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平臺方電視劇的主要收入,就是在電視劇開播前的廣告收入。
而現在平臺方電視劇的收入,可謂是多元化。
電視臺除了在影視劇開播前插入廣告之外,還可以設定欄目另外招商,例如湖南衛視的青春獨播劇場、偶像獨播劇場等;還可以在電視劇中插入小的廣告貼等等。
而網絡播放平臺,影視劇的收入方式就更加的廣泛一點,除了電視劇播放前的插入廣告,還有會員收入等。
2019年大紅的《陳情令》可謂是開闢了先例,因為《陳情令》首創「超級點播」特權,在會員的權益之上,30元解鎖大結局的5集,據數據統計,有高達500萬人次購買了《陳情令》的超前點播,僅僅依靠「超前點播」這一項,《陳情令》便為播出平臺方創造了上億元的收入。
這樣的營銷堪稱奇蹟。
《陳情令》開闢了「超前點播」的先例,但是也同樣也創造了「超前點播」的記錄,在此後,在沒有一部電視劇創造出類似於《陳情令》超前點播時的盛況。
甚至有許多電視劇,因為超前點播而引起巨大的爭議,導致盜版橫行,平臺方非但沒有賺到錢,反而賠大了,最為典型的便是《慶餘年1》。
在《陳情令》之後,「超前點播」的命運可謂是諸多波折:要麼是電視劇不夠紅,強行開啟超級點播特權,收入甚微;要麼是盜版橫行,賠了芝麻丟了餅。
「超前點破」難道是只屬於《陳情令》的神話,在別的電視劇上,無論怎麼的試驗,都不會成功了嗎?
實際不然,最近《琉璃》的「超前點播」便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單論火爆程度而已,在近期的市場環境中,《琉璃》雖然屬於有熱度,但是也只能算是「小紅」,而不能形容它為「大火」。
尤其是和《陳情令》的火熱相比,《琉璃》的這點熱度,可謂是遠遠不如。
但是《琉璃》在「超前點播」特權上的運用,相對於而言,則是完全不輸於《陳情令》。
《琉璃》採用的是分段式的超前點播,從36集——59集,距離大結局整整24集,都用了「超前點播」策略。
分三段的好處是,第一能夠充分的容納更多的集數,集數越多賺取的錢也有相應的也多。尤其是這種分段式的處理方式,可以很好的讓觀眾產生一定程度上的緩衝消費,給到觀眾一種心理「平均每次看起來並不算多,但是放在一起卻是一個不小的數目」的確,整整24集需要付費,而且是需要在本身是會員的基礎上每集3元,這樣的「超前點播」數額對於電視劇史上來說也算是一筆「巨額」了。
《琉璃》分段式的「超前點播」還給了觀眾足夠的自由度,對於觀眾進行了某種意義上的「篩選」,只不過它把死忠粉給篩選了出來,這樣一來,就不會出現類似於《慶餘年》產生的《反噬》現象。
如今《琉璃》「超前點播」的權益已經放出了大結局,提前看到了大結局的你,認為《琉璃》這部劇的「超前點播」買的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