影帝徐崢的一句話作為結尾:「讓我們為中國電影加油!未來越來越好。」
轉載須知
本文系華誼兄弟研究院出品。轉載須在文首署名華誼兄弟研究院(微信公眾號:HBresearch)。如有侵權,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保留採取相應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