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第二季開播,憑藉上季積累下來的口碑,本季開播當晚熱搜就掛到了20條。
最大的看點,莫過於新嘉賓爾冬陞導演的辣評場面。
他對女演員說,「女演員上鏡漂漂亮亮的,但你知道,像你這種外形的演員全中國有多少嗎?」
來源:Kyle(ID:Kylehello)
對男演員說的更狠,「 你回去男團也不行了,年紀大沒粉絲看你的了。靠帥只是短時間的,你有梁朝偉帥嗎?」
乾脆爽快地懟了波飯圈文化後,這還不算什麼。
接下來爾冬陞懟張大大的名場面,才是真正的大快人心。
張大大飾演的是去年大熱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高遠,
原子彈研究所的一名普通科研人員,工作保密度極高,和家人三年沒有聯繫,後來因病離崗,在那輛熟悉的公交車上遇見了昔日戀人。
張大大和王智要演的就是公交車上的片段,原版演員是張譯,沒有臺詞,全靠眼神。
如此高難度的戲,放在張大大身上,硬生生演出了笑話。
爾冬陞直言,「你一上車,好像一個小偷。「
「女演員在說臺詞時,你那個眼神,我覺得你心裡在想,好了你說完沒有,你再說我揍你了。」
明明是個為科研事業貢獻光和熱的角色,硬生生被演成了賊眉鼠眼的小偷。
但這不是最重要的,專業上的問題需要時間,對角色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對表情的控制,對故事的表達,都是日積月累的東西。
張大大最大的問題是為自己找藉口。
「以前從不失眠的,我掉頭髮,我從不掉頭髮的,我嚇死了,跑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沒事「
看到這,實在要吐槽,排練就兩天時間,他還有時間去醫院檢查。
失眠、掉頭髮,焦慮,幾乎是每一個成年人面對社會現實都會有的狀態,如果掉頭髮都算是個事兒,那麼當代社畜人均有病。
爾冬陞當然不吃這一套:
「你剛剛那解釋對我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誰沒有壓力啊?我們拍部戲沒壓力嗎,一部戲拍完沒錢,導演不好,劇本不好,觀眾管你嘛?」
此話雖狠,卻一針見血,不愧是網友封號治矯達人。
能說會道不會為你贏來尊重,很多時候,越說越打臉。
第一個藉口沒成功,接下來就開始找第二個藉口,
「我知道自己演的不好,但像我們這種長得不帥,個子不高,卻熱愛表演的人,希望能多一些機會。」
我想問,觀眾憑什麼為你的熱愛買單?
說到這,他公然反對節目機制,「我認為我們這個節目的賽制是不公平的,S級的有更多選擇的劇本,B級的人卻沒有選擇的權利。」
最佳辯手郭敬明也忍不住反駁,「節目賽制最大程度反映了這個市場的真實規則,現實生活中實力最強的演員就是有最多的選擇空間。」
當然,出演高遠片段對他而言,確實是難度太大,他有這樣的想法也正常。
但在他抱怨節目賽制不合理後,陳凱歌就直接根據他的水平現場出了一道題,結果就是 ——
雷到不行。
張大大,上海戲劇學院播音主持專業,每一年都拿獎學金,20歲就當上了湖南臺主持人,是湖南衛視首位力捧的90後男主持。
比起很多人,他的早年經歷順風順水。
哪怕現在他的運氣也很好,你可能都不知道他有啥代表作,卻到處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比如時尚圈:
再比如音樂圈:
還有他的社交圈,多少人花錢都買不來。
內娛頂流楊家姐妹花,和他終日三人閨蜜情:
和你的眾多男神們女神們合照,每一張都能穩居C位:
新片發布,半個娛樂圈都為他轉發和歡呼:
如今,業務多多的張大大要跨界進入影視圈。
只是他沒想到,首秀舞臺遇到了爾冬陞。
沒作品,你的每一句話都是找藉口。
觀眾只看成果,市場只看結果,資本也只看票房。
沒有這些東西,你的委屈和努力,不值錢,還會成為笑柄。
其實張大大打苦情牌不是第一次了。
幾個月前,張大大和楊冪在節目中談到,看到自己在慶功宴上大哭的視頻,楊冪的反應卻是哈哈大笑;
自己在朋友圈發了長篇朋友圈,訴說自己的奮鬥和這一兩個月發生的事,楊冪卻在評論下回了一個問號。
張大大問楊冪:「所以你是不太擅長講一些,你很辛苦之類的話嗎?「
楊冪說,
「你往下面去看一看,每一個人都很辛苦。
就你覺得送外賣的那些人不辛苦嗎,剛剛他出去幫我們炒排骨不辛苦嗎?
他們今天蹲在這不辛苦嘛?
對半天稿子不辛苦嗎?
所以你憑什麼讓別人去了解你的辛苦?「
為什麼楊冪說的話特別解氣?
因為張大大像極了我們身邊那種賣辛酸史的人。
早年認識個朋友,自己創業,經歷過輝煌時代,後因一次泡沫事件,資金癱瘓,項目終結。
後來他就經常和人說,說自己早年有多不容易,啃麵包也要省錢去北京學習,買設備的錢也湊了大半年,還有生病的時候還要堅持工作之類的。
你覺得啃麵包省錢這種事很苦,但對很多人來說是沒什麼。
別人可能正在經歷更苦的事,聽你這麼說,就覺得你是個笑話。
還是那句,沒有紮實的成績,就把你的委屈和辛酸史往肚子裡煙,這個世界沒有那麼多的感同身受。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受害者思維」。
具體的表現有以下幾種情況:
認為自己受到的傷害或不公平對待,都是別人或者客觀環境造成的
為自己的境遇尋求他人的同情
常常抱怨、責備,表現得比較消極和被動,甚至沒有希望
他們表現出的抗壓和反彈能力(resilience)很差
你會發現,受害者思維的人,常常會為自己辯護。
不可否認,這個時代很好,很多苦都不用吃。
80後90後的成長環境,沒經歷過戰爭、饑荒,溫室裡成長後直面市場的大浪,難免就會覺得屁大點事都是事。
這很正常,但如果在職場上打拼了一段時間,還覺得自己最苦、自己最慘,那就是你接受的毒打還不夠多。
經歷過真正苦難的人,是沒有時間抱怨社會的,也沒有時間尋求他人的關注,更不會整天覺得世界對自己不公平。
拿爾冬陞來說,香港導演協會會長,演藝世家,父親爾光是著名大導演、大製作人,曾一手帶出國際大名導;母親是演員,演了一輩子戲。
他的兩個哥哥,秦沛和姜大衛,這兩位香港演員的知名度之高就不用多說了,三兄弟的顏值,吊打當代無數小鮮肉。
儘管如此,爾冬陞也沒少見過市場的悲歡。
早年拍《我是路人甲》時,因為要拍攝橫店臨演的生活,演員請的都是臨演,爾冬陞拍的特別費力:
「演員還是演不好,記不住臺詞,緊張得不行。所以我們只能一遍遍重來,記不住臺詞就給他提詞,工作量特別大,特別疲憊」
這部片最後票房慘澹,但爾冬陞也很少拿出來說事,一部拍不好,就繼續拍,代表作越來越多,金像獎拿到手軟。
港圈裡,該吃的苦,該見的人情,該拿的成就,你覺得爾冬陞沒經歷過嗎?
真正優秀的人,從來不會盯著自己壓力有多大,更多的是實實在在幹事。
同是演員和導演的吳京,相信大家更為熟悉。
6歲鼻子斷,8歲腦袋開瓢,9歲胳膊斷,14歲下肢癱瘓,17歲腳斷,身上縫針幾乎達到一百針……
為了拍《戰狼1》,他變賣家產,身兼數職,擔任導演、編劇、主演,甚至擔任出品人,直到拍完的那一刻,身邊大把人跟他說,真的別搞了,沒人願意看的。
可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戰狼1》票房超過5億,《戰狼2》超55億。
勵志的背後,你還會看到一條很現實的規則:
百億票房的前提下,吳京的任何辛酸史都是勵志正能量。
可如果你拍出來都是爛片,還要告知世人你有多難,認識你的人最多給你個同情的眼光,不認識你的人覺得你矯情。
最可怕的是,你真的會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覺得這個世界對你不好,還會越來越把生活中的苦難當回事。
規避受害者思維
廢掉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覺得全世界都在苛待他。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受害者思維,不用太去自我定義,我們該做的是先意識到這種思維的侵略性,並且學會自我調整。
(1)先內觀自己的行為和想法
遇到批評和指責時,你的情緒正在被什麼掌控?
你第一時間腦海裡想的是什麼?
會不會給予辯駁,為自己找藉口?
(2)接納自己的情緒
Brene Brown曾在TED演講上分享,當代人應當要有的是「脆弱者」思維(vulnerability)。意思是,我們要說放下武裝,完全接收自己當下的情緒,完全去經歷和感受,不要去反抗(resist),也完全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但是這些絲毫不會否定你,影響你的價值,你仍然是值得被尊敬和被愛的。
愛辯駁、愛為自己找藉口、愛賣慘,這些行為背後都是過分把焦點放在了自己身上。如果你意識到自己過度太把自己當回事,你就應該學會把換焦點,把焦點轉到別的地方。像你遇到困難,或者爭議,請把時間花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把焦點放在自己的面子和情緒上。
福利一
超值大牌,3折起
秋冬上新,買一送一
▼戳我搶購▼
▼長按識別二維碼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