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真正的全球性危機,因為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倖免。」 今年4月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線上春季年會期間發布了《世界經濟展望》,將此次疫情導致的嚴格防控措施和經濟凍結稱為「大封鎖」(the Great Lockdown),並認為這是「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遠超2008年金融危機。
面臨如此嚴峻的挑戰,全球債務率攀升,IMF預計2020年全球公共債務很可能創下歷史新高,達全球GDP的近100%,但與10年前開出的藥方不同,IMF此次認為大多數能自由借款的發達經濟體,將無需計劃在疫情過後實施緊縮政策以恢復公共財政健康,支持政策過早退出對經濟有害無利。同時IMF也利用手上的各種資源並創設創新工具以助成員國渡過難關,目前,IMF還在探索是否能像2008年那樣進行一次廣泛的特別提款權(SDR)分配,這對於政策空間有限的新興市場而言至關重要。
IMF總裁克裡斯塔利娜 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履新僅1年,便肩負起了支持189個成員國在疫情中乘風破浪的重任。她也為全球復甦開出了藥方——全球復甦之路將是漫長的,首先,要控制住疫情,保障公眾生命健康。其次,避免過早取消現有政策。未來,也需要支持全球經濟進行根本性改革,使其更具韌性、更加環保、智能、包容且更有活力。
助力成員國抗擊疫情
今年10月時,IMF預計2020年全球GDP萎縮4.4%,美國2020年和2021年經濟增速分別為-5.9%和4.7%,歐元區為-7.5%和4.7%,日本為-5.2%和3%,中國則為1.2%和9.2%。格奧爾基耶娃也警告稱,若疫情延續時間過長,實際情況可能會更差於當前的預測。
為了應對疫情而引發的危機,各國央行分別降息、降準,啟動信貸支持計劃。同時,在格奧爾基耶娃的帶領下,IMF也不斷調整和升級各類支持措施,為陷入困境的成員國提供流動性支持和政策建議。
在這場危機來襲前,IMF擁有近1萬億美元的貸款能力,是全球金融危機之初的四倍多。疫情期間,IMF為成員國提供了緊急援助,並將緊急貸款援助計劃擴容了兩倍,包括快速信貸便利以及快速融資工具,總計金額超過了1000億美元。截至今年7月,IMF就已向66個國家提供了緊急融資,總額約235億美元,其中包含9個亞洲國家。
對於那些暫時沒有貸款需求的國家,IMF也強化了應對能力,例如給這些亞洲國家提供必要的政策建議,從疫情下的全面「大封鎖」逐步過渡到經濟重啟階段,政策設計也會隨之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IMF還創設了短期流動性額度(SLL),旨在為部分成員國提供流動性支持,儘可能避免衝擊風險演變成更深層危機,並對其他國家產生溢出效應。這種流動性支持為IMF的貸款工具和全球金融安全網的其他要素提供了補充。
IMF表示,目前不少成員國期待IMF可以像2008年那樣進行一次廣泛的SDR分配,但成員國之間仍存分歧,美國和印度持反對意見,因此IMF正與其成員國討論一個替代機制,在這一機制下,不需要SDR分配的富裕國家可以將當前的SDR貸給低收入國家,尤其是那些不具備太多財政、貨幣政策空間的新興市場國家,IMF也呼籲中國可以幫助其他低收入國家。
建議各國勿過早退出政策支持
格奧爾基耶娃多次強調,疫情重創了全球經濟,目前全球經濟正在從危機中復甦,但這條復甦之路將是漫長、不均衡且充滿不確定性的,因此各國不能過早退出政策支持。
她認為,抗擊疫情並推動變革是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首先,要控制住疫情,保障公眾生命健康。其次,避免過早取消現有政策支持,包括延期繳稅、信用擔保、現金轉移和工資補貼等。
IMF預測,2020年全球公共債務很可能創下歷史新高,達到全球GDP的近100%,但IMF認為,大多數能自由借款的發達經濟體,將無需計劃在疫情過後實施緊縮政策以恢復公共財政健康,格奧爾基耶娃稱採取靈活且具有前瞻性的財政政策對實現穩固復甦至關重要。目前,超低的利率降低了償債成本,後續的經濟復甦也會提升分母從而使得債務率下降。
就中國而言,IMF認為,2020年中國財政赤字與GDP之比將擴大5.6個百分點,達到11.9%,增幅小於在上一輪金融危機期間實施大規模刺激措施時的水平。IMF表示,中國經濟的好消息也利好全球,但未來中國仍應推進經濟再平衡,即從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向消費驅動過渡,他也呼籲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更多角色,包括債務應對、氣候變化、貿易、稅收等,並稱全球應擁抱多邊主義。
呼籲實現綠色、智能、普惠增長
危機終將過去,而如何來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復甦則成了全球未來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危機也是轉機,格奧爾基耶娃呼籲,下一步,全球經濟有必要進行根本性改革,使其更具韌性、更加環保、智能、包容且更有活力。各經濟體應引導大規模投資方向,提高對以綠色環保項目為代表的公共事業的支持,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同時,加速數字轉型以提高生產率,創造薪資水平更高的就業崗位。
同時,IMF認為亞太地區應該抓住這個機遇,目前有兩個重點領域值得關注。
一是數位化和自動化,在這方面亞太地區已躋身世界前列,數位化使居家辦公成為可能,而亞太地區還在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和生產方面處於領先地位,比如2018年該地區就已經擁有全世界近2/3的在用工業機器人,全世界超過40%的新機器人都在中國組裝。疫情後復甦的一個亮點就是,各國現在有機會加速新技術推廣,提高生產率和經濟增速。
二是綠色復甦,疫情後的大量投資需求提供了新的機會,支持綠色經濟將在未來數年內幫助改善環境、促進增長和就業。在這方面,亞太不少國家正取得跳躍式進展。比如近年來中國一直在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普及電動汽車方面保持全球領先,中國最近還做出了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IMF也鼓勵其他各國,明年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第二十六屆會議提出更高的減排目標。IMF的研究顯示,提高碳定價,促進綠色基礎設施投資,實行可再生能源補貼措施,都能夠幫助人們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促進經濟復甦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