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就死,一放就亂,應在收放之間進行平衡,破解之道在於提高監管水平。
文 / 巴九靈
在12月20日的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上,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國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發表了一番重磅演講,引起了業內一陣轟動。
他究竟說了什麼呢?簡單歸納是以下八點:
1. 金融亂象對國內大循環的危害。
2. 金融回歸本源,為實體經濟服務。
3. 去槓桿,治理亂象的方向不能動搖。
4. 混業經營不是方向,要向分業轉型。
5. 相對於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是短板。
6.要防止數據金融平臺大而不能倒。
7.宏觀審慎監管要面向事前、事中。
8.系統性風險處理要以納稅人利益為上。
其中,引發熱議的主要是與近期的幾個金融熱點有關的話題。
比如,第5點針對的是最近大型國企債券違約事件,對此,樓繼偉直截了當地指出:信用債應全部退出銀行間市場。
再比如,第6點和第7點提到了螞蟻集團上市的事,他認為,防止贏者通吃「大而不能倒」,對螞蟻的約談和暫停上市,實際上是防範系統性風險於事前、事中。
不過,爭議最大的部分,是對影子銀行的態度。樓繼偉這樣說道:
我們的「銀行的影子」,一點正面作用都沒有……嚴重影響國內大循環。
何為影子銀行?
根據不久前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中國影子銀行報告》,影子銀行是指常規銀行體系以外的各種金融中介業務,通常以非銀行金融機構為載體,對金融資產的信用、流動性和期限等風險因素進行轉換,扮演著「類銀行」的角色。
它與銀行最大的區別在於:有銀行的信用功能和信貸擴張功能,卻不受正規金融監管機制的管控,資金流向十分隱蔽。
據這份報告,截至2019年底,中國廣義影子銀行規模為84.8萬億元,佔當年GDP的86%。而這已經是一番整治過後的數據,歷史峰值是在2017年,達到了100.4萬億元。
這在全世界又是什麼水平呢?
從全球來看,據FSB測算的全球狹義「影子銀行」規模(2018年),中國排名全球第二,規模超過美國的一半,是日本的2.6倍,英國的5.6倍。相比其他國家,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不算太誇張,但也不算小。
*據《中國影子銀行報告》,影子銀行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影子銀行包括同業理財及其他銀行理財、銀行同業特定目的載體投資、委託貸款、資金信託、信託貸款、非股票公募基金、證券業資管、保險資管、資產證券化、非股權私募基金、P2P、融資租賃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提供的貸款、商業保理公司保理、融資擔保公司在保業務、非持牌機構發放的消費貸款、地方交易所提供的債權融資計劃和結構化融資產品。其中,同業特定目的載體投資和同業理財、理財投非標債權等部分銀行理財、委託貸款、信託貸款、P2P和非股權私募基金等業務,影子銀行特徵明顯,風險相對較高,屬於狹義影子銀行。
但問題是,處於灰色地帶的影子銀行,為何能如此野蠻生長?
這裡就要說到中國影子銀行的其中兩個特徵:1.影子銀行資產端和負債端均與銀行密切相關;2. 存在剛性兌付或具有剛性兌付預期。
朱民教授也曾在《剛性泡沫》一書中提到:「中國影子銀行之所以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很大程度上離不開中國政府對影子銀行所提供的隱性擔保。」這裡的政府,主要指央行。
假設一個理財機構告訴你,我們的理財產品是跟銀行合作的,你的資金去向是銀行,很安全,還承諾你高於銀行普通理財產品的收益,這時你會不會很心動?
但如今,有一件事正在打破大家對影子銀行業務的剛性兌付預期。11月,法院受理包商銀行破產清算申請。試想,當我們看到銀行都可以破產,當理財機構再做出與上面同樣的承諾時,你的內心自然會多留一個心眼。
寫到這裡,小巴總結一下,中國的影子銀行既不受管控,規模還不小,就好比一輛車開上高速,不僅「無證駕駛」,還存在一定的「超速」跡象,確實該管管了。
那麼,問題來了,當年影子銀行為何發展如此迅速?在今天,影子銀行又是何角色?該不該一棍子打死?該如何監管?下面來看看大頭的分析。
正規(體制內)金融,目前主要服務於大的國企和地方政府項目,但實體經濟中有很多需求、很多有市場效率的項目無法獲得正規金融服務,影子銀行應運而生。
無論是正在被規範的消費貸,還是影子銀行,都是一種金融服務,對應某種合理需求,有一定正面作用。承認其正面作用,是尊重市場規律的一種表現。
當然,我們絕不應放任其野蠻生長,應對其加強監管,這方面不應有什麼法外之地。但監管不應等於一棍子打死。一收就死,一放就亂,應在收放之間進行平衡,破解之道在於提高監管水平。
樓部長在演講中提到「2016年前短短數年,我國資本市場發生了嚴重的混亂」,但我們也要看到之前影子銀行發揮的作用。以房地產為例,如果2012年之前,當時經濟處於過熱狀態,如果沒有影子銀行給開發商提供貸款,那麼當年在市場需求很旺盛時,就可能會導致商品房供應不足,繼而導致房價進一步暴漲的情況。
或者,當房地產和國企都從傳統金融渠道爭搶貸款時,就會導致利率大幅上行,繼而降低了經濟的潛在增速。這實際上說明,金融發展的滯後,會抑制經濟的潛在增速。因此,不宜把金融與實體經濟對立起來。實際上,國家把金融定義為國民經濟的「血脈」,對於國民經濟的暢通起到關鍵作用。
在過去,影子銀行的存在既有客觀原因,也發揮過正面作用。但如今遇到的質疑是——影子銀行是否會影響經濟大循環?
這是因為在經濟上行期,影子銀行被需要,甚至對經濟有助推作用。但到了經濟不太好時,大量的錢從實體經濟出來,進入到所謂的虛擬經濟,為什麼錢會流入虛擬經濟?核心還是因為實體經濟相對不是那麼好,導致實體經濟回報率持續下降。
為什麼實體經濟不好?這裡面因素很複雜,有海外去全球化的原因,也有其他因素,比如與國內政策階段性趨向有關。當前我們不刻意追求高增長,集中精力進行結構性改革。
因此,對於影子銀行,我認為既不能任由其野蠻生長,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應將其納入監管,置於陽光之下。
由於我國金融體系中銀行佔據絕對主導地位,針對銀行機構的「相對優勢」自然有很大吸引力,影子銀行容易發展壯大。當然,這跟當年特定階段的監管機制也有關係。
剛性兌付是影子銀行體系獲取資金的「護身符」,是影子銀行能夠膨脹發展的重要原因。由於缺乏嚴監管,影子銀行缺乏正規銀行體系自帶的安全屬性,主要靠剛性兌付進行彌補。
但這種剛性兌付是一種「假剛性」,對系統性風險無能為力,所以,除了營造表面上的安全感之外,靠剛性兌付發展起來的影子銀行業務很容易被一些系統性風險因素擊潰,繼而引發更大的系統性風險。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打破剛性兌付對影子銀行無序擴張具有釜底抽薪的效果。過去幾年,我們堅定打破剛性兌付的決心,很大程度上也源於此。
影子銀行是為利而生的,具有天然的叛逆性,往往不把宏觀調控政策當回事,只要有利可圖,便不惜違法違規。
比如中央政府在提示和控制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颱風險時,大量影子銀行依然毫無顧忌地將資金流向這些領域,有些甚至為高汙染、高能耗、產能過剩等產業注資,嚴重影響了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影子銀行還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埋下金融風險隱患。
影子銀行在規避監管、獲取高回報上,遠非正規金融組織的正規金融業務能比擬,這樣也容易誘發正規金融組織犯「紅眼病」,或放棄業務操守,將資金通過各種暗道流向影子銀行,做獲利高的產品或信貸項目,或與其他金融組織合作,為各種非法金融活動大開方便之門。
而當影子銀行將正規金融機構的客戶搶走,既會造成金融機構業務流失,也會加劇銀行與影子銀行之間的明爭暗鬥。
針對影子銀行實際產生及其有可能帶來的金融危害,我認為應從納入有效監管範圍、及時研究和推出影子銀行風險隔離機制、集中力量加強對社會金融監管、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統計監管等多方面入手,監管絲毫不能放鬆。
本篇作者 | 李夢清 |當值編輯 | 李夢清| 圖源| VCG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