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門別類是現代人的拿手絕活,這不只體現在書店中琳琅滿目的類《教你第一次居家歸納就上手》、《一張紙歸納所有資訊》等暢銷書,也體現在我們所認識的人身上,畢竟要記的人名太多,只好將一些殘存於我們有限認知裡的形容詞、群體派別、職銜給加諸其上,以方便收納。
好方面,好實用,當我們找不到談資時,就能從自己的腦海裡尋找關鍵字,隨插即用,既能顯出自己博學、有想法,又能在遇見不同類別之對象時,隨著分類而決定該如何應對進退,什麼詞句該自動消音,什麼議題該避而不談。
關於主題,在《你只欠我一個道歉》這部片所反映出更為複雜的黎巴嫩處境,則有更為精彩的詮釋,一個巴勒斯坦的工頭,和一名支持基督教的汽車修理廠老闆,因一根裸露造成環境衛生不佳的水管而產生衝突,鬧上法庭,進而釀成社群對立,追根究底,其導火線即因標籤化他者所造成的偏見。
標籤化他者最大的弊病,在於貼標籤等同於蓋棺論定,不再有讓對方說話的機會,即便說話,也將導向同一處心中早已擬訂的詮釋方向:反正他就是這樣的人。然生命實則是一冊奧秘的文本,若用標籤化來認識他者,無疑是斷章取義、以管窺天、以偏概全,即使標籤本身客觀,卻無從全盤以俯瞰的角度縱觀。
回到這部片,隨著劇情的推移和不斷的出庭,這兩位互貼標籤的當事人,逐漸發現彼此水火不容之間的關係,竟然有蟲洞般的共通點存在,尤有甚者,他們彼此的生命脈絡和各自所面對的苦難議題,也逐漸抽絲剝繭地爬出來,這使得故事的收尾,並未落在說教,或是硬要廉價寬恕大和解結局上,但卻是令人感動的位置上且意味深長的生命會遇。
最後,無論是巴勒斯坦工頭,或是黎巴嫩修車廠老闆,會遇所強調之修築和平,也隱約和在其兩者系本同源的一神雅威信仰的強調互助、彼此相愛的信仰精神遙相呼應,在此範疇中,唯有進入我-你關係者,才能實踐用造物主的眼光看待彼此與每個受造物,得以看見每個行為背後的脈絡與生命的創傷,進而使己之共鳴共感,發展出修和之力量去愛人如己,是建立於理解之愛,而非受到侷限之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