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秀春奶奶》這部電影嗎?是一部韓國電影,講得是海邊村子裡相依為命的祖孫兩人,有一天,奶奶不小心把孫女慧智弄丟了,12年後,慧智回來了……電影的結局是相守和諒解,奶奶也去了孫女在的地方。
這部電影從開始到結束,劇情一步步推進,如嚴絲合縫的榫卯,又像環環相扣的鐵鏈,蟲蟻般一點點摧毀人的淚腺,直到徹底淚崩。
大部分令我感動的電影,無論多麼感動,都是默默流淚的,而這部影片卻讓我哽咽到哭出聲來,甚至想停掉影片認真地號啕一場。
當桌上的小半卷衛生紙變成皺巴的紙團堆在一起時,我終於平靜下來。
我開始思考,一部影片為什麼能讓人感動,我是在為什麼東西感動?
於是我回想這些年看過的電影,大多都忘記了,留在記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前些年的《滾蛋吧!腫瘤君》,還有去年上映的《找到你》。
兩部影片主題不同,情節各異,卻有一個共同點:都講了一段好故事。
在這些好故事裡,沒有英雄色彩的角色安排,也沒有故作跌宕的情節設置,卻用平凡人物的一個個生活片段,讓觀者仿佛置身另一個現實世界,旁觀了一段真實的人生。
真實。
故事是真實發生的嗎?不一定。那真實的是什麼?是感情。
當一個人物有了感情,這感情會推動劇情發展——而不是某個編劇。以至於把任何觀者代入主角,故事主線可能都不會發生變化。
身患絕症的熊會在留戀生命的同時儘可能讓愛的人不那麼難過;
被偷孩子的女人會發瘋一樣去找她,不管付出什麼代價;
丟失孫女的季春奶奶會每年每月每日等著她的孫女回家;
曾經墜入黑暗卻有幸被照亮人生的「慧智」會回報得到的愛。
令人感動的,正是令故事和現實模糊了界限的人間真情。
有時,我會在早上的公交車上看到一篇公眾號推文,寫父母親情,沒有華麗的辭藻和煽情的表達,只是幾個樸實的描述就忍不住淚氣上湧,鼻子發酸。
人世間的真情大抵是共通的,別人寫出來的,也是自己曾經歷的片段,只是常常把它放在某個角落,直到不經意間被別人翻了出來。
那些片段像是作家失敗的作品,平平無奇,絲毫引不起人讀下去的興趣,卻會在某個特定的時刻突然闖入腦海。
有一年的中秋,我和媽媽在院裡乘涼,微博熱搜上正在討論某個網癮治療機構,用電擊等各種非人手段懲治所謂的邊緣少年。
我把這些當作故事說給媽媽聽。媽媽聽到一半就忍不住落淚,讓我不要再說了。
她有些不好意思地抹眼睛:「自己有孩子後,一點也聽不得孩子受罪,別人的孩子也不行。」
我驚訝於媽媽對別人的孩子也有那麼強烈的共情,又有些驕傲這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女士是我的媽媽。
現在想來,她也是現實裡的「季春奶奶」,或許不止她,還有很多人。
世界本堅硬,幸賴有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