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胯的確是個大家關注的問題。可能是我引入的體操與舞蹈圖片中動作的緣故,大家將開胯與劈叉聯繫在一起了。這裡說明一下:開胯不需要藉助劈叉那麼深入的韌帶拉伸,能劈叉也不說明胯開了。
有許多中青年朋友熱心詢問,自己還能否開胯,這個答案是肯定。只要堅持科學的訓練,開胯並非難事,而且不用劈叉到一字馬那個程度。陳拳中有一招,跌岔。
許多人就將整個前腿坐在了地上,當成劈叉一樣,這就錯了。跌岔對襠部是有要求的,襠部不能貼地,最低要保持離地四指寬的高度。
陳氏太極拳:跌岔
從外形上看,跌岔定勢將襠部全部貼地難度更加大,完成這樣的姿勢說明韌帶很鬆,一字馬自然不在話下。但是真實情況是,跌岔保持襠勁,更加辛苦,一岔到地其實下肢解放了,可以舒舒服服的坐在地面上,身上的勁全都散了。而我們開胯的目的就在於將上半身松沉勁傳導下來,這一岔到地,好不容易松下來的勁,一下子沒了,太可惜了。等進入下一招之前,又要重新找勁。這樣招招都斷勁,定勢就散勁的功夫,練再多年,也無用。下面圖片中的跌岔就是不對的,請拳友們注意避免:
跌岔:一岔到地
不可否認,一岔到地需要更好的韌帶鬆柔度以及骨骼的靈活性。但是掌握內家拳的開胯還真不需要這個。內家拳需要的是勁連綿不斷,身體要端正,架子高低並不重要。掌握勁的運轉方法之後,走低架的確漲功力快,但是剛學拳就放大架子,放低身形,收穫有限,而且還傷身體,特別是自學的拳友,更加要注意,不要一味求低架子,得不償失。《陳氏太極拳圖說》作者陳鑫前輩曾說道:「 兩大腿根要開。襠開不在大小,即一絲之微,亦算得開合。心意一開,襠即開矣。不會開襠者,腿雖岔三尺寬,不開仍然不開,是在學者細心參之。」 這就是之前對中年讀者提到的「開胯首要心開的」出處,望拳友細心揣摩。
上面談到在「跌岔」這種招式中,襠部靠近地面會讓襠勁散掉,犯斷勁之病。行拳中斷勁,這樣的拳是無法應用到實際對抗中的。當身體掌握了開胯的方法,能順暢得將上半身的松沉勁接下來,下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呵護好從「千溝萬壑」匯聚而來的勁,首要目標就是不讓其斷了消息。一旦斷勁,在行拳中,就是招式毛病的源頭;在對抗中,就是對手可乘之機。
要想勁不散,提肛,圓襠是關鍵。提肛,不要太用力,只需用意微微收縮;意也不要過重,太重與太用力,會導致胸口憋氣,反而影響了周身的靈活,久之對身體也不好。提肛是保持檔勁(襠勢)的關鍵,希望大家行拳時多注意。提肛與頂頭懸是一對,這兩點把握住,在尾閭中正的狀態下,中定勁就容易控制了。
在外形不動的情況下,擺架子的時候圓襠還比較容易做到。但是身形一動,襠就被擠壓成「尖」的了,也即是犯了「夾襠」的毛病(前篇《內家拳拾遺:馬步的力量》中談到「夾襠」之病)。靜態的圓襠好做,身形一動就破壞了,這一點困擾了許多拳友。對抗中一上手,拿不出內家功夫,其主要根源就在這裡。
李小龍實戰(圓襠)
開胯要松大腿根(腹股溝),保持圓襠也需要特別注意松腹股溝,這一點是被大家忽視掉的。大家認為開胯了,勁下去了,那麼腹股溝的任務就完成了,可以先休息一下,剩下的事情由下面的關節去處理吧。內家拳改造後的身體是個永不停息運轉的機體,勁從身體某處通過了,可不是過了就不管了。一旦某個關節「懈怠」,勁就斷了。
對於在行拳中保持圓襠,腹股溝起到什麼作用呢?大家先想想圓襠對應毛病「夾襠」、「尖襠」、「塌襠」的姿勢。本來好好的圓襠怎麼一動就變成「夾」、「尖」、「塌」的形態了?「夾襠」、「尖襠」的成因是,後腿跟進,前腿沒有接應,所以後腿對前腿造成了擠壓。前腿怎麼接應呢?松前腿腹股溝,讓後腿過來的勁直接下去,這樣襠就不會被擠壓了。「塌襠」的成因是,前腿移動,後腿沒有配合,重心被拉低,導致臀部低於大腿。後腿如何配合?前腿移動的同時,後腿松腹股溝,將後腿的勁帶入前腿(勁移動,非外形),這樣就不會拖累前腿,造成重心被拉低了。
訓練保持襠勢的方法有許多,下面介紹幾種:
摟膝拗步:
楊式:摟膝拗步
倒卷肱:
楊式:倒卷肱
另有形意拳基礎步法、八卦掌趟泥步等都是非常好的訓練方法。
加入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平臺(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復「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