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擅權、黨錮之爭、搜刮錢財、賣官鬻爵,想必大家對漢靈帝劉宏執政時期的東漢無非就這幾個印象。
而且後面那兩項搜刮錢財、以及賣官鬻爵什麼的,其中還有著漢靈帝的影子,並間接導致後面黃巾起義的爆發,三國亂世也就此拉開了序幕。
所以就有很多人給漢靈帝安排上了一個「昏君」的名號,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下漢靈帝執政時期的政治背景以及細節什麼的。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其實漢靈帝的種種看似昏庸的舉措,也包含著他挽回東漢皇權頹勢的決心,並非我們所想的那樣一無是處。
漢靈帝搜刮錢財、賣官鬻爵
大家想啊,按常理來講,封建時期的皇權大於天,這個沒錯吧?
而且史書上也確實明文記載著漢靈帝在其母親董太后以及一些宦官常侍的攛掇慫恿下賣官斂財。
而且公開宣稱可以用錢財買到關內侯以下至光祿勳下屬虎賁、羽林等部門機構的職位。
覆蓋範圍顯然是遠遠超出了之前。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東漢之前也有賣官的現象,可基本都是出售那些有名無權的虛職,對於朝廷政治局勢造不成什麼太大的影響。
但是漢靈帝執政時期不一樣,有相當一部分職位都是實打實具備實權的。
除此以外,這些賣官的錢財,也多是被漢靈帝用來建設「西園」,以供他自己享樂揮霍所用。
如果這麼看的話,漢靈帝確實是昏君無疑,仿佛壓根就沒有想到整頓朝綱,鞏固統治那一塊。
漢靈帝挽回皇權頹勢的決心
可事實真是這樣的嗎?並不是。
因為在漢靈帝執政時期,皇權的地位其實已經受到了宦權以及外戚的嚴重衝擊,風雨飄搖,根本就沒有我們所想的那麼穩固。
先說這外戚,就拿漢靈帝的這個皇帝之位來說,他之所以能登基稱帝,其實還是要感謝外戚竇氏,如果不是被被外戚竇氏選中的話,這個皇位可能壓根就到不了漢靈帝之手。
因為漢桓帝劉志壓根就沒有兒子,只有三個閨女,封建時期的女孩子顯然沒有什麼繼承權。
且劉志在位的前13年幾乎就與傀儡無異,完全就是被梁太后以及梁冀等外戚架空了,後來的幾年又因為宦官擅權同樣被架空。
所以,在劉志駕崩後,處於傳承的選擇,也就只剩下了漢章帝劉炟的玄孫劉宏,也就是漢靈帝。
故而在竇氏的扶持下登了皇位,這點其實跟劉志的登基很像。自打一開始,完全就是被當成了傀儡來看待的。
所以為了保證皇權的地位,也就有了漢靈帝授意下的第二次「黨錮之爭」,通過大量提拔親信宦官的方法來削弱外戚對朝政的影響力。
至於隨後所能面臨的宦官擅權,其實處理起來遠要比外戚專權輕鬆的多,畢竟宦官無依無靠,所有的資源權力都是皇權授予,收回自然也是簡單直接。
可當時漢靈帝有機會收攏外放出去的宦權嘛?沒有。
因為漢朝選官制度裡面的「察舉制」在發展到東漢以後,已經基本淪為了世家大族以及一些豪門參與政治的主要工具。
尾大不掉的嚴重弊端已經凸顯,所以對於漢靈帝而言,這些宦官還有用。
看似是大量賣官,還是有實權的職位,可這些官都賣到哪去了?看似還是會被世家大族掌控,可並非全部落到世家大族之手,而是被分散到了整個東漢。
也就是說,那些有錢的富商同樣有機會入朝為官,而且還是從漢靈帝手上買到的官,那麼他們會聽誰的?當然是漢靈帝。
也就變相的等於是削弱了這些世家大族對於皇權的影響力。
雖然這樣換來的並非是精明強幹的棟梁之才,可大家別忘了,漢靈帝還設立了一個名為「鴻都門學」的學府。
並大量招收平民子弟入學,藉以突破貴族、以及地主階級對學校的壟斷,而且所有出自這個學府的學生幾乎都被漢靈帝所重用。
而這,才是漢靈帝挽回皇權頹勢的底氣。
至於將賣官錢財用來建設西園的事情,也不排除只是漢靈帝用來麻痺這些世家大族的障眼法,畢竟東漢積弊以深,一次用藥過猛難免會引起不可預估的反效果。
但奈何東漢政權整體的大框架已經損毀殆盡,根本就經不起這樣的折騰,所以在仕宦之爭越來越劇烈的情況下。
還沒等漢靈帝培養的人才發揮出效果,勉力維持了一百五十餘年的東漢穩定秩序已經徹底崩塌,功虧一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