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s格蕾絲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抄襲洗稿搬運是無恥的行為!
世人這樣評價費雯·麗:她有如此美貌,何需如此才華;她有如此才華,又何需如此美貌。直到了解了另一位女演員萊妮·裡芬斯塔爾的故事,我才發覺世上竟有人和費雯·麗一樣擔當得起如此高的讚譽。
萊妮·裡芬斯塔爾有著不輸費雯·麗的美貌,堅毅的眼神、冷峻的眉峰和刀削的薄唇,比起費雯·麗的嫵媚動人,出生在獅子座最後一天的裡芬斯塔爾散發著冰雪女王般的凜冽氣質和強大氣場。
很難用一個具體的身份來定義裡芬斯塔爾,她是個多才多藝的女人,身兼舞蹈家、演員、導演、作家、攝影師多重身份於一身,而每一項事業都能經營得有聲有色,但裡芬斯塔爾最受世人認可的身份無疑是導演。
裡芬斯塔爾被譽為「現代紀錄片之母」,然而因拍攝紀錄片《意志的勝利》而與希特勒共事的七個月卻令她的後半生飽受爭議,但拋開政治因素不談,沒有人能否認裡芬斯塔爾天賦異稟的藝術才華,她始終是一位受人仰慕的藝術家。
兩度獲得奧斯卡影后的朱迪·福斯特曾計劃自導自演一部關於裡芬斯塔爾的傳記電影,當被問到該如何給電影命名時,裡芬斯塔爾脫口而出:被愛、被迫害、永不被忘記。
01被愛篇
萊妮·裡芬斯塔爾是那種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她1902年8月22日出生在德國柏林的一個富商家庭,儘管父親是白手起家的窮苦人出身,但當裡芬斯塔爾降生時,家境已相當優渥。
衣食無憂的情況下,父母自然捨得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本錢,裡芬斯塔爾從少女時期開始學習芭蕾舞並立志成為一名舞蹈演員。
1923年在父親的資助下,20歲出頭的裡芬斯塔爾舉辦了首場舞蹈晚會並一舉成名。
不過,意外也在不久後隨之而來, 1924年在布拉格演出時,裡芬斯塔爾的膝蓋意外受傷,不得不從此告別了舞蹈生涯。
常言道: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對於裡芬斯塔爾來說,上帝為她關上的那扇門叫做「舞蹈」,而為她打開的那扇窗叫做「電影」。
療傷期間,裡芬斯塔爾偶然間被電影《命運之山》吸引,她毛遂自薦給該片導演阿諾德·芬克寫信,芬克被裡芬斯塔爾的魅力所折服,為其量身定製了電影《聖山》。
該片上映後,裡芬斯塔爾一炮而紅,在出演了幾部電影後,她成為了德國影壇默片時代最紅的女明星。
02被迫害篇
獅子座人士天生熱愛冒險,也樂於接受挑戰,還具有很強的徵服欲,這些特徵在裡芬斯塔爾身上體現得極為明顯,她從來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
在《聖山》拍攝後期,芬克因為有事暫時離開了劇組一段時間,裡芬斯塔爾在他離開的這段時間內充當起了臨時導演,而這也為她日後獨挑大梁擔當導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2年,裡芬斯塔爾自編自導自演了電影《藍光》,該片令裡芬斯塔爾成為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電影導演,同時也令她收穫了一位地位顯赫的忠實影迷。
這個人就是國家元首希特勒。在觀看了《聖山》之後,希特勒力邀裡芬斯塔爾拍攝1934年在紐倫堡召開的納粹黨代會,這部紀錄片名為《意志的勝利》。
在拍攝該片時,裡芬斯塔爾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藝術才華,她大膽打破黃金分割構圖,不斷地突出希特勒的人像,在那個無人機尚未誕生的年代,她更是奇思妙想給旗杆安裝了升降梯,完美地調整高度,可以俯瞰拍攝全景鏡頭。
在盡情揮灑藝術天分的同時,裡芬斯塔爾的指揮天賦也得以充分發揮,在拍攝現場,她有條不紊地調遣包括36名攝影師在內的120人攝製組,只待裡芬斯塔爾一聲令下,36臺攝影機便如同機槍一般同時向100萬人「掃射」。
不可否認,《意志的勝利》最初是作為政治宣傳片誕生的,更準確地說,是納粹德國最有力的政治宣傳武器,但客觀地講,這部紀錄片被專業人士認為藝術性遠超其政治性,更被認為是裡芬斯塔爾職業生涯的巔峰之作。
創刊於1956年的《電影藝術》雜誌給予了這部紀錄片如下評價:在紀錄片《意志的勝利》中,萊妮·裡芬斯塔爾打破了一直被奉為金科玉律的完整構圖原則,創造性地使用了多種表現手法。她恰到好處地把握了影片的節奏與動感,使得這部電影的旋律、節奏、動感之間的銜接、轉化達到天衣無縫的地步,成為一部在視覺表現上酣暢淋漓的作品。
在執導了《意志的勝利》之後,裡芬斯塔爾的藝術才華獲得了全面的認可。兩年後,裡芬斯塔爾又為柏林奧運會拍攝了紀錄片《奧林匹亞》,她指揮著200多人的攝製小組鋪設同步軌道,開創了運動攝影的先河。
裡芬斯塔爾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不過因為拍攝《意志的勝利》而與希特勒共事的七個月,卻徹底毀了她的後半生。這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二戰結束後,裡芬斯塔爾因涉嫌與納粹牽連,數度被送進監獄甚至是精神病院,直到1952年,西柏林法庭才對她做出「沒有從事過應受懲處的支持納粹統治的政治活動」的終審判決,但在出獄後,裡芬斯塔爾的境遇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納粹同情者」、「納粹攝影師」的稱呼始終與裡芬斯塔爾如影隨形,甚至有傳言說她是希特勒的秘密情人,儘管所有人都知道裡芬斯塔爾才華橫溢,但卻沒有投資人願意找她拍電影,裡芬斯塔爾的職業生涯因為政治原因過早的斷送,她的名字變成了電影界的一種「禁忌」。
03永不被忘記篇
其實裡芬斯塔爾一向只關心藝術而不過問政治,直到1939年9月,她受邀去波蘭拍攝閃電戰的勝利,直面戰爭的醜陋真相,而德國士兵對待波蘭俘虜的殘忍行徑也令其大為震驚,她從那時開始便拒絕用藝術為政治進行宣傳。
裡芬斯塔爾不得不為自己吶喊:不要因為我為希特勒工作了7個月而否定我的一生!然而,沒有人願意傾聽她的辯白。
一個人再偉大,在時代面前終究是渺小的,裡芬斯塔爾的聲音被無情地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整整20年時間,她被迫遠離了電影,這對於一個視藝術為生命的人而言,可想而知是一件多麼殘忍的事情。
1956年,海明威的小說為裡芬斯塔爾指明了通往非洲的路線圖,她深入蘇丹中部的努巴部落,用鏡頭忠實地記錄下努巴人的狩獵、紋身、婚喪嫁娶等種種生活常態。
1972年,裡芬斯塔爾用十幾年時間拍攝完成的非洲寫真集《努巴》出版並巡展,悲嘆原始自然消失的唯美風格再次震驚了世人,而早已遠離公眾視線多年的裡芬斯塔爾說:和努巴人在一起時,我的歡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我和自己握手言和了。
年輕時的裡芬斯塔爾,有一雙奪人心魄的眼眸,目光犀利得令人難以直視,但晚年時的裡芬斯塔爾目光明顯柔和了許多,我相信相由心生,她不只與自己握手言和了,更與這個世界握手言和了。
裡芬斯塔爾沒有生兒育女,一生之中只有一次維持了3年左右的短暫婚姻,她直言「從未遇到一個真正使我幸福的男人」。
裡芬斯塔爾是天生為藝術而生的人,她也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藝術。
古稀之年,裡芬斯塔爾隱瞞年齡,成功考取了潛水執照,此後她開始了長達30年的水下攝影,並創造了潛水2000餘次的紀錄。
2002年,100歲的裡芬斯塔爾完成了人生中的最後一部紀錄片《水下印象》,記錄了她在1974-2000年間潛水時拍攝的海底景象。
同年,裡芬斯塔爾在她的100歲生日招待會上推出了花費10年時間撰寫的個人回憶錄《過濾時光》,她還出版了兩本插圖著作《珊瑚花園》和《水下的奇觀》。
2003年9月8日,萊妮·裡芬斯塔爾在睡夢中安然離世,享年101歲。
我認為完全有理由設想一下,如果不是因為受政治牽連而過早地斷送了藝術生涯,裡芬斯塔爾極有可能超越凱薩琳·畢格羅,成為奧斯卡歷史上首位女性最佳導演。
《時代》雜誌曾票選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裡芬斯塔爾力拔頭籌,但官方卻為此特地註明:一、唯一入選的女性;二、她為納粹工作過。這兩項「註明」足以言明世人心中的偏見與性別歧視。
知名影評人理察·考利斯對裡芬斯塔爾的解讀更是一針見血:對她的批評,無非是因為《意志的勝利》拍得太好了,她的風格太優秀了,再加上她是一個女人,一個美麗的女人。
04寫在最後
杜拉斯在小說《情人》的開頭中這樣寫道:我認識你,我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裡芬斯塔爾無疑就是杜拉斯筆下的女人,她值得被愛,更值得被人銘記,銘記她美麗動人的容貌,銘記她驚世絕豔的才華,更要銘記她百折不撓的精神。
一生歷經無數的坎坷與磨難,背負了半輩子的罵名,但仍以百歲高齡壽終正寢,萊妮·裡芬斯塔爾的人生是對"我命由我不由天"最好的註解,她用一個世紀活出了別人幾輩子的精彩。
三千餘字不足以講述這位傳奇女性的一生,只希望每一位有緣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朋友可以記得——
有一個美麗的女人,她生於1902年8月22日,卒於2003年9月8日,一生出演了11部電影,導演了8部電影,她被譽為"現代紀錄片之母", 她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她的名字叫做萊妮·裡芬斯塔爾。